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龙丹出生

    齐鲁大地中部的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庄里,天还刚蒙蒙亮,村南头的一条深沟里就响起了“嘿嘿”声音,一个穿着满是补丁的破军装的一个壮汉,正在卖力的用铁镢刨着地。地上满地碎石和烂树根,壮汉挥舞着磨得流明瓦亮的槐木镢抦,一边把土里的小石块堆放在地头,一边不停地的出声吆喝着,布满青筋的胳膊有力的挥舞着,就像一个音乐家在指挥着一场大型交响乐,又像一个将军在战场上挥斥方遒。

    不一会,地头上堆起了小山一样的石堆,壮汉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放下铁镢,坐在了地边一块大石头上, 从口袋里掏出了旱烟袋,装上一锅烟丝,用火柴点上,用力的“嘬”了一口,慢慢的又从口中吐出,烟雾缭绕在不满粗犷皱纹的脸上,壮汉的脸上慢慢路出欣慰的笑容,自言自语的说道:“开了这一块半亩大的荒地,又靠近水源,满打满算一年能收入几百斤生姜,换点钱娘一家人的口粮总算不那么饥荒了。

    “哇~~~~”“哇~~~~~~”……隐约从村中转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壮汉先是一喜,接着脸上布满了愁容。“唉,可叫人怎么活啊,又添了一张吃饭的嘴”,壮汉喃喃的自语着,忙把工具收拾起来,用一根藤条一拢,扛在了肩上,往村中走去。

    壮汉快步走到家门口,趴在门口的一条大黄狗一下蹿起来,亲热的用舌头舔着壮汉的脚面,献殷勤的摇着尾巴。“老虎,别闹,一边去”壮汉呵斥着,大黄狗乖乖的又趴到了门旁。壮汉快步走进北屋里,一个中年村妇迎面道:“他二叔,是个男孩,只是瘦弱了些,恭喜了。”壮汉连忙说:“嫂子,麻烦你了,让你折腾了大半夜,恭喜什么啊,又添了一张嘴,这日子可怎么过嗷。”壮汉说完,连忙赶到土炕前,关心的问道:“他娘,不要紧吧?”躺在炕上的产妇虚弱的答道:“没事,多亏了嫂子,连累着她受累”,帮忙的村妇连忙说:“他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躺着休息,我去给你熬点小米粥”

    说完就去了柴房。

    不一会,三个孩子也起炕了,一个个睡眼朦胧的,中等个的老二忙问个子最高的老大:“哥,咱娘是不是给咱填了个弟弟?”,老大说:“嗯,今天能敞开肚子吃饱饭了”,老三问道:“真的啊哥,今天为什么啊?”,老大老气横秋的说道:“你懂个鸟,今天全村的人每家每户都来送小饭,这叫百家饭,谁家的孩子出生都这样的,咱村百十户人家,岂不有百十碗?咱娘能不让咱吃个够?”,老三吐了吐舌头说:“百十碗,我的天啊,那我得吃十碗”,老二用手敲了敲老三的头:“吃你个头?撑死你”。哥三个正议论着,门口的大黄狗叫了起来,接着就听见父亲的喊声:“老大,还不把老虎栓起来?一会送小饭的来了,可别让老虎咬着人。”老大连忙说:“来了”,一边对老三说:“老三,去把狗栓起来,快去”,老三一边栓狗,一边嘟囔:“老懒指使大懒,大懒不动弹,干活的净是老三”。

    不一会,就进来一个身穿中山装的壮年汉子,脸上显得有些威严,一看就是在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老三一看,连忙喊道:“二叔你来了?”,进来的汉子问道:“你爷那?”,老三道:“俺爷在屋里,二叔拿来的什么好东西”,汉子在老三的额头上弹了个爆栗,说:“是好东西,可不是给你的”,说着就向北屋走去。

    人还没进屋,汉子就喊道:“龙信二哥在家吗?怎么不出来迎接?添了儿子就没有兄弟了?”,龙信连忙迎出来,说道:“原来是书记兄弟啊,快请进,快请进。”说着两人就进屋了。

