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撞击
公元2035年6月28日。
再过两天就要放暑假了,这很可能是地球的最后一个暑假。小行星撞击北极已经过去两天,冲击波引起的海啸仍然在北半球沿海城市和大部分岛国上肆虐。一些冷火山死灰复燃,地震更是雪上加霜,紧接着的是飓风。撞击引起的南北半球温差导致气压失衡,冷热空气互相补充形成了那种回旋上升的恐怖气流开始光顾世界各国。然而预料中的大量厚积雨云挡住阳光而形成的长夜并没有降临,这的确太不正常了。其实一系列奇怪的事情在发现那颗直径300米的小行星轨道异动时就已经开始了。
大家知道,联合国外太空防务委员会下面有一个专门监视异动小行星的机构,另外每个国家的主要天文台也会利用巨大望远镜监视这些来自宇宙的杀手,然而2024gy48(小行星编号)完全是突然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的。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它居然会主动修正轨道,就像活的一样。
发现太空杀手后,人类第一时间做出了对策。一周后,太空无人机对小行星实施了“核弹推开计划”,然而该计划只成功了10秒。10秒钟后,2024gy48又恢复了被核弹辐射推开的角度,继续对着地球北极飞来。在地月的拉格朗日点上,人类又进行了最后的自救,数枚当量为5000万吨tnt级别的洲际核导弹对“杀手”进行毁灭式狂轰滥炸,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导弹在距离目标200公里的抛物面上毫无征兆地爆炸,那玩意却毫发无损,依然朝地球高歌猛进。最后,最诡异的一幕终于在北冰洋中心撞击的那一刻发生了。
2024gy48一头扎进厚厚的冰层,碰撞激起千米高的水幕,在接触的环形边界上,仿佛一圈倒着流的尼加拉瓜瀑布冲天而起,方圆数公里的冰层被带到了空中,几秒钟后下起了与床板一般大的冰雹。然而冰雹还没有落地,陨石已经撞进洋底的地壳,3500摄氏度的高温在海底瞬间爆发,洋底岩石融化出了一个直径1500米,深600米的溶洞,岩浆喷溅,给海水加温。
热量扩散,直径10公里范围的海水在一秒钟内被加热至剧烈沸腾,可以藏下一头牛的巨大蒸汽泡从海底密密麻麻地冒出水面破裂,海洋上空pbtxt. 米范围内的蒸汽很快浓得伸手不见五指,北极中央区域100公里范围内仿佛罩在了浓厚的磨砂玻璃中。
不对,这绝对不可能。蒸汽上升的高度怎么会局限在区区的pbtxt. 米呢?然而卫星拍到的照片就是这样。蒸汽好像被什么东西挡住了,仿佛碰到了无形无边的天花板,从中心往外围翻卷而下。
“天花板”动了,整个蒸汽团在下降,新的蒸汽从洋面上不断喷发出来,两者相合,蒸汽的密度指数级增长,瞬间变成了高压,随着压力增大,蒸汽的温度不断攀升,五分钟后,整个北极中央变成了一口大锅炉。这时候,天空中一个模糊的影像出现了,它在“天花板”上方大约20米的高处悬浮,好像一只怪异的大龙虾。
蒸汽团变得越来越扁,范围却越来越大,最后被压缩到了均匀的10米厚度,范围达到了直径2000公里,像一张薄饼贴在整个海面和岛屿上。更奇诡的是,蒸汽是沿着地面均匀起伏的,北冰洋4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仿佛盖上了一层10米厚的灰色的雪。这层10米厚的蒸汽层整整覆盖了12个小时,直到所有的冰面都融化为止。当各国战机和潜艇赶到现场时,海面已是碧波千里,那只大龙虾早就钻进海水,不见了。
欢迎关注信公众号(_),《星战归途》随时随地轻松阅读!
