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分节阅读_1

    长的升迁 作者:欲晓

    序

    序

    有一天吃了晚饭后同欲晓老师散步,闲谈中涉及读书。欲晓说:现在读书的人实在太少了,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一年多了想找个人审读一下都找不到。我到区文化馆,请馆长找人帮我看看小说,提点意见。馆长直言不讳说,我们这里的人都是搞关系开后门进来的,没有人懂小说常识,你还是另请高明吧。周围的同志也没有那个有雅兴读小说,要么打牌,要么看电视,要么喝酒,写小说,读小说反成了怪事。无法可想,一本小说初稿找个第一读者竟这么困难,真是文学的悲哀啊!

    “我给你看看。”本人毛遂自荐地揽下了这个活。谁知一读就放不下手了。鲜活的人物,真实的内容,新颖的主题,发人深思。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之根离不开一个“礼”字。我们的民族历朝历代怕官,敬官,更想当官。*秘笈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利歪曲政策,愚弄人民。*根本目的就是一个“钱”字。一个社会权力和金钱勾结起来,最底层的百姓就要受凌辱、欺压,人们对社会失去信任,产生一种刻骨的“恨”,这种恨一旦爆发,就会推动历史的前进,改朝换代。几千年来人们在不断总结如何*的经验,很少吸取教训。清朝达到顶峰,近年来*现象又创历史新高。官员们在金钱的诱惑下,谓口更大,涉及面更广,落马率更低。他们知道天高皇帝远这个死道理,打着党领导一切的旗号,推出*的新亮点:*者往往唱着高调,标榜自己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让一切所作所为披上合理合法的外衣,把集体贪污与个人受贿结合起来,下级与上级勾结起来,形成一个链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择手段,掩人耳目,捞足油水。*的伎俩路人皆知,明知不可为之而无人制之。没有一个大于他的权力机构监督,老百姓没有说理的地方。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反腐越腐的主要根源。

    中国的历史悠久,反腐的历史也悠久,反得怎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死灰复燃”的原因主要有适宜的土壤与气候条件。人们总习惯于事来处置,事后收拾,没考虑到未雨绸缪,人们也习惯于讲自身的修养,没考虑到环境对自己的污染而事先防范。几千年的*流毒包围着所有的人,侵蚀着人们的机体及每根神经。社会犹如一个染缸,掉进去不被染才是怪事。你看过《霍元甲》的电影吧,一代拳师最后败在鸦片上。他不是主动吸食,但一染上了,就不能自拔。《校长的升迁》这篇作品的主要人物张晓亮,贯穿全书的始终,见证了所有发生的事情。他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这个变化过程艰难而缓慢,有外因,有内因,有碰壁,有觉醒,有机遇,有成功。他是一个疾恶如仇的人,是一身正气的人,也是满腹经纶的人,在社会的大潮中,为了生存,被滔天恶浪淹没了。他为了生活,违背了自己的初衷,被社会这口大染缸染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他后来也送礼,也求人,最后认为*是人们一种嫉妒心理的具体反映。一个正直、勇敢的反腐斗士逐步变为胆小沉默,唯唯诺诺的庸人。在他身上我们发现世俗的巨大作用。世人也真俗气:没当权不能*而痛恨*,一旦有了权一反常态者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慢慢变节者有之;碰壁翻船者有之。张晓亮也曾经痛恨*,不为五斗米折腰,评职称,争干部都没找亲朋好友,相信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碰了几次壁,觉得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在走投无路时尝到了*的甜头,而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去搞*,觉得很后悔。有的人一旦有了权就想办法搞钱,搞到钱再讨好上司要更大的权,有了更大的权又想搞更多的钱。脑子里除了钱,其他一无所有,所以有人说穷得只剩下钱了。*现象人们见怪不怪,成了中国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一盘津津美味的大餐,一种演义历史的催化剂。*与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地谱写着中国历史。