    进屋坐定,书记许富就从怀里掏出一包东西来,说:“二哥啊,这是我托人从公社供销社弄来的一斤红糖,都说女人坐月子离不开这个,给嫂子吃吧”,龙信连忙说道:“书记兄弟,我无话可说了,还是你书记面子大,前几天我去了三趟,人家愣是不卖给我,唉。”书记许富接着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白条子说道:“二哥啊,你平时有机会打个酒喝,那次也没忘了我,我哪能不记得?嗯,这是十斤麦子的救济粮,等晌午你去徐更保管那称了来,好给嫂子补补身子”,龙信听罢,激动地两眼泪滚,哽咽道:“这真是,这真是……”书记许富道:“别说了,救济粮的事别对别人说,我走了,一会来送百家饭的多了,都知道了意见就大了,我走了。”说罢就走出了屋门。龙信连忙追出来,悄声说:“书记兄弟,过几天我去河里摸条鱼,我们哥俩再喝二两?”书记许富笑着说:“好说,好说”打着哈哈走了。

    紧接着,不断的走进三两个村妇,平时走的近的就端着一碗或者半碗白面或者小米,走动稍微远一点的就端着一碗稠稠的煮好的米饭,这年头,粮食奇缺,老百姓能挤出这点存粮也是不错的了。

    龙信站在门口不断地招呼着“大嫂,你来了,谢谢啊”“弟妹,你也来了哈,谢谢啊”“李奶奶,唉幺,您怎么也来了啊,多谢多谢”“小五子,呵呵,你也来送小饭啊,快进屋”……一直到快晌午,全村的老少爷们娘们,基本上每家都来过了。龙信看看差不多了,就连忙在怀里揣上条口袋去村仓库保管许更家走去。这年头,有这样的好事,可得赶紧办,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一直晌午过后,龙信才连上提着小半贷粮食急匆匆的回来,一进屋,炕上的产妇撑起身子,关切的问道:“他爹,怎么去了这么久?”,龙信道:“许更家里有客人,没敢说,一直等到客人走了才称上麦子,孩子们吃了吗?”“孩子们饿坏了,就等你了”产妇道。龙信对着孩子们说:“快去吃吧,慢点吃,别撑着”。三个孩子“嗷”的一声,一起挤向内屋吃饭去了。

    晚上,孩子的舅舅也来了,也提着五六斤小米的样子进了屋,坐在炕沿上就问:“姐,听你们村的铁匠说孩子出生了?”,“他舅,你来就来吧,怎么带这么多小米?你家也不宽裕啊”孩子的舅舅道:“我是烈士子女,政府照顾一些,反正比你家强些,别说这些了,男孩?女孩?没起名吧?”产妇接话道:“男孩啊,哪来得及起名啊,不就等你着秀才舅舅啊,他舅你想想,该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孩子的舅舅问道:“孩子什么时间出生的?”,产妇道:“好想刚出太阳的时候吧”,他舅沉思着:“太阳刚起,是火命,今日属金,是赤火相,就叫龙丹吧?”龙信道“龙蛋?啥意思?”舅舅忙道:“姐夫,是龙丹,不是龙蛋”龙信打着哈哈说:“不就一名字吗,龙丹就龙丹,虽说眼下日子苦些,说不定这孩子能带来好运气,我们老龙家能熬出头来”。
------------

第2章 :日子艰难

    孩子三周岁多了,可看起来就像一周岁的样子,除了一幅大大的脑袋,身体干瘪着,干瘦的肚子更显出腹部两边的肋条一根根的明显的凸露着,短短的小腿,一看就像长不高的样子。龙丹的娘因为营养不良,早早的就断了奶水,加上平时粮食紧张,更是不敢吃饱,也就勉强着支撑着干些家务,有限的粮食只能先让丈夫吃饱,不然干活也没力气。