------------
第二章 华夏
麻省理工学院位于马萨诸塞州,属于新英格兰高地的一部分,这里平均海拔高出海平面200米,成为少数几个没有被沦为水下城的沿海城市之一。
华夏是多么想念家乡啊,来到这里12了年了,只回家过三趟,不是他不想回去,是研究实在太忙了。十二年时间,他从一名麻省理工大学的特招研究生到如今的三个博士学位,一个硕士学位,外加一次诺贝尔奖,这是中国首位科学领域诺奖获得者,也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他今年才28岁。
获奖那天,曾经有美国记者在科学界做过一次网络调查,结果70%的学者认为他在有生之年很可能再获两次诺奖,这绝对不是谄媚之辞。
两年前华夏获得的是诺贝尔生物学奖,得奖理由是因为他建立了一套人类和蚂蚁的沟通系统。然而这套系统只是一个工具(历史上以实验工具或实验方法得奖的也不在少数),真正伟大的发现还在他现在研究的课题上――人工智能对蚂蚁大脑的模拟。
大自然的进化其实比人类要聪明的多,人类很多发明的灵感都得益于生物:比如雷达就是受到蝙蝠超声波的启发;又如飞机造型模仿蜻蜓,潜艇声纳模仿鲸鱼,甚至当下流行的太阳能电池板也开始模仿绿叶的光合作用。
当然,这些都是低层次的模仿,而华夏现在研究的课题才是划时代的真正深层次的模拟。大家知道,蚂蚁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1.4亿年,它们是少数亲眼目睹地球霸主恐龙灭绝的动物之一。蚂蚁的大脑虽小,甚至小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但是其智力却不比脑袋比它大1000倍的猴子弱。蚂蚁组建的社会是完美的,其完美程度超过除人类之外的其它一切生物群体。
然而,过去的半个世纪,人工智能一直在走两个极端:一种是经典派,这种观点认为复杂度最终会导致突变,所以把冯.诺依曼结构不断地叠加,只要数量级足够,智能就会在简单的重复中突然产生;另一种则彻底摒弃前人的观点,认为人脑是世界上唯一完美的结构,想要制造出和人一样有智慧的机器,首先得把自己搞清楚。然而,人类对自己大脑的机理至今都没有真正搞明白,于是研究陷入停滞。
自从华夏发明了蚂蚁沟通工具以后,这种小小昆虫的内心世界才向世人打开。于是出现了两门新的学科,蚂蚁智能学和蚂蚁大脑学,特别是后者,其简约而精致的脑结构已经逐渐成为人工智能芯片模拟的对象。这就是华夏现在主攻的课题,一旦成功其影响也是划时代的,诺奖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不过,这只是隐形诺奖之一,还有一项说起来就有点蹊跷了。在华夏的科研室里躺着一块晶石,是他前年回家在家乡的山岭里挖蚂蚁窝无意间发现的。晶石不大,一手可以掌握,在自然光下呈现幽幽的荧绿色,外形是一个标准的柏拉图立体。大家知道,柏拉图立体一共有五种,包括由正三角形组成的正四面体、正八面体、正二十面体,由正方形组成的正六面体,由正五边形组成的正十二面体。晶体外形结构属于最后一种,也就是正十二面体,这是柏拉图立体中最为稳定的一种结构。但是根据世界矿物晶体大全记载,世界上“正十二面体”的晶体只有黄铁矿和单质硼晶体,不过这两种晶体结构只是一般的十二面体而不是柏拉图立体。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典型的柏拉图正十二面晶体,因为这不符合晶体旋转定律中的对称性原理。为什么华夏发现的这块晶体是个例外,原因目前还是个迷。
不过更蹊跷的事情发生在晶体的性能上,它就像一个深渊一样吸收一切辐射。如果只是吸收辐射也没什么稀奇的,自然界很多物体都会吸收辐射,比如利用微波炉烹调食物就是利用水分子吸收微波辐射的原理。但是不正常的是,这块晶石吸收能量后温度并不升高,甚至用高能激光束照射结果也一样,晶体温度丝毫不变。这用现代物理学绝对解释不通,因为这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也许有人要问,这种只吸收辐射的物体存在于地球上,地球上的热量不会被吸光么?毕竟热量会通过辐射传播。现在出现的这块晶石不正像在地球上挖了一个变相的黑洞吗?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周围的温度应该会趋向于绝对零度。
恭喜你,华夏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这种想法被实验结果否定了。通过实验,华夏知道晶石有一个吸收阀值,也就是说,外界辐射只有高于这个值,能量的单向流动才会发生。幸运的是,这个阀值是150万度,这就是地球安然无事的原因。
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能量守恒定律竟然在这块小石子这里卡住了,华夏心有不甘。由于他是晶石的发现者,具备第一优先研究权,所以关于这块诡异晶体的研究项目自然又落到了他的怀里。说实话,华夏绝对有资质和资格研究这块晶体,他的三个博士学位中,其中一个就是量子物理。(其它两个分别是生物学和计算机工程,还有一个硕士学位是机电一体化)
后天就要放暑假了,华夏在校长室门口跺了一下脚,定了一下心气,然后敲了敲门。
“进来。”老校长是华夏的恩师,当年华夏是校长下面最得意的博士研究生,看到是自己的下属又是自己的学生,老校长很兴奋:“噢,原来是华教授,见到你真是太难得了,今天怎么主动送上门来了!”
