小儿遗尿的中医诊疗过程—台州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吕萍主任的治疗方案

一、小儿遗尿的基本概念与中医病因病机

小儿遗尿(夜尿症)是指5周岁以上患儿在睡眠中无意识排尿的现象。中医认为,小儿“肾常虚”“脾常不足”,且“纯阳之体”,脏腑功能尚未完善,易受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影响。导致遗尿的核心病机是肾气不足(主膀胱开阖)、脾肺气虚(气不化水)、肝经湿热(气机不畅)或心肾不交(水火不济)等。台州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吕萍主任结合现代儿科诊疗经验,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整体治疗方案。

二、吕萍主任的中医诊断评估流程

详细问诊获取核心信息

病史回顾:发病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偶发/顽固性遗尿)、日间尿频/急、既往病史(如咳嗽、便秘)。

夜间症状分析:排尿频率、是否伴随磨牙、说梦话、盗汗。

生活习惯评估:晚餐饮水量、睡前活动强度、情绪状态(如焦虑、注意力缺陷)。

家族史:直系亲属有无类似病史(遗传倾向)。

望闻切结合四诊合参

望舌脉:肾气不足可见舌淡苔白、脉沉细;肝经湿热心火旺者舌红苔黄,脉弦数。

形体观察:形体偏胖(脾虚痰湿)、瘦小(肾虚)、面色萎黄(脾虚)或潮红(湿热)。

尿液性状:若尿量多、清长为肾虚,短赤浑浊为湿热。

西医学检查必要性

对病程长、单侧遗尿或伴随尿痛者,建议完善尿常规、B超(排除泌尿系畸形)、尿流动力学检查,与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等鉴别。

三、中医辨证分型与治法方药

吕萍主任将小儿遗尿归纳为四型辨证,每型治疗方案均结合经典方剂加减:

1. 肾气不足型(占临床60%)

症状:梦中遗尿,尿量多而清长,晨起眼睑浮肿,面白肢冷,发育迟缓。

治则:温补肾阳,固涩膀胱。

主方:菟丝子散合缩泉丸加减。

菟丝子12g、益智仁10g、补骨脂8g、乌药6g、桑螵蛸10g、覆盆子10g、白术6g、桂枝3g。

方解:菟丝子补益肝肾,乌药温肾行气,桂枝温通经阳,桑螵蛸固摄膀胱。

2. 脾肺气虚型(占25%)

症状:白天易出汗、食欲不振,稍活动则遗尿加重,伴反复呼吸道感染。

治则:益气升提,化气行水。

主方:补中益气汤合禹功散加减。

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益智仁10g、益母草10g。

方解:益气健脾(黄芪、白术),升阳举陷(柴胡升麻),益母草通利水道。

3. 肝经湿热型(占10%)

症状:尿量少而灼痛,夜尿频繁,性格急躁,伴口苦便秘,舌红苔黄厚腻。

治则:清肝利湿,解郁通淋。

主方:龙胆泻肝汤合导赤散加减。

龙胆草6g、柴胡6g、泽泻10g、车前子12g、木通6g、栀子6g、生地12g、竹叶6g、萹蓄10g、灯心草3g。

方解:龙胆草清肝胆湿热,车前子、木通利尿,萹蓄增强泌尿道消炎作用。

4. 心肾不交型(占5%)

症状:心烦易惊,日间好动,入睡困难,遗尿必醒,头晕耳鸣。

治则:交通心肾,安神固摄。

主方:交泰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黄连3g、肉桂3g、熟地12g、山茱萸6g、朱砂0.3g(冲服)、远志6g、五味子6g、酸枣仁10g。

方解:黄连清心火,肉桂暖肾水,配合安神药物改善睡眠。

四、综合治疗方案

1. 中药汤剂个性化调整

辨体质用药:脾虚明显者加焦山楂、鸡内金;夜尿频繁但无湿热者加煅龙骨、牡蛎。

联合中成药增效:配合金匮肾气丸(肾虚型)或缩泉丸(日间遗尿)。

2. 针灸穴位干预

主穴:关元(回阳益气)、中极(膀胱募穴)、三阴交(调肝脾肾)、气海(补气)。

配穴:肾虚加太溪、命门;脾虚配足三里、脾俞;肝经湿热加太冲、阴陵泉。

操作:每次留针20分钟,每周3次,6周为一疗程。可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穴。

3. 敷脐疗法

备药:补骨脂30g、吴茱萸15g、丁香10g研末,用姜汁调糊,外敷神阙穴。

可持续24小时,增强温补下元效果,特别适合婴幼儿。

4. 生活干预与行为训练

定时觉醒法:根据家长记录的遗尿时间(前推1小时),夜间叫醒排尿,重塑条件反射。

饮食控制:睡前1小时禁饮水,减少巧克力(兴奋)、柑橘类(利尿)摄入。

心理疏导:避免因遗尿责备患儿,必要时联合儿童心理医生干预。

五、疗效评价与注意事项

短程疗效:80%患儿2周内排尿次数减少,2-3月可达到治愈(6个月无发作)。

复发管理:治疗后持续观察3个月,若再次发作需考虑是否合并便秘、过敏性鼻炎等诱发因素。

禁忌:①合并高热时暂停汤药;②艾灸慎用于哮喘发作期;③朱砂需严格剂量控制(儿童每日<0.1g)。

通过辨证论治叠加多维干预措施,传统中医可显著改善遗尿症状,减少药物依赖,尤其在功能性继发性遗尿中优势突出。需注意与器质性疾病鉴别,并定期随访评估生长发育状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