    日子过得紧些,好歹庄家换有些收成,将就着饿不死。人都说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这一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应运而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群众斗干部,下级都上级,连夫妻之间说话都要注意三分,人心思斗,土地荒芜,本来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眼看秋收已过,粮食无多,一家老小六口的口粮熬到熬不到年关都是个问题。龙信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出办法,跟孩子他娘商量来商量去,始终没个主意,只好拿着那旱烟叶撒气,一锅一锅的抽着,天天闷闷不乐。

    这一天,龙信百无聊赖来到村代销点,店老板是本家的一个老侄子叫龙方,龙方因为认识几个字,解放后就一直做着代销县供销社的货物,赚些差价,那个年代东西又奇缺,谁家不买点东西?所以龙方是村里的大能人,颇受尊敬,小日子虽然也不怎么好,可是一家人吃饭问题确实不愁。

    “老侄子,老白干有吗?有的话给我佘上一斤”龙信走进代销点的小屋子直接喊道。“是龙信叔啊,老白干来了,您老想吧嗒两口?那我跟您称上一斤”龙方的岁数其实比龙信还大,只是因辈分的关系,龙方的嘴就甜了一些。边说着,一边称上一斤酒灌在一个酒瓶里,还悄悄的多给了二两,又称上半斤花生米,半斤咸豆腐干,说:“叔,跟您一块来点下酒菜?我估摸着你肯定去许富叔那里。老白干一斤六毛五分,花生米半斤三毛,豆腐干半斤三毛,一共一块二毛五,先欠着,我给您记上?”“好,就这样,过些日子,我卖了生姜就把钱还你”龙信踌躇的说。“不急,叔,您的信用没的说,先花着,我用的时候就跟您要”,龙方

    笑哈哈的说。龙信拿着酒菜径直去了书记许富的家里。

    走进许富的家门口,龙信大声问道:“书记兄弟在家吗?”,只见许富走出来,见龙信拿着酒菜,问道:“卖姜了,怎么有钱舍得打酒?”“没有,心中闷得慌,来找兄弟喝几口”龙信有些烦闷的说道。“快进屋,喝点就喝点,你再来晚点我都要吃饭了”许富埋怨道。

    “孩子他娘,快把许更拿来的的那块豆腐切上一半炖上,我跟龙信哥好好喝几口”许富嚷嚷道:“徐更那小子会来事,做了一包豆腐,打发他老婆给我送来一大块,哥,算你有口福,来,我们喝”。两个人,你来我往,推杯换盏,还没等炖豆腐端上来,一斤多老白干就底朝天了。

    “孩他娘,你、你、你去内屋把公社韩书记给我的兰陵二麯拿出一瓶、一瓶来”,喝的有点结巴的许富也是喝高兴了,吆喝着老婆又拿出一瓶酒来,两人啦开了话题。

    “二哥,你说、说,你今天来有什么事吧?”许富问道,龙信“唉”了一声,说:“还能有什么事啊,就是想怎么想点办法,多弄点粮食,好准备年关啊,我可是有四个孩子啊”,许富两眼醉蒙蒙的看着龙信说道:“二哥,你还别、别说,我还真有条路子,不知道你敢不敢去做?”“杂不敢?只要不是杀人放火,有什么不敢的?想当年你二哥我也是从小日本鬼子的死人堆里杀出来的,兄弟就说说吧!”龙信信誓旦旦的说道。

    说到这许富也不结巴了,郑重其事的说道:“下江南!敢不敢?”“下江南?怎么回事?”龙信问道。许富说:“我从县里开会,听人说,南方多雨水,不产姜,即使有也不如我们北方的好,你不是会种姜吗?今年的产量不小吧?你运到南方去卖掉,就能赚个好钱,推上500斤姜,两三个月下来起码能卖个百八十块的,你就能过个好年。”“去南方卖姜?人家不会说我是投机倒把吗?把我拘留了怎么办?”龙信担心的问道。“不要紧,你只要敢去,我就去公社给你开来介绍信,就说你是自产自销,你再灵透点,估计没事”许富鼓励地说。龙信还是担心的说:“让我想想,就是去也得准备准备啊,来,兄弟,我们接着喝”。两人终于把第二瓶酒喝光,龙信步履踉跄的回到家里,也没跟自己的老婆说话,趴在炕上呼呼睡了过去。

