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分节阅读_1

    《捕快春秋 第一部 上》by 绾刀

    文案:

    黄芩是一味良药,黄芩也是高邮州的一个捕快,一个身世如苦口良药,稍有尝及,便不堪下咽的捕快;一个能力如性猛良药,施于贼寇,便药到病除的捕快。

    有人觉得他公道正直,造福州里,也有人觉得他行事偏颇,有违正道;有人觉得他为人简单,易于相处,也有人觉得他城府很深,心机难测……没有人能看得懂黄芩。

    不管别人怎么看,对黄芩,韩若壁一语中谶――“看他这人,象是捕快;看他行事,绝非捕快。”

    韩若壁是一个秀才,一个出生在横山下,取名“若壁”的秀才;一个才出生,年轻的母亲就难产死了,为官的父亲就被贬为庶民,遣返原籍,再不复用的秀才;一个接连三次乡试都未能中举的秀才;最重要的,他居然是个武艺高绝的秀才……也没有人能看得透韩若壁。

    不管别人怎么看,对韩若壁,黄芩的评价是:“就算是秀才,他也是个混身充满江湖气的秀才。”

    这样的二人在一起时,很多事情便无法确定,更看不清了。唯一能确定的,能看清的,就是他们间那份惊心动魄,那段风雨兼程,那场情爱纠缠……

    一桩貌似平常的案子,能引出些什么?

    一个被誉为高邮‘福星’的捕快又能做到些什么?

    良药黄芩,横山若壁

    第1回:黄捕头身世坎坷不堪提,马棚村渔民溺毙惹人疑

    大地春回,日暖花香,正是人乏贪酣的时候。已经日上三竿,可高邮州的衙门内仍然十分安静,看来又是平安少事的一天。值班捕快夜宿的班房里,床榻之上,合衣侧卧着一位鬓若刀裁,眉如墨染的俊郎青年。只见他睫毛闪动,眉头微皱,看样子正在似醒非醒间游弋。他姓黄,名芩,乃是这高邮州衙门内新晋的总捕头。

    黄芩微微睁开双眼,想是醒了,却并不见起身。熬了一夜的他还想再躺着休息一会儿。可是,透过窗上的竹篾纸洒进来的阳光却不肯称他的心意,反而越发强烈起来,直刺得人眼花心烦。不得已,他叹了口气,麻利地起身,离开了尤有几分贪恋的床榻。站在班房当中,他伸了个懒腰,整了整绉巴巴的灰蓝长袍,接着,从门边的木架上,一手端起木盆、一手将布巾甩至肩头,依着值夜的惯例,欲出门打水漱洗一番。

    黄芩正要伸手拉门,却见班房的门已被人从外面推开了。

    “总捕头,刚起啊?”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一人跨过门槛,走了进来。

    来人和黄芩一样,身着捕快的灰蓝长袍。看模样,他年约四十开外,膀大腰圆,剑眉虎目,脸色黑中带红,腰上缠着条铁锁,手中还提着个硕大的酒坛。此人名叫邓大庆,是高邮州衙门里的一名捕快。

    邓大庆身后又跟进来两名副捕快。其中一人三十出头,宽鼻广额,三绺黑髯拂胸,名唤周正。他本是当地杀猪的屠户,多年前入了捕役。另一人二十出头,五官端正,皮肤白净,表情略显木讷。他名叫殷扬,原是此地的木匠,最近才入的捕役。这二人均手提捕快常用的齐眉水火棍。

    瞧见黄芩,二人深施一礼,道:“总捕头早。”

    “早。”黄芩一边应着,一边将手里的东西暂且放归原处。他瞧了眼邓大庆腰间的铁锁,问道:“今日可是要去拿人?”

    邓大庆将手中酒坛置于桌上,笑道:“早先已去过,没能拿着,打算晚间再去。”紧接着,象是怕黄芩不放心一般,又补充道:“不过是桩民事纠葛,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倒不怕拿不到人。”

    黄芩点头,又仔细端详了邓大庆一阵,微笑道:“蔫巴了好一阵,终于有了笑模样,你娘的病是不是有所好转了?”

    邓大庆“嗯”了一声,舒了口气,道:“昨晚的病情最为凶险,幸好请的郎中很有些道行,针灸到后半夜,总算大有好转。出来之前,郎中还嘱咐我,说娘的命虽然保住了,却仍需好生将养才能康复。”转而,他郑重地冲黄芩拱了拱手,目露感激之色,道:“从我娘病重,到现在转危为安,总捕头不声不响替我值了许多夜班,实在感激不尽。真不知要如何谢你才好。”

    “你娘病重,你能衣不解带,侍奉榻前,我敬重你这份孝心。”黄芩叹了口气,黯然自语道:“怕只怕……子欲养而亲不在。”

    周正和殷扬相顾了一眼,嘘唏颔首。

    “我明白。”邓大庆叹息道。

    黄芩笑道:“你有母可养,又哪里能明白。”

