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回之一 太宗政变

    

    玉冰缘

    清虚道人

    第一回陈后主避难枯井唐太宗政变登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乃是大唐晚期诗人杜牧所作,描写的是江南春景。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群蝶乱舞。偶尔细雨绵绵,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美丽煞人。时值南朝,历代多崇佛事,尤以南朝梁武帝为首,论其寺庙数量,又何止四千八百寺!武帝韬武略,灭齐建梁,与北魏划江而治,屡屡图谋北伐,政绩显要,可惜晚年笃信胡佛,甚至于公元五二七年、五二九年、五四六年、五四七年,先后四次舍身佛门,要群臣用巨款为他赎身。以致皇室招降纳叛成风,荒废朝政。公元五四八年侯景举兵反叛,率军攻入京城建康,将皇宫围住。第二年,攻破皇城,梁武帝竟饿死于台城(故址在南京玄武湖岸)。侯景自立为丞相,执掌朝政。公元五五一年,进而自封为帝,国号汉。史称“侯景之乱”。次年,梁将王僧辩、陈霸先大败侯景军,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

    佛法于止暴安身固然有益,然笃信佛法,荒废事务,非但于事无补,亦违背佛法本意,佛教三毒,贪、嗔、痴。贪于金钱、宝物固然是贪,耽于佛法亦是贪,梁武帝半生贪恋佛法,迷失本性,甚至不惜倾国之资以建浮屠,为一己之欲而使黎民嗷嗷,终于灭身亡国,却不知悔过,岂是佛祖本意。

    其后梁陈相代,靡靡之风尤烈。陈后主叔宝即位,册张丽华为贵妃。自陈武帝陈霸先开国以来,内廷陈设都很简朴。而后主嫌其居处简陋,不能作为藏娇之金屋,于是在临光殿的前面,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阁高数十丈,袤延数十间,穷土木之奇,极人工之巧。窗牖墙壁栏槛,均以沉檀木为质,以金玉珠翠装饰。门口垂着珍珠帘,里面设有宝床宝帐。服玩珍奇,器物瑰丽,皆近古未有。阁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植以奇树名花。每当微风吹过,香闻数十里。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居望仙阁,其中有复道连接。又有王、季二美人,张、薛二淑媛,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七人,都以才色见幸,轮流召幸,得游其上。张丽华曾于阁上梳妆,有时临轩独坐,有时倚栏遥望,看见的人都以为仙子临凡,在缥缈的天上,令人可望不可及。

    张丽华也确是艺貌双佳,她发长七尺,黑亮如漆,光可鉴人。并且脸若朝霞,肤如白雪,目似秋水,眉比远山,顾盼之间光彩夺目,照映左右。张丽华天资聪颖,能言善辩,鉴貌辨色,过目不忘。当时百官所奏,都由宦官蔡脱儿、李善度两人初步处理后再送进来,有时连蔡、李两人都忘记的内容,张丽华却能逐条裁答,无一遗漏。起初只执掌内事,后来开始干预外政。陈叔宝宠爱贵妃张丽华,“耽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到了国家大事也“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的地步。后宫家属犯法,只要向张丽华乞求,无不代为开脱。王公大臣如不听从内旨,也只由张丽华一句话,便即疏斥。因此江东小朝廷,不知有陈叔宝,但知有张丽华。

    陈后主热衷于诗,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人骚客,以官拜尚书令的“好,能属,于七言、五言尤善”的江总为首。这些朝廷命官,不理政治,天天与陈后主一起饮酒做诗听曲。陈叔宝还将十几个才色兼备、通翰墨会诗歌的宫女名为“女士”。才有余而色不及的,命为“女校书”,供笔墨之职。每次宴会,妃嫔群集,诸妃嫔及女士、狎客杂坐联吟,互相赠答,飞觞醉月,大多是靡靡的慢词艳语。思迟缓者则被罚酒,最后选那些写诗写得特别艳丽的,谱上新曲子,令聪慧的宫女们习新声,按歌度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有“壁户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十字。后主曾作《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成为有名的亡国之音。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问。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且不理政事,内外大臣也都不宜乐乎,于是专门迎合为事。以尚书顾总博多,尤工五言七言诗,溺于浮靡。后主对他很是宠信,每逢游宴时总会命其相陪。顾总好做艳诗,更有好事者抄传讽玩,争相效尤。山阴人孔范容止温雅,章瑰丽,也被后主纳在左右。后主不喜欢别人说他的过失,孔范又善于为后主饰非,因此后主对他宠遇优渥,言听计从。孔范曾对后主说:“外间诸将,起自行伍,统不过一匹夫敌,若望他有深见远虑,怎能及此?”从此带兵的将帅微有过失,就夺他们的兵权,刀笔之吏反而得势。边备因此越加松弛。此时武懈体,士庶离心,忠臣如仆射(相当宰相)袁宪、大将萧摩诃等多次相劝非但于事无补,轻则贬官重则诛戮,惟有贴身侍卫张略之、夏侯安念于后主藩邸之时救命恩义,列于左右,未便离去,但暗地叹息不已,思虑后事。当时朝廷有狎客十人,以顾总为首,孔范次之。君臣生活穷奢极欲,国力日渐衰弱。