    次日早晨,龙信起了个大早,来到村南柳树沟开垦的荒地里,看着即将收获的生姜地,一片绿油油的姜叶散发着有点辛辣味道的芳香,心头一阵欣喜。“保不定,今年的生姜要收获过千斤,真是如此,今年的日子倒是不用愁了”龙信自言自语的嘟囔着。

    这篇生姜地的由来也是龙信的一片心血。本来,龙家湾是不种生姜的,是大前年龙信到100里外北山的曹家庄帮工,看着主家种着生姜,就料定这玩意能换钱,帮了两个多月的工,愣是一分的工钱也没要,单要了几十斤姜种,回来后在很少有人去的柳树沟荒地里试种了一年,没成想,竟然是好收成,收获了100多斤。看到希望的龙信,第二年一两生姜也没卖,全都种到了开垦的荒地里,竟然又收获了300多斤。今年日子紧吧了一点,龙信在当地集市上卖了少部分,换了粮食,剩下的200多斤龙信全都种到了地里,由于柳树沟有一股很小的泉眼,不很大旱的年分,一般不会断流,家里的人粪尿也全都用到了生姜地里,今年的收成自然不是一般的好。

    生姜这东西是个宝,不但驱寒祛湿,加同样分量的红枣捣碎开水冲服还能养颜,同样也是炒菜的好佐料。不过,在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人们自然不会用来养颜或者当做佐料,人们在习惯上是用来治疗感冒:一块生姜切碎,加入三碗水,熬成一碗时,趁热喝下,出透汗后一般的小感冒也就痊愈了。因此,买生姜的人在龙家湾方圆几十里,很少有人来买生姜的,龙信的生姜真要丰收了卖也是个大问题。

    龙家湾,据老人流传下来说,建村不到千年,好像是宋朝以后迁移过来的,据说龙家的古人原本是朝廷大官,后来因为避祸才迁移来这的。龙家湾,顾名思义就是个九曲十八弯的丘陵地带,除了柳树沟常年有点不多的泉水,绝大部分农作物还是靠天吃饭,因此,龙家湾的日工值只有八分钱,就是说,一个壮劳力一天累死累活干下来才值八分钱。龙信之所以能去一百里开外的北山帮工,除了当过兵抗过日,见过世面外,还是因为北山有一位老战友帮忙说情才有一个帮工的机会。帮工是帮忙打坯,就是做土砖,盖房子用的,北山的帮工工钱比龙家湾高的多,一天下来要二毛钱,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当帮工的时候,看到主家种姜收入不低,能盖起半砖办土的房子,就知道这东西说不定是自己将来的希望。也是龙信当兵时转战南北知道的多些,要说换做别人也不敢种,因为种了也没人买,到其他地方卖是不允许的。在那个年代,经济作物是不允许私自种植的,要以粮为刚,卖经济作物是

    投机倒把,是要拘留的。

    这几天,龙信可是够忙的了,指挥着全家人,用了好几天功夫,小心翼翼的把生姜收获起,又把生姜放到了井窖里。又请了木匠把独轮车上上下下修理了个遍,又准备好了包裹生姜防冻的破被子;又提着几十斤生姜到了书记许富的家里,千恩万谢的把从公社开来的介绍信拿了过来,一切收拾妥当才跟女当家的商量起来下江南的事情。

    “他娘”龙信对着自己的女人说:“这次下江南,我想让老四跟我去,怎么样?”“老四跟你去?他还这么小?”龙丹娘急忙说,“老大老二老三都上学,我不在家你一个人就够累了,也无法照顾老四,再说了,老四跟着我和我做个伴,省的我孤单,也让老四出去见见世面”龙信肯定的说道。龙丹娘转头问龙丹:“小四,你愿意跟着你爷去江南吗?”“我愿意”龙丹点着与身体不相称的大脑袋使劲的说。龙信笑着说:“别看老四身体瘦弱,可性子好,我看比他三个哥哥强,有出息,就这么定了”龙信脸色凝重的对着儿子说:“儿子,明天我们就一块下江南”。
------------

