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序 言
() 序
言
从sx省会西安向东南方向走五十公里出了蓝田,翻过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的秦岭,沿着山沟官道一直向东南,经过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小说《黑龙口》中的黑龙口,就来到距西安137公里处一个叫商洛的地方。
在sx的行政区划里,商洛与陕南的汉中和安康被1500公里长的秦岭山脉阻隔在大山以南,这三个地方分别与s接壤,如果说sx地形轮廓像一个跪着俯首称臣的兵马俑的话,那么汉中就是这个兵马俑的膝盖,安康是小腿,商洛则是脚丫子。
古时候商洛先后划归hen,sx,明代以后划归sx,有野史说这块地方在秦岭以南,应该划归hen或者hub,但古代帝王为了节制hub和hen,故意把这块地方划归sx,预留一个战略前冲,就像汉中和安康一样,是为节制sc而预留的屯兵之地,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无从考证了,但大家能看到的是,商洛这块土地在解放后,尤其改革开放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仍在不停的继续,谁都不知道下一时刻会发生什么和改变什么。
翻阅古籍,曾这样描写商洛,商洛地处sx秦岭南麓,与豫、鄂两省接壤,西邻古都西安,东瞰南阳盆地,北接八百里秦川,南接江汉平原,它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商洛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有先民活动;商县境内更是有很多古人遗址,蓝关遗址、武关遗址、商鞅封邑遗址和“闯王寨”、“生龙寨”遗址如今仍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汉代的四皓墓、隋代的文庙、
唐代的丰阳塔、宋代的商州城垣、金代的二郎庙、明代的商州城隍庙和龙山双塔、清代的会馆群成为现代人参观与凭吊、缅怀历史伟人丰功伟绩之地。商鞅当年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闯王六出六进商洛屯兵的历史闪烁出无比的光芒。
商洛的行署zhèng fǔ所在地商县。商县又名“鹤城”,因城区坐落于丹江之北,背靠金凤山,面对龟山,形如鹤翔,故有“鹤城”之称,古来称上洛,建国后设商洛行署,商洛专区,商县作为商洛的首府,在古代就是鄂北和豫南唯一的入陕通道,有古商道,商道亦称商於古道,是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盛唐时期,丹江通道仅次于长安至开封道路(大驿路)的次驿路,居全国当时驿路交通第二位。
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作《登商山最高顶》中写道:“高高此山顶,四望惟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诗人王贞白《商山》诗中,曾有“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之感叹。唐贞观元年,商州刺史李西华倡议修从蓝田到hen内乡六百里路,史称武关道、蓝武道。明末清初,丹江、金钱河、旬河航道以及龙驹寨、竹林关、漫川关、柴家坪、云盖寺的水旱码头闻名遐迩,成为“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物资集散重地。”
解放后因古道年久失修,国家几次修路改造依然不能改变交通不便的面貌,导致商县长期落后贫穷,一直是中国的贫困县。
商县地处商洛西北部,在商县境内的北部有一个地方叫荆川镇,是秦岭余脉商山峻岭之间的一个小镇,和其它的小镇一样,地处崇山峻岭之中,镇辖的各个行政村分散在大山中,在川道中间有一块平坦的地方,荆川镇的行政中心就在这两面山中的川道上,镇子中心,也是镇子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说是文化中心,只是一连串低矮的街面房组成,有镇zhèng fǔ、邮局、学校、合作社、戏台等,说是经济中心是因为它每二五八rì逢集,附近方圆二十里内的老百姓都来这儿买卖东西,就行成镇子独一无二的景象,过年过节热闹非凡,人流大的时候有好几千人,甚至上万,每年正月有灯会,二月二的时候有社火、杂耍等娱乐活动,腊月人流也很密集,人们都准备买年货过年,小镇拥挤不堪,平时的rì子就像其它的地方的集市一样,人们总是习惯来小镇添置一点rì用品,还有一个时候小镇zhōng yāng的人会爆满,就是在前几年开批斗大会,或者是公审大会什么的,方圆的人都集中在镇子zhōng yāng的戏台前,观看当时被历史淹没的理智,那个时候人山人海,热闹异常,不能说热闹,应该说是群情激愤,后来小镇恢复往rì的景象,有热闹、有寂静;小镇也有一条官道通往商县县城,很多小路是通往各个镇辖的小村子,荆川镇的人口不多,但面积广阔,典型的地广人稀型小镇,在崇山峻岭之中,荆川镇如同它的历史一样述说着它的往昔。