    邓大庆喏喏道:“……想到总捕头的身世,设身处地之下,自能明白个一二分……”

    “哦,我的身世?”黄芩微愣了愣。

    一边的周正叹了口气,脱口而出道:“父母病丧,家人饿亡,我等都替总捕头痛恨老天不长眼。”

    黄芩眉间一紧。

    周正顿觉自己失言,慌忙解释道:“我是听知州大老爷说的。”
------------

分节阅读_2

    黄芩目中似有一片闪烁,转瞬笑道:“知州大人知道得真不少。”那笑容让人颇为猜不透。

    邓大庆道:“当年,总捕头还未上任,过往资料、相关公文就已送达知州大老爷手中了。按理虽然不该我瞧,但我却曾偷来瞧过。”

    黄芩“哈”的一声,道:“是吗?哪天我也该拿来瞧瞧。”另三人只当他是说笑。

    原来,高邮州地广人稀,共计十几个村镇,虽称为“州”,却是散州,级别仅等同于县。州境毗邻一湖,名曰樊良湖,水域广阔,方圆上万亩,且可曲折通达被誉为“南北水运命脉”的大运河。是以,依着樊良湖,高邮州的百姓或以种地物农为生,或以结网捕鱼为营,倒也安居乐业。但同时,樊良湖水路复杂,小沟小渠纵横交错,不能计数,实可谓‘出可通四方,退可匿江湖’,所以不久便为众多水贼所青睐。此地水贼,十几人一路,约有十余路,扎根樊良湖,时常窜上大运河,拦劫、抢盗往来的官船、商船,同时也祸害起了州内以捕鱼为生的百姓。官府几次派兵讨剿,却总因樊良湖水路复杂而剿之不尽。有了水贼,就来了流寇,同时,黑道也应运而生。

    水贼是聚众为非做歹,与朝廷为敌的团伙;流寇是犯了罪,落了案底的外逃人员;而黑道则是以黑吃黑为主,专干些见不得人,却不易落下案底的勾当的人群。

    恶人道涨,百姓涂炭,这些人越来越多地聚焦在周围,高邮州自然一年比一年不得安生了。

    黄芩,祖籍河北霸州,家里世代务农,也算乡绅。十多年前,值他十四岁时,霸州先是水灾祸民,颗粒无收,紧接着又疫病流行,死者十之四五,此后盗匪应运而生,百姓更是死伤无数。黄家老小尽数死绝,就只剩黄芩一人苟延残喘。就在他快要饿死的时候,有一位奉命外出的捕盗校尉正好路过,机缘巧合发现了他。校尉见他模样惹人怜爱,便动了侧隐之心,从道边将他捡了去,给水给食,携回京师。那时,刑部刚刚建立了“捕快营”,那捕盗校尉便送他入营历练,以便自食其力,黄芩至此算是又有了安生之所。送人入营后,那捕盗校尉终算卸下包袱,连姓名也不曾留下,便自行离开了,此后,更未与黄芩再见一面。黄芩二十一岁时,也就是五年前,高邮州的治安十分混乱,本地捕快已难以应付,徐知州便写下奏折上呈,要求刑部增派人手。刑部获准,一纸调令,将黄芩调入了高邮州。

    “那时,州里的治安实在太差,不说祸害人的水贼、流寇,光是来来去去,也不知是黑是白的江湖人,就令我等难以应对。”邓大庆道。

    周正也道:“那些江湖人白天虽瞧不出啥毛病,可说不准到了夜里就是作奸犯科的主儿。案子多得,一班兄弟没日没夜地办也办不过来。”

    邓大庆点头道:“大老爷这才上奏,请求刑部派些人手来增援,然后京里就把你派来了。”他顿了顿,有些不好意思,道:“其实,对你的到任,我们一班兄弟都怨气冲天,心中不服。”

    黄芩不解道:“为什么?”

    邓大庆道:“明明是向京里要人,自然是越多越好,却只说调来一人一马。这是啥意思?难不成京里的捕快都是神仙,有别样神通,一个人能当十个、百个用?”他空啐了一口,道:“切!分明是那些官老爷们瞧不上咱们。”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905 7906 7907 7908 7909 7910 7911 7912 7913 7914 7915 7916 7917 7918 7919 7920 7921 7922 7923 7924 7925 7926 7927 7928 7929 7930 7931 7932 7933 7934 7935 7936 7937 7938 7939 7940 7941 7942 7943 7944 7945 7946 7947 7948 7949 7950 7951 7952 7953 7954 7955 7956 7957 7958 7959 7960 7961 7962 7963 7964 7965 7966 7967 7968 7969 7970 7971 7972 7973 7974 7975 7976 7977 7978 7979 7980 7981 7982 7983 7984 7985 7986 7987 7988 7989 7990 7991 7992 7993 7994 7995 7996 7997 7998 7999 8000 8001 8002 8003 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