    教育*是冰山一角,是管中一斑。古有《儒林外史》刻画了读书人的丑恶嘴脸,今有《校长的升迁》反映了读书人的扭曲灵魂。刘恒坡是一个猥琐小人,用十六个字高度概括:“悠悠万事,唯我独尊;天下不乱,是我无能”。他每时每刻都在发挥其潜力,是一个典型的“他活着别人不能活的人”。白玉皮是一个见钱眼开,要钱不要命的势利女人,她是教师家属,有了她学校显得热闹多事,她要求天下人不负她,她可负天下人。倪跃思是一个现代教师油子,拿俸禄不做事,得罪他就是自讨没趣......读书是圣洁事,教书是崇高的职业,教师为什么突然没了人性?当你深入《校长的升迁》中去,教育的现状如何,你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校长的升迁》是作者的处女作,人物刻画有个性,语言娴熟,情节得当,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文中的汪校长从清廉到龌龊,谭校长想作为而一败涂地。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官容易,做好官难。乔世雄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他年青,敢做敢为,有无限的贪欲,红黑两道走得起,他的权威建筑在恐吓、谩骂之中。他不分老少,想骂谁就骂谁;他没有朋友,用你时和你好,不用时一脚踢开。张晓亮是他一个卒子,没用了拿下来,踏上一只脚。乔世雄也是教师出身,一旦拥有权力,却不维护教师的尊严,无情地把教师下厨煮饭,丢尽教师的颜面。他变态的人性是社会熔炉炼成的,是特定历史的产物。

    作者把形象呈现给我们,把问题展示给社会,让大家懂得反腐不是一件易事。光靠觉悟和学习是搞不好的,必须要靠制度,要有过硬的约束措施。乔世雄他是一个不要任何约束的人,他管理的学校,没有制度,他就是制度,说一不二。他是一个专制的*者,比其他的*者狠毒,这类人为官最能引起人们的哗变,危害社会。但很多为官者称颂他有魄力,有能力。反腐犹如把淤泥围好栏杆;把可能萌生毒草的土壤刨翻;把促使毒草成长的气候打破。这种行为离不开铁的制度约束,还要靠人民真正的当家作主,常有人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生活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写《人间悲剧》后曾说:“我只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我国大作家曹雪芹写《红楼梦》,不仅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反映了一代历史,更熔铸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校长的升迁》这本小说没有恢宏的历史事件,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有的却是真实的生活,忠实于人物的性格刻画。从小人物,小事件中展示社会的大生活,揭示社会的大问题。

    精辟的议论是作品的又一特色。《校长的升迁》除了形象地刻画人物外,还补以哲理性议论。有对话议论,有心理活动议论,还有叙事后直接议论。语言严密,思想活跃,逻辑性强。当乔世雄拆掉鲁老师的棚子时,鲁老师始终没明白这个道理:“中国人当了官,除领导外,见人长一辈,你就不能再称他‘小字辈’”。这是为官者的一个通病,也是官与民水火不容的结症所在。又如张晓亮被乔世雄逼得走投无路时,有这么一段对话议论:“中国人的悲哀就在这里,明明知道他是一个坏蛋,不去与他斗争,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别人又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寄托来寄托去,坏人就占光了。”这话深刻的反映了国民明哲保身的劣根性,坏分子日益猖獗的根源所在。

    结尾戛然而止,*分子一个也没受到惩治,反而个个都升了官,发了财。读来使人有欲知后事如何之感觉,又有遗憾的心情。达到了回味无穷的效果。作品给社会留下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人们深入思考反腐任重而道远。

    《红楼梦》的扉页上题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我看《校长的升迁》也可题下:“并非荒唐言,更是辛酸泪”。