说起荆川镇就不得不说西川河,西川河发源于秦岭南麓,沿商县上游流经荆川镇、杨峪镇在商县汇入丹江,在商县境内有很多这样的河流,但它们的流向却不大相同,这是因为,秦岭不单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中国水系的南北分界线,商县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有人玩笑的说在秦岭的山头撒一泡尿,会有一半汇入洛水经洛阳流入黄河,一半汇入丹江经汉江入长江,西川河就是这样一条支流,流经商县后汇入丹江口,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它从荆川镇的右侧流过,一年四季从不断流,滋润着沿岸的老百姓,同时在西川河的两岸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记载着欢乐,或记载着悲哀,不断述说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西川河与这里的人们一样,奔腾着,跳跃着,把希望与自信连同不息的追求推向远方。
在荆川镇zhōng yāng邮局的对面是镇子里唯一的高级中学,成立于民国初期,是当地一个的著名乡绅成立的私家学堂,后来也收学生,但都是富贵人家的孩子,早年叫荆川学堂,1956年由县人民zhèng fǔ改造后称荆川中学,开始面向全镇招收学生,学校只设高中,占地七八亩地,有老师六七十人,学生七八百人,方圆二三十里的学生都在这里求学,他们从荆川镇偏远的沟沟岔岔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完成自己的梦想,也把青的梦想、汗水和泪水撒在这片热土上,许许多多农家孩子从这里走出大山,走向社会。
多少年以后他们的身影遍布全国各地,从事着各种不一样的工作,还有很多人留在了这苦巴巴山里,和自己的父辈一样过着rì出而作,rì落而息的rì子,特殊时期的时候,这里也成为大炼钢铁的基地,很多从下面集合起来的积极分子,在这里为祖国现代化献出火一样青,改革开放以后,学校才恢复了往rì的朗朗读书声,再次变得像一个学校,像一个做学问的地方,这里也出著名过像京夫、王鸿麟等大名鼎鼎的校友。
沿着荆川镇西边的西川河向南走十华里,有一个村子叫北园村,北园村对面是南园村,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住着一百多号人,都是王姓人家,祖上说他们都是来自sx大槐树下的王家人,几经迁徙落户在西川河畔,这里民风淳厚,人杰地灵,古代也出了很多大人物,只是到近代有些没落了,不过依然是远近比较出名的村镇。
南园村有一个故事,因为说起它就不得不说北园村,北园村在南园村对面,北园村和南园村虽然只隔着一条西川河,但很少来往,传说中北园村和南园村在远古是一个村子,当时的村子里住着张姓和王姓两族人,一直和睦相处,那时村子是处在两个山凹里的一处川道,西川河绕着村子一边流过,村子因为在川道中间,形状呈圆形,所以叫圆村,几百年以来两族人一直相安无事,住在同一块地方,吃同一汪水,祖坟也同在一个地方,连祭祀都在一个祠堂里,同一祠堂里分别供奉两族的先人,后来随着两族人的繁衍,人口越来越多,也发生过很多矛盾,但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直到康熙年间,张姓中一个后生,考中了举人,在sx府城里当官,对国家贡献特大,官府要给他族里修缮祠堂,按照规划祠堂占地好几十亩,在原来的基础上要扩大好几倍,还要占用很多良田,本来就土地紧张的两族人发生了矛盾,这时王姓族人就有了怨言,族里有一个好事的后生,找了一个风水先生来看风水,说张姓有一个祖坟建在王姓族人的坟地上了,还有人怀疑是他们故意移动祖坟占了王姓的风水,这下两族人的矛盾骤然升级,闹到不可开交,甚至要到了武斗的地步,后来两个族长商量两个村子还是放开过,这样会避免一场争斗。
于是在他们的主持下,按人口比例把圆村土地分开,将西川河改道从两个村子中间流过,至于那个族人搬家由抓阄决定,后来就有了北园村和南园村,南园村迁到原来村子的那边,北园村迁到村子的北边,祠堂,祖坟也迁到各自的村子,也就形成了如今的格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连接上川和下川的路,两个村子分开后,都在自己一边西川河堤上修了一条路通向南北。
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要在西川河建一条连接南北的官道,当然路修到那边对那边的发展很有利,这时两个村子都向上级申请,希望大路能从自己的村子过,最后路线确定走北园村那边,南园村的人要出远门,都要淌水过河才能上大路,冬两季还好,在河上搭一座便桥就好了,可在夏季和秋季,特别是在夏季问题比较多,夏季容易发洪水,南园村人出进相当困难,在西川河上曾经发生过被水淹死人的事情,特别是孩子上下学都要过河去邻村中心小学,上下学都要大人接送,很不方便,南园村人总是认为在整个事件中,是北园村人做了手脚才导致今天的结果,这也造成两个村子人之间的隔阂,很多年过去了两村人来往的依然很少。
