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详细过程——台州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吕萍主任经验分享
作者:吕萍
(台州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小儿中医临床20余年)
引言
小儿咳嗽是儿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由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过敏、消化不良等引起,中医认为其根本病机在于“肺气失宣”“痰浊壅滞”。与西医仅针对症状用药不同,中医治疗小儿咳嗽更注重辨证论治、整体调理,通过中药、推拿、外治、食疗等方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以下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详细治疗流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传统中医经验,适用于不同阶段和证型的小儿咳嗽。
一、病因与辨证分析
(一)小儿咳嗽的常见病因
外感病邪
风寒咳嗽:受凉后起病,表现为咳声重浊、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
风热咳嗽:有发热、咽痛、痰黏色黄、口渴、舌红苔黄。
暑湿咳嗽:夏秋季多发,伴随发热、胸闷、食欲差、大便黏腻。
内伤病因
痰湿咳嗽:常因过食甜腻、痰多色白、喉咙有痰鸣音、形体肥胖、舌苔白厚腻。
气阴两虚咳嗽:久咳干咳少痰,伴咽喉干痒、盗汗、乏力,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其他原因
过敏体质(如哮喘性咳嗽)、胃食管反流、鼻炎鼻窦炎引发的痰热蕴肺证。
(二)辨证要点
望诊
观察咳嗽声音:
顿咳(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提示百日咳或痰瘀互结。
干咳无痰或仅有少量黏痰,常见于阴虚、肺燥。
舌苔脉象:
舌红苔黄为热证,苔白腻为寒湿或痰湿,舌淡有齿痕多虚证。
闻诊
听痰鸣音:痰鸣如吹哨(风盛痰阻),痰液稀薄或黏稠。
问诊
询问咳嗽时间:夜间加重(阴虚、过敏);午后加重(气阴两虚);晨起加重(痰湿或鼻后滴漏)。
关注伴随症状:食少、腹胀、夜啼、遗尿等可能提示脾胃失调、肺脾同病。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中药治疗
经典方剂加减
风寒咳嗽:
杏苏散加减(紫苏、杏仁、生姜、前胡、茯苓),配合温肺化饮。
例:痰多加陈皮、半夏;鼻塞加白芷。
风热咳嗽:
桑菊饮或银翘散(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清热利咽。
例:高热加石膏、黄芩;咳甚加枇杷叶。
痰湿咳嗽: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紫菀、白芥子、莱菔子),燥湿化痰。
例:胃胀加砂仁、炒麦芽。
气阴两虚咳嗽: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天花粉、杏仁、川贝),润肺止咳。
例:盗汗加五味子、牡蛎。
中成药选择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风热或痰热证。
清宣止咳颗粒:风热夹痰。
儿童清肺口服液:适用于痰湿咳嗽。
注意:避免使用含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的复方感冒药,可能加重痰湿。
(二)小儿推拿疗法
操作流程(适应年龄:1~8岁,急性期配合药物)
化痰止咳方:
揉丰隆(每侧3分钟)— 化痰开结。
推肺经(顺时针100次)— 宣肺止咳。
揉天突、膻中(各1分钟)— 疏调气机,宽胸理气。
风寒/风热辨证加减:
风寒加推三关、搓腰骶:散寒固表。
风热加清天河水、退六腑:清热。
注意事项:
推拿后立即穿衣防受凉。
剧烈咳嗽发作时暂停,避免刺激加重痉挛。
(三)外治疗法
敷贴与熏蒸
白芥子敷肺俞穴:用于寒性咳嗽反复发作的冬病夏治(伏天贴敷)。
葱姜艾叶水熏蒸:风寒初起时,以温湿热蒸10分钟,促进排痰。
穴位贴敷
神阙穴贴敷:用细辛粉、生姜汁调敷,温中化痰(适用于痰湿咳嗽)。
膻中穴贴陈皮:陈皮捣碎贴敷,可缓解胸闷痰多。
三、食疗与生活调摄
(一)食疗方推荐
证型 食疗方 配伍原理 禁忌
风寒咳嗽 生姜红糖姜汤:姜3片+红糖10g煮水 发表散寒,化痰止咳 热性咳嗽禁用
风热咳嗽 川贝雪梨炖百合:川贝母3g+雪梨1个+百合10g 清肺润燥,化痰止咳 咳嗽少痰者慎用
痰湿咳嗽 薏米山药红豆粥:薏米15g+山药20g+红豆30g煮粥 健脾祛湿化痰 便溏者减薏米
气阴两虚 石斛玉竹瘦肉汤:石斛10g+玉竹15g+瘦肉50g 滋阴润肺 腹胀者加陈皮
(二)生活注意事项
环境调整:
居室通风但避免穿堂风直吹。
过敏体质者:减少接触尘螨、宠物皮屑,使用空气净化器。
饮水与排痰:
少量多次温水,避免碳酸饮料伤脾。
缓慢喂水引吐,帮助排出喉间黏痰(适用于1岁以上儿童)。
运动指导:
恢复期适当散步或扩胸运动,增强肺功能。
情绪安抚:
避免哭闹加重咳嗽,可用故事、玩具转移注意力。
四、中医与西医协同治疗的要点
急性发热的处理:若体温>38.5℃,可短期配合布洛芬,但需避免频繁给药(尤其6个月内婴儿)。
抗生素的慎用:仅在明确细菌感染(如肺炎)时使用,减少耐药。
雾化吸入的配合:
中医可用射干麻黄汤加减煎剂浓缩雾化(需在医生指导下)。
西药雾化后,可用温水清漱缓解咽喉刺激。
五、病案举例与医嘱
案例:6岁男童,发热3天、咳嗽伴痰多,舌苔白腻,脉滑。
辨证:风寒外束,痰湿内蕴。
治疗:
方药:麻杏二陈汤加减:麻黄3g、杏仁5g、半夏6g、陈皮5g、茯苓10g、甘草3g。
推拿:每日1次化痰止咳方+清肺经。
外治:葱姜水熏蒸后贴敷陈皮于膻中。
7天后复查,痰减热退,续以健脾化痰善后。
六、预后与随访
痊愈标准:咳嗽停止、无痰、肺部听诊正常。
复发预防:
体质差者可于秋冬季服用玉屏风散调理。
每月一次膏方调护(如沙参、麦冬、五味子适量)。
通过上述综合治疗策略,约80%患儿在2周内显著改善,多数无需抗生素即可控制症状,符合中医整体调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