    黎民 写于己丑年九月十二

    第一章 初露锋芒

    第一章 初露锋芒

    蜿蜒的南岭山脉伸向无际的天边,巍峨耸立的山峰像巨人一样凝视着南方,青山、碧水、蓝天组成了江南特有的自然景观。

    一条玉带似的小河,哗哗地从深山流出,百般温情千种风韵静静地躺在万顷田畴中,似少女妩媚的明眸,似母亲甘甜的乳汁。

    天安中学就坐落在这条小河边。悠久的办学历史,秀美的校园风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天安人。校长办公室灯火通明,学校四位行政领导正在讨论研究本期学校人事安排,总务主任点燃一支烟说:“校办印刷厂还是由张晓亮老师当厂长好,他以前兼过学校出纳,搞经济有头脑,管理校办印刷厂不行问题。”

    “这个同志我了解,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正直无私,公事公办,敢于得罪人。刘恒坡老师多次向我提出不搞教导员了,我想把他放在教导处,协助彭主任工作。”校长汪力瘦瘦的的身材,细小的眼睛,梳着西装头,习惯性叼一支烟,翘着二郎腿。高兴的时候眼睛笑成一条线,偏着头“叭哒、叭哒”猛吸烟,烟雾在头顶上盘旋,成螺旋成上升。

    “我同意汪校长的意见。这个老师点子多,号称‘点子大王’,在数学组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他协助我抓教务、教导工作肯定上一个新台阶。”教导处彭主任首先表态,附和汪校长。彭主任五十七八岁,搞教务工作有三十多年的经验。因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中养成唯唯喏喏,唯命自从的习惯,才躲过那场浩劫给他带来的灾难。如今连树叶掉下来怕砸破头,工作中不敢说半句硬话,生怕得罪人。近年来他深感力不从心,希望自己早日退下来,让年轻的人接替自己的班。他很欣赏张晓亮的作风,能力强,有号召力,有时代感。他从心里喜欢他,在教务处锤炼几年就是一个好教务主任。

    “我也同意汪校长的意见。”副校长卫祺义积极响应,一锤定音。卫校长大学毕业分到某乡镇中学当教务主任,后调入天安中学当副校长,一路青云直上,春风得意,他是全县校级领导最年轻的一个,前途无量。

    学校四位行政领导一致通过,张晓亮老师从数学组调入教务处工作。

    张晓亮老师虽然不太愿意学校的这个决议,但学校安排的工作只有遵照执行。他主动提出一个要求:在搞好教务工作的同时,再兼一班数学课。这样一不荒芜自己的专业,二可更好指导教学工作。汪校长乐呵呵地说:“好,我很喜欢你这种敬业精神,我相信你教务、教学工作取得双丰收。”

    以前教务员是专职的,张晓亮破了这个规。刘恒坡老师则认为他有野心。彭主任笑呵呵地说:“张老师,学校把你调到教务处工作是对你的信任,今后教务工作就指望你了,你前程远大啊。”

    张晓亮,一九八一年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他的论文《剖析“点线面”与几何证题的关系》曾获国家优秀论文奖。他在教学中“愉快式”教学法得到全市推广,影响很大,是全市数学骨干教师之一,市数学学会理事。一九九四年天安中学撤掉高中部,只因自己不善于疏通关系,失去了一次进城的好机会,张晓亮这条大鱼搁浅在沙滩上,失去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张晓亮不想到教务处工作,不是眼高手低,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称,而这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最主要的是得罪人。以前刘恒坡老师搞教务员,撕不开面子,教务工作无人管无人抓,教学全凭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自觉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张晓亮首先考虑用制度管人,制度约束人才有实效,才令人信服。张晓亮起草了一份《天安中学教务工作实施计划》:教师除按县教育委员会制订的常规要求外,每天集体坐班四节课;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工作人员每天轮流下班检查教师上课到位情况和学生课堂纪律;班主任每日“六到堂”;班级每周有活动安排,学校每月有比赛;广泛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学生每期必须自觉地参加一至两项课外活动;为了班级的持续稳定发展,能打通贯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一般不中途调整,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所教班级有一个连续性的责任感;每学期实行多奖少罚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彭主任看了这个计划心里非常满意,连说了三个“好、好、好。”马上报校长审批,汪校长二话没说,立马拍板,刻印下发到各教研组,立即执行。