第3章 :初下江南

    龙信推着独轮车,上面放着五百斤生姜,生姜上面坐着龙丹,爷两个出家乡,过沂蒙山区,经淮河,渡长江,在各地红旗招展,如火如荼的遍地革命的热潮中,风餐露宿,一路上由于龙信小心翼翼的周旋,倒也相安无事。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来到了镇江边上的一个小镇梅城。

    小镇梅城,四处是古香古色,一眼望去,一座座四合小院错落有致,浓郁的江南气息,也使得龙信精神大振。龙信也是第一次来到江南,眼中满是惊奇。当年百万大军过江南,由于龙信腰部挨了小日本兵的一枪,没能跟随大军南下,由当时的部队首长给开了一封介绍信,就退伍到了地方养伤,一直到现在也没落实政策给予安排,也许是部队的政管部门给遗忘了吧。

    眼望着四处的青砖碧瓦,安静的气息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里好像没有了争斗,没有了北方那种与天地人争斗的场面,世外桃源般的气息倒使得龙信没了主张。龙信万般无奈下只好扯起嗓子吆喝了起来“卖生姜来~~~卖生姜来~~~”,喊了半天,竟然没有人来答理,偶尔过往的行人就像看怪物一样望着龙信,不解的眼神使得龙信更加迷茫起来。

    “怎么回事?难道江南不兴做买卖?”龙信自言自语的寻思,怎么办?龙信没了主意。

    龙信推着独轮车,漫无目的的走着,来到一个看起来很大门楼前,放下独轮车,把龙丹从车上抱了下来,自己拿起旱烟袋一口一口的抽了起来。

    临近天黑的时候了,一车的生姜无人问津,龙信的眼里流露出失望的眼神。“吱呀”身旁的大门突然开了,“嗨,吓我一跳,你是干什么的?”门里走出一个五短身材的中年人,“我?我是齐鲁省的,来这里做买卖”龙信有些怯懦的答道,“齐鲁省的?那么远怎么跑到这里来做买卖?”中年人不解的问道。“阿福,你和谁说话?”这时门里面又走出一个白发躘髯的老人,“咦?卖什么的?”躘髯老人又问道,“大爷,我是齐鲁省的,来这里卖生姜的”龙信恭敬的答道。“生姜?生姜可是好东西,可是那么远,你还真行,2000多里地啊”躘髯老人道。

    躘髯老人说道:“怎么在我这大门下,不去集市?”“我初来咋到不知道怎么卖,喊了半天也没开张”龙信沮丧的说。

    “这样吧,你一个外地人,也不容易,就住到我家里来吧,我家就我和阿福两个人,你要不嫌弃就住到我家厢房里吧,明天再说卖姜的事情”躘髯老人征求的问道,龙信连忙说:“怎么好打扰你们?”“齐鲁人都是仗义痛快,怎么?还怕我贪了你的东西不成”躘髯老人生气的说道。“怎么会,您老要是不怕麻烦我就暂住你们家了”龙信赶紧说道。“这才对,这年头,争斗纷乱的,都不容易,进来吧”躘髯老人高兴的说道。就这样,龙信爷两个就住在了龙人老人家里。

