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诗歌和文学少女

    “晓夜、晓汐,起床了。.pbtxT.”天刚蒙蒙亮,张晓夜把闹钟按下去没有多久,屋外就传来了妈妈刘英敲门之后的喊声。

    张晓夜揉着眼睛不情不愿的爬起来,打个哈欠拍拍头顶的床沿,“晓汐,起来了。”

    “嗯”的一声,张晓汐坐起身子,眼睛虽然睁开了却是涣散无神,嘴角还留有口水的痕迹,呆萌呆萌的。

    张晓夜今年刚刚高三,妹妹张晓汐则是初三,这样的年龄兄妹还同住一屋,即使是上下床其实也很不方便,但没有办法,条件如此。

    他们父母都是工厂职工,集资建房的事情扯了几年最终也没能落实,现在工厂效益每况日下,工资都快发不出了,集资建房更是彻底没戏,一家四口只能挤在这不到七十平的小屋里。

    面积虽小,厨房、卫生间这些该有的格局还是得有,自然无法再多分出一个卧室来。

    当先出来洗漱,将空间留给妹妹,完了之后跟妈妈刘英领了一块零花钱就准备出门,后面又传来张晓汐的着急的喊声:“哥,你等等我。”

    跟他两手空空不同,追出来张晓汐背着大大的书包,手里还拎着水瓶,这基本上是每个学生的标配。只不过他书本都是直接留在学校,在家里从来不看书不写作业,所以才不需要书包。

    至于喝水,学校里的水龙头就能解决,专门带个水杯他觉得麻烦。

    天色渐明,朝阳还没有升起来,大院里已经变得喧嚣而热闹,每家每户都在忙活,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人声鼎沸。

    整个大院一百多户人家,扎根这里已经十数年,相互之间都很熟悉,到了张晓夜他们这一辈,年龄相近的几乎都是同学,巧一点的还能同班,甚至是同桌。

    如此一来,相约结伴去学校就是很寻常的事情,不过大院里学生虽然不少,但跟张晓夜同上一所高中的却只有一个。

    下了楼,张晓汐就抓着张晓夜的胳膊,朝单车棚努努嘴道:“哥,你不去打个招呼献献殷勤?”

    张晓夜看着那长发披肩的背影耸耸肩,道:“要献殷勤又何必非得趁这个时候?”

    “切,有色心没色胆。”鄙视自己哥哥一句,张晓汐连蹦带跳的喊着跑了过去,“此方姐。.pbtxt.”

    云此方,就是大院里张晓夜唯一的同学,不止只是同学。

    也不知道张晓汐跟云此方说了什么,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被载了出去,末了还转头回来朝张晓夜做个鬼脸。

    张晓夜还了个白眼,慢悠悠的推出自己那很有年代感的自行车,迎着晨曦不急不慢的赶去学校。

    事实上不止是自行车,这世界所有的一切,在他眼里都充满了年代感,就像是一部怀旧电影。

    路边陈旧的建筑,街上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身上的衣服,一切的一切就好似一张发黄的照片,因为这世界正处于九十年代。

    准确的来说是永昭十六年,夏历4139年,西元是1994年。

    原本的张晓夜,九十年代还是个小屁孩,经历过却几乎没有印象,所以对九十年代的一切都不了解,更何况还是另一个世界的九十年代。

    以前生活在共和国,而这里是炎华帝国彩云省清溪市,本质上就有不同,不过又像是同一种情况的两种可能。

    历史的拐点发生在明末时期,吴山桂引清兵入关,各路义军奋起抵抗,不同于原本时空满清统一中原,经过数十年的混战之后,华夏大地再次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满清、顺、华三足鼎立,中间还盘根错节的存有很多小王朝,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是继五代十国之后的第二次大分裂。

    常年混战让华夏大地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不过华朝还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抓住了机会,同时借第一次世界大战横扫六合终于再次完成了统一大业,同时将国号改为炎华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炎华帝国作为战胜国,帝制得到保留,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还保留着君主专/制的国家。