    消息传入长安,正值隋帝开皇年间。隋帝本有削平四海之志,囊括九州之意,于是隋之群臣,争劝帝伐陈。帝下诏数后主二十大罪,散写诏书二十万纸,遍谕江外。有人劝帝说“兵行宜密,不必如此张扬”。帝哈哈大笑,说道:“若他惧而改过,朕又何求?我将显行天诛,何必守密?”于是大修战舰,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总管韩擒虎、贺若弼等,率兵分道直取江南。隋兵有五十一万八千精锐,东接沧海,西距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无不奋勇争先,直欲灭陈而后快。

    陈后主却深居高阁,仍然花天酒地,不闻外事。下令建大皇寺,内造七级浮图,尚未竣工,为火所焚,时人以为德不胜天,天自灭之。事一传开,举国上下人心惶惶,认为大陈之灭亡指日可待。沿边州郡将隋兵入侵的消息飞报入朝。朝廷上下却不以为意,只有仆射袁宪,请出兵抵御,后主不听。及隋军深入,州郡相继告急,后主叔宝依旧奏乐侑酒,赋诗不辍,并笑着对侍从说道:“齐兵三来,周师再至,无不摧败而去,彼何为者耶?”孔范承上意,侃侃而谈:“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断南北,今日隋军,岂能飞渡?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臣每患官卑,虏若渡江,臣定做太尉公矣。”有人妄传北军的马在路上死去很多。孔范说:“可惜,此是我马,何为而死?”后主听后哈哈大笑,深以为然,君臣上下歌妓纵酒,赋诗如故。忠臣义士唯有仰天长叹。

    当时朝廷十分有才能的将领萧摩诃丧偶,续娶夫人任氏。任氏妙年丽色,貌可倾城,与张丽华说得投机,结为姊妹。任氏生得容颜俏丽,体态轻盈,兼能吟诗做赋,自矜才色,颇慕风流。她觉得丈夫摩诃是一介武夫,闺房中惜玉怜香之事,全不在行,故心里不满。在宫里看见后主与张丽华,好似并蒂莲恩爱绸缪的样子,不胜欣羡。因此见了后主,往往眉目送情。后主只因任氏是大臣之妻,未便妄动。又因为相见时妃嫔满前,即欲与她苟合,苦于无从下手。一天,后主独遇任氏,挑逗数语,便挽定玉手,携入密室,后主拥抱求欢,任氏亦含笑相就,没有推辞,翻云覆雨,娇喘盈盈。自此任氏常被召入宫,留宿过夜,慕情纵乐,做长夜欢聚。在萧摩诃面前,只说被丽华留住,不肯放归。萧摩诃是直性人,开始还信以为实,也不用心查问。后来风声渐露,才知妻子与后主有奸,不胜大怒,叹道:“我为国家苦争恶战,立下无数功劳,才得打成天下。今嗣主不顾纲常名分,奸污我妻子,玷辱我门风,教我何颜立于朝廷!”

    隋兵渡江,如入无人之境。沿江守将,十余年来从未有过战事,武备不整,斗志全无,皆望风而走。隋人势如破竹,直逼建康(即今之南京,南京时为六朝皇都)。后主向来懦怯,不谙军事,待到隋兵百万压境,后主才开始害怕,召萧摩诃、任忠等于内殿,商议军事。萧摩诃只是不说话。萧摩诃以后主私通其妻,全无战意。最后被擒降隋。隋军直入朱雀门。陈朝的大臣尽皆散走。后主身旁不见他人,只有仆射袁宪、侍卫张略之、夏侯安站着没走,后主说:“朕从来待卿不薄,今众人皆弃我去,惟卿独留,不遇岁寒,焉知松柏?非惟朕无德,亦是江东衣冠道尽。”说完,遽欲避匿。张略之、夏侯安二人一起跪下,涕泣谏言道:“陛下,隋兵已在叩关,不时而入,如何抵敌?覆巢之下,安有累卵?不如随臣等化装出宫,凭借我二人武功修为,定能保护陛下与仆射平安。出宫后,隐姓埋名,不失田园之乐。况且臣等前不久探知隋兵南侵,已将陈、陈冲两位小王爷带出京城,妥善安置,臣等不愿看到陛下祀绝人手。仆射欲舍身殉国,实乃忠臣,我等虽江湖草莽,亦知忠义二字,不忍见其全家遭受刀兵,半月以前,臣等已将仆射一家老小暗送出城。现今韩擒虎、贺若弼大军围住宫城,只等陛下束手就擒。望陛下早早定夺。”后主诘问道:“你们既然知道隋兵南下急迫,为何不早上达天听?况且随你们出宫,朕之张爱妃、孔爱妃将如何安身?”袁宪三人一起回答:“皇上,当时陛下只知有张爱妃,不知有臣等。陛下江山,就是丧于此人之手!杀之尚且不及,如何救得!”只听张贵妃呵
------------