“呃,我是来辞职的,这是辞职信。”华夏把一个信封恭敬地放在校长面前。
“噢,上帝啊!你怎么会突然提出辞职呢?难道学校里有谁排挤你吗?”华夏出色的才华和优厚的待遇的确引起过不少美国同事的嫉妒,这一点老校长是心知肚明的。
“不是,这里的学术氛围很好,在这里研究和教学我感到很愉快,特别是你,我的老师,有时候看到你,真的让我想起远在家乡的父亲。”华夏有一股莫名的悸动,这的确是他的心里话。
老教授站了起来,大概也被华夏的话感动到了:“那是为什么,难道有学校愿意用更好的条件聘请你?”
“没有,即使有我也不会去。”
“我知道了,肯定是关于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流言影响到了你,你想躲得远远的。”
“外星人真的来了,谁也躲不掉。”
“那又是为什么?”
“我只是想回家。”
“回家?”
“对,回我的祖国,回我的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华夏的回答成了诚挚的感喟。
“为什么不把家人接到美国来,凭你现在的成就完全有能力养活他们,而且,有美国政府的保护,一定比你的那个什么家乡安全。”
华夏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是中国人!无论在何地,那里都是我的牵挂。”看着老师呆呆地立着,无言以对,华夏接到说道:“我很感谢老师的好意,早年承蒙老师教诲,近年又承蒙老师照顾,我能有今天的成就,老师功不可没,我在此谢过。”只见他退了一步,深深地向自己的老师鞠躬。
老校长看华夏去意已决,知道强扭的瓜不甜:“这是你的选择,我无话可说。不过离开之前,我能不能问你一个问题?”
“老师请讲。”
“作为全球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对于这次危机,能不能说说你的看法?”
“年少时很想成为一名外星文明研究者,但出于种种原因,后来只能把这个梦想寄托在了科幻”华夏直起身:“时间创造了我们,时间也可以创造他们,但就现在的情形看,他们并不比我们先进很多,否者不会采用这种扔石子的方法。”
“他们为什么不同时融化南极?”校长问的很快。
“这的确很蹊跷,但也不是无根可循。我和生物学也打了一段时间的交道,得出一个结论:主宰一种生物采取行动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本身的能力,另一个是行动结果是否有利可图。我觉得,把这两条放至宇宙也应该适用。”
“放到他们身上呢?”
“或许他们的力量不足以驱动两颗小行星,或许人类对他们还有利用价值。”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456
7457
7458
7459
7460
7461
7462
7463
7464
7465
7466
7467
7468
7469
7470
7471
7472
7473
7474
7475
7476
7477
7478
7479
7480
7481
7482
7483
7484
7485
7486
7487
7488
7489
7490
7491
7492
7493
7494
7495
7496
7497
7498
7499
7500
7501
7502
7503
7504
7505
7506
7507
7508
7509
7510
7511
7512
7513
7514
7515
7516
7517
7518
7519
7520
7521
7522
7523
7524
7525
7526
7527
7528
7529
7530
7531
7532
7533
7534
7535
7536
7537
7538
7539
7540
7541
7542
7543
7544
7545
7546
7547
7548
7549
7550
7551
7552
7553
7554
7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