    一直到二十八年前,君主专/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宫廷斗争,皇子夺嫡差点将华夏大地再次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永昭帝继位后痛定思痛,改帝制为君主立宪制,至今刚好十六年。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整个帝国一片欣欣向荣,一切都在复苏,人们却又因为巨大的变革陷入迷茫而不知所措,遍地都是机会又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两个不同的世界,差异无处不在,文化和精神上又惊人的相似,作为一个穿越者,张晓夜观看这世界的角度跟所有人都不同,但那种茫然和手足无措又如出一辙。

    适应了之后,他对这世界更多的则是好奇,就像是一个到了异地的旅客,一景一物都让他兴趣盎然,然后带着极大的热枕开始拥抱这个世界。

    张晓夜骑着自行车来到清溪一中的时候,学校广播里正播着嘹亮的军歌,学生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不是进入教室学习,而是得去田径场集合,跑完早操吃了早点才是上课时间。

    跑道是用煤灰铺成的,围着内线跑一圈是两百米,而食堂仅仅只有两个对外打饭的窗口,没有餐厅也不提供餐具,学生只能蹲在前面的空地上食用。

    据说连同新教学楼一起,新的食堂也要同时动工了,如果快一点的话这届高三的学生或许还能赶得上体验一把,不过只怕没有这机会,在学校里施工显然快不起来。

    张晓夜一块的零花钱,五毛可以买上两个分量很足的包子馒头,或者吃个小碗杂酱米线,还剩下一半可以买点零食,当然矿泉水这种奢侈品学校小卖铺是没有的,与之相对的是可以悄悄跟老板买散烟,软包宝石烟一毛钱一根,硬盒春城的话是三毛钱两根。

    很多男生吃了早点都要吞云吐雾一番,然后才不情不愿的去教室,靠着躲着抽烟在学校里都能结交到不少外班甚至其他年级的朋友。

    文科三班,张晓夜走进教室的时候云此方已经在埋头看书,学校里都是类似办公桌一样的双人课桌,三班一共四十八个学生,正好两人一组,云此方就是他的同桌。

    他走过去坐下云此方都没有抬头看她一眼,兀自在那看书,桌子上虽然没有画出三八线来,不过每次张晓夜一越界就会引来云此方凌厉的目光。

    她给人的感觉本身就比较清冷,眼睛一瞪就显得格外的锐利,对张晓夜的杀伤力格外强。

    两人生活在一个大院,同时也是青梅竹马,张晓夜的前身还一直爱恋着云此方,按理来说关系应该非常密切,可两人越长大却反而变得越发陌生了。

    张晓夜唏嘘一声,讲台上数学老师正在讲着复杂的定律公式,云此方双手抬着课本,里面却是夹着刚买来的杂志,正看得异常投入。

    “此方,看什么呢?”张晓夜纠结了一下,然后装作云淡风轻的随口一问。

    “诗刊。”云此方头也没抬,清冷的吐出了两个字。

    “好看吗?你好像很喜欢诗呢。”

    “你是白痴吗?”云此方斜了一眼过来,看上去是不耐烦了。

    没话找话被看破了,张晓夜垂头丧气的趴在桌子上,他当然知道云此方一直都很喜欢诗歌,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女文青。

    事实上,这本就是一个属于诗歌的时代,《诗刊》是整个帝国最畅销的杂志之一,去年该杂志在京城工人体育馆举办诗歌朗诵会,参与人数超过一万人,场面比明星演唱会还要激/情。

    电台里有专门的诗歌朗诵节目,最知名的莫过于央广的《呼声》,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诗社,著名诗人受到的追捧不弱于天皇巨星,这样的氛围里,人们喜欢诗歌也是理所当然。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291 2292 2293 2294 2295 2296 2297 2298 2299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2312 2313 2314 2315 2316 2317 2318 2319 2320 2321 2322 2323 2324 2325 2326 2327 2328 2329 2330 2331 2332 2333 2334 2335 2336 2337 2338 2339 2340 2341 2342 2343 2344 2345 2346 2347 2348 2349 2350 2351 2352 2353 2354 2355 2356 2357 2358 2359 2360 2361 2362 2363 2364 2365 2366 2367 2368 2369 2370 2371 2372 2373 2374 2375 2376 2377 2378 2379 2380 2381 2382 2383 2384 2385 2386 2387 2388 2389 2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