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儿哮喘的详细过程的总结-台州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吕萍主任

内容遵循中医理论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力求提供全面且实用的诊疗思路:

一、中医治疗小儿哮喘的理论依据

哮喘属中医“哮病”“喘证”范畴,病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肺脾肾虚、痰瘀互结相关。吕萍主任在临床中强调哮喘发作与“伏痰”的关联,认为哮病“发为不时,以声响鸣也”,病机核心在于“痰阻气道”,发病诱因包括外感六淫(尤其是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环境刺激等。治疗需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为原则,急性期以宣肺平喘、化痰降逆为主,缓解期重在补益肺脾肾,固本培元,预防复发。

二、吕萍主任诊疗小儿哮喘的具体过程

1. 初诊辨证:四诊合参,精准辨证

望诊:观察患儿面色、舌象、形体。哮病发作时常见憋红憋胀,缓解期面色白或萎黄,舌质淡或暗、舌苔白腻或黄腻,提示寒痰或热痰;舌有瘀斑则属痰瘀互结证。

闻诊:听咳喘音调、痰鸣程度。喉间痰鸣如水鸡声为寒哮,气粗喘鸣伴黄稠痰为热哮。

问诊:详细询问发病诱因(如冷空气、扬尘、花粉)、病程、既往治疗效果、过敏史及家族史。小儿哮喘常与先天不足(如父母过敏体质)或后天失调(饮食积滞、过度抗生素使用)相关。

切诊:脉象多浮滑(寒痰)、滑数(热痰)或细弱(肺脾肾虚)。

2. 治疗分期: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策略

(1)急性发作期——快速平喘,控制症状

治则: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为主,标急则治其标。

中药内服:

寒哮(冷哮):方用射干麻黄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如麻黄、细辛温肺散寒,射干、紫菀化痰,白芥子、莱菔子降气消痰。

热哮(风热犯肺):以定喘汤为主,麻黄、杏仁宣肺平喘,黄芩、石膏清热,款冬花、桑白皮润肺,加胆南星、清半夏化痰。

痰热郁肺:大剂量运用葶苈子(炮制减毒)配苏子、大枣,逐痰涤饮,急则治标。

外治法:

穴位敷贴(冬病夏治):虽属缓解期疗法,但在急性期可联合应用,如耳穴压豆(肺、脾、神门穴),或贴敷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等调制的敷贴,穴位选择天突、膻中以镇咳平喘。

推拿手法:患儿取仰卧位,推肺经(无名指螺纹面)、揉膻中、分推坎宫,点按定喘穴(大椎穴旁开0.5寸),以促进气机通畅。

(2)缓解期——益气固本,扶正防复发

治则:注重“治未病”,补肺健脾、温肾纳气,调整体质。

中药内服:

肺脾气虚型: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黄芪、白术、党参益气,茯苓、甘草健脾,防风祛邪。

脾肾阳虚型:金匮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附子、肉桂温肾,人参、山药补脾土,干姜助阳温肺。

痰瘀互结证(喘息缓解但仍有喉间痰鸣、舌有瘀斑):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半夏、陈皮化痰,桃仁、红花活血通络,以绝后患。

草药周期调理:

给予黄芪、党参、山药等药膳煮粥(如四君子汤加减),长期服用以增强体质。

对过敏体质者,可选用灵芝、灵梅花泡水代茶饮,疏风宣肺。

3. 非药物疗法——综合干预提升疗效

针灸治疗:

主穴: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定喘(大椎旁开0.5寸)、太渊。

配穴:风门(散表寒)、足三里(健脾)、肾俞(补肾)。手法采用平补平泻,留针时间20-30分钟,并加艾条悬灸肺俞、肾俞以温阳益气。

推拿按摩:

日常指导家长按揉患儿膻中穴(胸骨正中)、丰隆穴(祛痰)各3分钟,每天2次,缓解胸闷痰多问题。

腹部摩腹:以脐周顺时针按摩,增强脾胃运化,减少痰湿内生。

4. 饮食调理——中医食疗干预

寒哮期:

推荐生姜红枣粥(生姜3片、红枣5枚煮粥),温肺散寒。

忌生冷瓜果(如西瓜、梨)及海鲜(如虾蟹,易助湿生痰)。

热哮或缓解期:

选用枇杷叶、百合、莲子煮茶代饮,清肺润燥。

每日保证维生素C摄入(如橘子、猕猴桃),增强抵抗力。

体质调养:

辩证属脾虚者,可服用山药莲子糕(山药、莲子、粳米蒸制)以健脾化痰。

肾虚明显者,用核桃黑芝麻糊(核桃仁、黑芝麻各30g捣碎煮粥)补精益髓。

5. 预防措施与患者教育

规避诱因:

教育家长识别过敏原(如尘螨、花粉),采用螨虫防护床罩,保持室内湿度40-60%,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如冬季外出戴围巾护口鼻)。

提醒避免接触宠物毛发、香烟烟雾等刺激物。

季节调护:

阳台上进行日光浴(春秋季适宜,每次15-20分钟),以增强肺功能及免疫功能。

冬病夏治“三伏贴”疗程:在头伏、中伏、末伏期间敷贴(连续3年),选用细辛、白芥子、甘遂等药粉调糊,贴敷肺俞、膻中穴,激发阳气。

6. 西医结合——中西医协同治疗

急性发作期:

在控制感染(如使用阿莫西林或阿奇霉素抗感染)和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吸入剂)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清肺化痰中药如复方鲜竹沥液(祛痰快)、橘红痰咳液(止嗽)。

持续哮喘病患:

在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的同时,给予补益类中药(如玉屏风颗粒)减少激素用量,中西医结合方案由主治医生制定并监测。

7. 临床案例参考

病案1:6岁男孩,反复秋冬咳嗽伴喘息,曾诊断“支气管哮喘”。应用金匮肾气丸调理脾肾、耳穴压豆(肺、气管、交感穴)配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3个月后发作频率由每月4次降至0次。

病案2:3岁女孩,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辨证为肺脾气虚,予玉屏风散加减口服,合并每月3次穴位贴敷(药物含白芥子、吴茱萸),6疗程后肺功能FEV1改善25%,运动耐受力提升。

注意事项

药物剂量:儿童用药需折算剂量(如黄芪用量不超过成人1/3),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监测副作用:如二陈汤中的半夏需姜汁炮制以减毒,使用含附子的配方时需小剂量(如附子3-6g)、先煎30分钟。

与西药间隔:中药与抗生素(如消炎药)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相互作用。

通过以上的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方案,大部分患儿症状可获有效控制,减少复发率,并提高生活质量。需强调的是,体质差异与病情阶段决定治疗侧重,定期复查并调整治疗策略是关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