    开始大家不适应,刘恒坡见人就说:“领导吃喝玩乐,我们搞什么坐班制、班主任还什么‘六到堂’,这完全是张晓亮搞的鬼,想摆显自己的能耐。”刘恒坡心里一直不服张晓亮,好像前世有仇似的。他主动提出不搞教务工作不是他的本意,他想借这个机会跟学校讨价还价,多次跟汪校长提出当教务处副主任,汪校长没同意,因此提出不当教务员。他以为他不干这事就没有人愿意干这件事,干了也干不好。没想到张晓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干得比他出色,他心中烧
------------

分节阅读_2

    烧起一股无名的怒火。刘恒坡有一个怪性格,他不愿做的事,别人不能做,更不能做得比他更好。张晓亮接替他的教务工作,就是跟他抬杠,他要张晓亮吃不了兜着走。

    乔世雄老师对这个“计划”是第二个反对者:教师上完课就是敬业,还坐什么班,写什么教案,这是明显的折磨人。在家也可以写教案批作业嘛,何必硬性规定在学校坐班;老师上课拿教案讲课,肯定不是优秀教师。这是典型的教条主义。他很气恼,又不好骂娘,虽是张晓亮的歪点子,但经过学校行政讨论通过的,就是学校的决定,没办法只好照办。他心想,学校领导选教务员眼睛够毒的,那么多人不选偏选张晓亮这个家伙。张晓亮办事认真,从不给任何人的面子,按章办事,你想通融一下比登天还难。乔世雄老师最难的就是下午来学校坐班赶不到;晚上下自习到寝室检查学生做不到;早上崔学生起床做操自己醒不了。他每月出勤总要被扣几元钱,虽是小事,影响不好。他感叹说:“是啊,我这个班主任不好当了,想跟老婆多睡一会也不行了。狗日的张晓亮尽想些歪主意坑人。”

    也有教师说这也不算过分,学校应该这样管理一下。每个月工作突出的奖四五十元,干得不够出色的少得几元钱。赏罚分明嘛。

    乔世雄悄悄跟张晓亮说:“张老师留点面子,我刚结婚,舍不得热被窝,早晚检查就多关照一点。”他把嘴巴贴近张晓亮的耳根轻轻地笑着说“虽然每月只扣了二元钱,但还是不好意思。”乔老师读初中、高中,一直在天安中学,年年都是三好学生,担任班长,争胜好强是他的性格。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因家庭贫困,父母不让他复读,差点被大学拒之门外。他坚决不依,暑假提着冰棒箱大街小巷卖冰棒,寒假跟大人们上山挑柴卖,赚来的钱留到下期读书用。读书时餐餐吃的是霉豆子,一个学期没吃一点猪肉,连青菜都吃不上。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时苦于没有关系只好分到这偏远的农村中学,一干就是四五年。乔世雄老师经常感叹说:“如果我父亲是县委干部我会分配到城内某中学教书,也许在机关上班。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学校没房子住,他随爱人住在镇中心小学,每天走过来走过去,实不方便。张晓亮同情乔老师的处境,见乔世雄说得非常诚恳,有求自己的意思,就抱歉地说:“乔老师,我们是老乡,面子肯定会给你。我一直是关照你的,如果按实际次数计算,你每月绝不只扣二元钱。考虑我的工作难处,不得不扣一点表示意思。请你多支持我的工作。”

    “我知道,我知道。”乔老师苦笑着走了。张晓亮顾及老乡的面子,有时每月象征性地罚乔老师二角钱。张老师殊不知罚二角钱与罚二元钱是一个意思。别人说他死脑筋,办事不会转弯,只晓得公事公办,一点都不假。大家怕他这点,领导喜欢他这点,乔老师不能理解他这点,心里怪不舒坦。