    晚饭后,龙信去正房北屋里去见了躘髯老人,表示致谢。这才聊起了话题,龙信把家乡闹革命的情况跟躘髯老人一五一十的细述了一遍,躘髯老人用手捋了捋胡须,沉吟这说:“北方历来乃纷争好斗之地,自古英雄出北方,这也难怪,太祖打江山以来,也是穷底子,合该有这么一劫。倒是这江南梅城,自古以来少有兵家纷争,也不失为世外桃源,倒也没有涉及到这里来。龙信啊,说起来我们还是本家,你可能不知道,当年先祖避祸,倒是有一支家族去了你们齐鲁,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这一只啊?”龙信答道:“我是守字辈,十八世,这孩子是十九世,桂字辈,听我爷爷说,我们这一支也是避祸迁移的”。躘髯老人一听道:“看来真是了,我们真是本家,我是十七世的,京字辈,老夫今年九十有七,你得叫伯父了,你们齐鲁省的方言叫大爷吧?呵呵”龙信一听,满脸的激动,连忙对儿子龙丹说:“龙丹,快叫爷爷”“爷爷”龙丹乖巧的叫道。躘髯老人高兴的说道:“小家伙叫龙丹吧,我这一支一直人丁不忘,到我这一代就只剩下我自己了,还有家人阿福,我一直未娶,膝下无子女,今天干脆就认这个孩子为孙子吧”。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吃饭的时候,躘髯老人就对龙信说道:“今天你去集市上,让阿福领着你,这方圆几十里的人大都认得我,也买我个面子,不会有人欺负你,就连集市上的事情,也让阿福帮你张罗张罗”接着老人又说:“我行医几十年,也略懂相术,龙丹这孩子有些看不透,说不定是个奇才,这些日子我就给你照看着,你放心去做买卖”龙信连忙道:“那感情好,就麻烦大爷您了”,说完,就由阿福领着去集市了。

    来到集市上,阿福对龙信说道:“龙大哥,你是想多赚些那?还是少赚些?”龙信说道:“自然是多赚些啊”,阿福说:“想多谢就零卖,现在的生姜价格是三毛钱一斤,我们这里的大米是一毛五一斤,你也可换些大米运回去,只是要多待些日子了”“那就按照老弟的话做”龙信说道。说完,阿福领着龙信把集市的摊位找好,又嘱咐了集市上管事的头头方才回去了。

    躘髯老人在阿福领着龙信去集市后,就细细打量其龙丹来:“天庭饱满,上丹方圆,是个福相,可惜身子羸弱,大概是营养不良所致,破坏了法相,看来此子50岁前劫难不断,难有成就,我膝下无子,一辈子也没收徒,师门总得有个传承,龙丹今日巧遇于我,也算缘分,看来也是气运所致,就赌一把了,今生所学只好寄予此子了”。老人思来想去,终于有了主意,想到这,老人也想通了,不做他念,只等着龙信回来与其商量着办了。

    晚饭后,躘髯老人把龙信叫到北屋里,郑重其事的对龙信说道:“龙信老侄子,你走后我观察了龙丹半天,这孩子天生异象,只是这几年孩子营养不良,把身子弄坏了,需要后天培养,我打算收龙丹为徒弟,好好培养培养这孩子,你可愿意?”“收龙丹为徒?学医?”龙信惊奇的问道。“不光学医,还要习武,我是有门派的,一直也没收徒弟,今日遇到你们,也是有缘,这孩子说不定能将我门发扬光大”躘髯老人回答说。龙信说:“大爷,我也不懂医,更不懂武道,你看着这孩子行,那就行,我就把孩子交给你了”。躘髯老人说道:“也不用交给我,你再这里有一个月也就把生姜卖完了,这一个我用药水把这孩子养养,就是我们门内所说的洗筋伐髓,一个月后你们该怎么回去就怎么回去,你们明年这个时候再来,我再为他补身子,连来三年,三年后孩子上学了,我去你们那教导孩子,如何?”“行”龙信干脆的回答道。

    接下来的日子,龙信每天去集市卖生姜,逐渐也在梅城镇混熟了,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齐鲁省的汉子是卖生姜的,而且还是躘髯老人的本家,大家也都照顾一些,一个月下来,龙信用生姜换了600斤大米,还卖了60多元现金。一个月算下来在当时也算是有钱有粮的富人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63 1464 1465 1466 1467 1468 1469 1470 1471 1472 1473 1474 1475 1476 1477 1478 1479 1480 1481 1482 1483 1484 1485 1486 1487 1488 1489 1490 1491 1492 1493 1494 1495 1496 1497 1498 1499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1518 1519 1520 1521 1522 1523 1524 1525 1526 1527 1528 1529 1530 1531 1532 1533 1534 1535 1536 1537 1538 1539 1540 1541 1542 1543 1544 1545 1546 1547 1548 1549 1550 1551 1552 1553 1554 1555 1556 1557 1558 1559 1560 1561 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