南园村,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子,人们过着淳朴简单的生活,全村人都姓王,在他们村子里,祖辈留下很多规矩,连小孩起名都是有讲究的,必须按照族谱的规定起名,在小孩出生的时候,由孩子的父亲向族长求名,族长会根据孩子的辈分为孩子起官名,小名由自己的父母起,等孩子长到入学年龄了,要用官名,入族谱,这一点对男孩子的要求是必须的,负责入不了族谱,女孩子可以稍微随意点,但也只是近几年的事,以前是严格要遵循的,就如他们现在这几辈人,他们起名按“正大光明,志向高远”向下排,每个人的名字里必须有一个自己辈分的字,这样大家光从名字就可以辨出他在村子里的辈分了。
时间长了,南园村和北园村人的慢慢不再为过去的事情纠结,但相对来说总是有点心结,前几年两个村子的年轻人有几对通婚的,rì子过的并不怎么好,但老一辈人的仇恨在年轻一辈人的心里慢慢淡化了,人们开始为新的生活而忙碌,不像原来那样钻牛角尖,当然还有些人依然对这些不以为然,总之什么样的人都有,也组成了两个村子别具一格的纠葛,只是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摆了,但西川河是他们两个村生息的源泉。
这里虽然贫苦落后,但老百姓淳朴善良,男人xìng格兼有楚湘及南方人的细腻聪明,又兼有北方男人的粗狂刚烈,女人有山里人的善良,也有秦楚的灵秀之气,人们喜欢唱秦腔和被称作商洛花鼓的地方戏,待人热诚,每每有外地商客经过或住宿,老实的山里人都会把家里最好的山货拿出了招待他们,即使家里的粗茶淡饭,他们也希望客人多呆几天,人们虽然热情,但这里贫穷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前些年匪患猖獗,人命如草荠,后来解放虽然有所改善,但人们依然过着缺衣少食的rì子,平时家里死人了都埋不起,叫人打口棺材,用草席一卷放到棺木里,找人抬到山里挖个坑埋了,稍微富裕点的人家还修葺一下门面,穷的人立个坟头就算了,可是在场面上的事情很讲究,比如宴席的厚薄丰寡上等,一定要十三道菜、或者十五道菜,人们说这事做给活人看,其实果真是这样的,大多数人穷但好面子;嫁娶的事虽然寒暄但礼数却不能少,媒约、订亲(口头上的)、看家(分毛看和光看,毛看就是两家人有意向了,先互相看看对方家里情况,如果合适就继续,不合适两不相欠,光看就要在男方家里摆酒席,算是正式的订亲仪式)、送礼、迎亲、送饭、回门等一样不能少,为保留先祖的淳朴民风,祖祖辈辈人都沿袭这种遗风,在这片土地生养生息,重复着和前辈不一样却相似的故事。
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凡的里程碑,对于这块土地同样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希望送进了这个封闭的小山村,在这片土地上折腾了十几年的特殊时期渐渐的偃旗息鼓了,在大家还未从特殊时期的亢奋与疯狂中彻底平静下来的时候,四清工作组进入各镇各村,于是大家的激情再次被调动,四清和平反恢复生产是这段时间人们生活的重心,村上的所有资产该清算的清算,该分的分了,仅留村上的公房还空荡荡的矗立在村子的zhōng yāng,孤零零的,似乎述说一个曾经辉煌的经历,经过近三年多的调整、恢复,这里的人们和全国人民一样,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81年底村上分土地了,在一片混乱的猜测中,大家却真实的感觉到好rì子来了,即使心里还有一丝余悸,担心这以后还会不会再变回去,或者只是暂时的运动,可上面的政策说三十年不会变,大家一下子jīng神高涨,都憋着一股劲,发誓一定要干出一个样,改变农村落后的状态,不再像在农村合作化那样混rì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土里刨食,却天天饿肚子,现在土地都是各家的,干活都是为自己,大家准备卯足劲大干一场,似乎要把几十年积蓄的力量都在这时使出来,使得贫瘠的土地发挥它巨大的作用,让家人过上好rì子,一幅美好光明的蓝图瞬间呈现在大家面前,给每人无穷的jīng神动力,在那个年代,一点点希望足可以迸发出无限的动力。
我们敬畏这里的人们和他们的故事,敬畏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个个奇迹和神话,多少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喝彩,他们用自己的自强不息,坚毅和百折不挠的jīng神向我们展现一个时代的画面,我们感慨历史的沧桑,感慨创造历史者的勇敢,让我们记住他们,使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明天我们会记得那些命运多舛的先辈,是他们的勇敢jīng神教给我们生活的意义,给我们不竭地前进的动力,永不回头,向生命中一个个不可能发起挑战,续写一个个时代的辉煌。;
------------
故事概要
() 故事概要
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商洛农村,故事场景拉的比较长。