    作者题外话:这是一部“描述教师辛酸历程 , 述说人间世态炎凉,揭露教育*黑幕,  探讨学校改革出路。”的长篇小说。

    第二章  一拳之恨

    第二章  一拳之恨

    汪校长当校长很轻松,他把工作分配下去,各部门各负其责,他定期检查落实。他对教学的事一般不过问,尤其张晓亮去了教导处,他更是高枕无忧,教学方面的事可以不请示他,完全由教导处安排。他只热心搞好教师的福利,学校办了个养猪场,逢年过节,杀十几头猪,分给教师。过年,每个教师至少分五十斤猪肉,十斤高级糖果。学校的双职工,一年到头猪肉吃不完,只好送给亲戚。

    学校有一部面包车,常到城里办事,老师们把课换好,随车去随车回。到城内下车时,汪校长就邀请大家中午在某某酒家共进午餐。汪校长很随和,你敬他的酒他从不辞杯,也不出巧,最多说一句口头褝:“搞死人,喝。”大家敬完了他,他自己还喝几杯,不醉不罢休。他有一个特点喝酒不吃菜,酒后结帐时拿包好烟给他就非常满足了。回学校的路上,大家吃得酒醉饭饱,汪校长爱讲笑话,一路笑声不断,充满了欢乐。

    到星期天,汪校长大清早把校长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吃完早饭后他和总务主任习惯性地站在校长室门口“招兵买马”,不一会儿大家聚在校长室,有的陪汪校长打“五十k”,有的围在旁边观看。汪校长输了牌从不耍赖,说一声“搞死人。”第一个带头从桌子底下钻过去,大家开心地笑起来。对方输了,汪校长像小孩似的大喊:“钻,钻。”又是一阵笑声。校长室成了教师俱乐部。

    校长与民同乐,学校管理到位,教师自觉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全县前两名。社会关注学校,上级重视学校,家长信赖学校,老师服务学校,学生热爱学校。学习风气蔚然成风,掀起你追我赶热潮。一九九五年,国家对大中院校毕业生还实行统一分配。中等专业学校主要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农村的孩子大多数都争着考中专,跳出农门。其他学校每年只考两三个中专生,天安中学每年只少考二百多个中专生,方圆百里都出了名。学生每晚下晚自习后还要在路灯下看两三个小时书。张晓亮每晚组织班主任到路灯下劝同学们休息,有的同学被老师劝回宿舍后躲在被子里亮着手电看书。那时电视还没普及,学校每个学期在操场放几场电影,各班有大半的学生自愿坐在教室里看书,不去观看电影。学生的读书热情感动学校领导和每个教师。

    张晓亮注重抓教学质量,还别出心裁大搞教研活动。过去学校规定教师每期听八节课,不听课造假也行,完全是一种形式。张晓亮主张每学期各教研组上好一至两堂有特色的公开课。先开会由执教老师把这堂公开课的思路讲明白,再由教师集体讨论研究怎么上好这堂课,上完公开课后教师集体讨论得失。对集体备公开课的教研活动,张晓亮开始担心汪力不同意,怕破了学校常规教学的模式。汪校长听了后说:“新鲜。”竟同意了,并说:“试一试没关系。”

    实施后效果非常好,实打实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老师们也不必造假骗人,感到踏实。刘恒坡说:“这点子想得好,今后就这样搞。”

    元旦,学校由教务处主办搞了一场各学科综合知识竞赛灯谜活动。这是新生事物,是素质教育的大展示,学校过去从没搞过这类活动,非常重视,以校长室和教务处的名义提前一个月下了通知。说来也怪这个活动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同学们下课后就往图书馆借书,查资料。掀起了一个空前的学习风气。连刘恒坡老师也赞赏,说这个点子好。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