通过对三对年轻人感情纠葛的描写,旨在展现改革开后商洛农村人的生活现状,文中主人公志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前半篇围绕他的生活场景展开,从他对生活的热情、不屈不挠来揭示人生的真谛,同时他在命运面前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多变,命运的多舛,人生经历的苦难没有扼杀他的意志,却夺取他的生命,可他的善良和坚强留给我们太多思索。
志国和小霞是志强命中的贵人,他们总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志强,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都无条件的支持志强,他们是善良和淳朴农村人的榜样,主人公志强最后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段友谊,报答了他们的恩情。
王燕和红梅,两个同样爱着志强的女人,她们各有各的爱法,王燕对志强的爱炙热、忠诚、直白,敢说敢当,红梅对志强的爱深沉、淳朴,她不善于言表,总是藏在心里,他们的爱纯洁、炙热,可都因为家庭生活的不对称而留下缺憾,志强因家庭贫穷放弃了上大学,拒绝了上过大学的王燕的爱,红梅因为志强的家庭矛盾,游离在爱与矛盾之间,最后都成了残缺的爱,他们爱过、疯狂过、苦过、疼过,最后都为此付出了代价。
志民,同样是志强的发小,但却被志国于不齿,只是因他爱上志强曾爱过地女人王燕,他也为自己的爱和坚持付出了代价,他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
这些人组成了这个时期农村生活的一段画面。
对了,还有一个人,大川,一个经历磨难而脱变的小人物,在经历人生挫折之后,他的改变注定成为故事的有一个亮点。
全文三十余万字,是商洛农村原型生活的描叙,构思的内容分上下部,不知道是否可以很顺畅的被大家接受,但愿可以让大家从它中间了解到农村生活的点滴,也算是对作者的安慰!2013-6-8;
------------
在起点的日子
() 在起点的rì子
很长一段时间,心里一直在纠结、挣扎,不知道自己写出来的文字能不能拿出来见人,有一种丑媳妇见公婆的担心,但积压在心里的东西不写出来,说出来,总感觉到特别压抑,憋在心里很久,终于决定了,要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解我的内心世界,和那些发生在我身边的不为人知的事情,当下了决心的时候,感到心里总算安慰了一点。
然后,就是一个多月的艰辛写作,不管文笔多差,总算把要说的话说出来,呈现在自己面前,那段时间,我每天上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吃盒饭,然后开电脑,接着写文,直到晚上十二点多的时候停止,每天都是如此,特别在休息rì,更是足不出户,一天两顿饭都是盒饭加面包,这期间的苦自是不必言,可当自己看到从写第一个字开始,慢慢变成一万、十万、二十万时,那种喜悦也是无与伦比的,等写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暂时停了一下,感觉应该把前面的回顾一下,就用了几天把以前的文字回顾一下,发现很多问题和硬伤,心里便开始闹腾,无论从结构到情节都存在很多冲突,于是就用时间去改,那时就像看到自己养的孩子受到伤害一样,心里那个疼,没有人知道,当基本上改好、理顺的时候,又有一种成就感,之后就是章节的拆分和后面的续写,当一切都完成的差不多的时候,才感到累人,的确是累啊!休息了好几天,什么都没有做,静静的躺了好几天。
当做完以上工作时,我才开始考虑在哪儿发了,在qq空间里?在博客里?想了很多时间,就决定在起点发了,当时对起点的了解很少,当我注册账号准备发时,家里却有点事,族里的一位长辈去世了,必须回去一趟,这一耽搁就是两周时间,当再次回来时,我有点犹豫了,这样的文章能发吗?心生胆怯,这中间也发生一个小插曲,我在网上看到很多编辑的qq,就联系了,他们竟有收新手写的稿件的,不过就是稿酬很低,千字才三元,那个心酸啊,问了一下,我的二十万字最多给六七百元,那可是两个月的心血啊!想想还是算了吧,自己就在起点发吧,于是就来了起点。
刚开始在起点发文,心里有很多忐忑,也看到很多大神的作品,羡慕不已,但自己也没有能力写出那样的文章,自愧不如了,后来看到暗淡的点击率,心里那叫一个酸,也听了别人的建议,去网站、qq等页面做宣传,求人家点击,很多次遭人白眼,被人骂,很难听的,我又不会骂人,真是百口莫辩啊!可还是这样坚持,有时候真的感到自己可笑,可能自己根本就不是写作的料,悔恨自己,但喜欢文字没有办法,于是便不停的告诫自己,坚持努力。没有人看证明自己写的不好,要不断的找自己的缺点,不断改进就好。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79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
994
995
996
997
998
999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
1058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