第一回之二

    

    只听张贵妃呵呵冷笑:“荒谬!历代帝王,无不是姬妾成群,国色天香,但皆手无缚鸡之劲,指无碾蚁之力,如何关乎国家社稷安危?若非此人贪淫好色,我等妇人岂能嬉笑于朝堂?齐桓公好色,亦为五霸之首!北魏孝靖帝并非无道,亦不免败家亡国!此乃时也,运也。上有明君,下有能臣,国乃昌盛。仆射天下宰辅,如果才同管仲、诸葛武侯,国家也不会如此残破!”后主不禁颔首叹息:“事已至此,说那些有什么用!容我思考对策。”

    袁宪忙又劝说道:“北兵入都,料不相犯,事已至此,陛下将何去何往?不若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亦不失公侯位。”后主微一摇头,道:“朕富有半壁江山,才比日月,何能屈身事河北一鄙夫耶!”张略之上前一步道:“启禀皇上,臣在河北,颇有资产,陈小王即藏于臣家,前日臣等商议,已将大批宝物利器偷运出宫,一分为二藏匿,如陛下随臣出城,从此洗心革面,励精图治,料复国不难。昔日越王勾践不外如是。望陛下速作决定。韩擒虎的精兵已冲开禁宫。”张略之、夏侯安武功卓绝,举世无双,耳力、目力自是非凡,早已将周围情况听在耳内。此时韩擒虎十余万悍卒齐声呐喊,声震九天,几里之内,稍有耳力之人皆可悉听,何况张略之等内家好手。后主与张丽华等均听的真切,急忙下榻急走,一边说道:“锋刃之下,未可儿戏,朕自有妙计。”张略之、夏侯安无可奈何,只得保着袁宪化装成宫人逃之夭夭。隋兵眼见大局已定,六朝古都,金粉满屋,珍宝遍地,遂蜂拥劫掠,唯恐所拿不多,甚至互相争斗,一般将官也见钱而不闻它。否则十余万铁骑之中,任凭张略之、夏侯安内功如何深湛,兵刃如何锋利,也难逃乱刃加身。韩擒虎见事态严重,唯恐后主出逃,功亏一篑,于是下达军令,“有乱抢乱动者杀无涉”,连斩十三名将官,二百余名士卒,才平息燥动。查点情况,竟有人因所抢珍宝负重太多吐血而亡。

    却说后主有什么妙计。原来后主携从宫嫔十余人,奔至后堂景阳殿,与张丽华、孔贵嫔三人并作一束,同投井中。隋兵入宫,一名将官执着内侍的脖子问道:“昏君藏到哪里去了?”内侍支支吾吾的回答道:“大大帅,小人不不不知道。”那名将官手起一刀,将内侍的右耳朵砍落,登时鲜血迸流,内侍痛的哇哇大叫,余众军官见此,尽皆大笑不止。韩擒虎立马金鞍,手握长鞭一指那名内侍,又问道:“昏君躲到哪里去了?说!”内侍战战兢兢的指着井说:“这里。”一语未了,呼啦围上一群军将。只见里面漆黑一团,众军卒大声呼喊,只听见深井中传来的回音,哪里有什么陈叔宝的声音?韩擒虎金鞭一指,吩咐道:“扔石头!”刚刚扔下一块不大的石头,就听到里面有求饶的声音。其实,韩擒虎只不过想引出后主而已,并非真要填死枯井。只因刚刚攻下陈国国都,其仍有雄兵十数万散于各州,若置后主于死地,大陈必定另立新主,负隅顽抗,猝然间难于一统河山,黎民仍受刀兵之苦。

    这时早有兵丁找来了绳子,扔进了井中,准备把后主用绳子拉上来,一开始,士兵们还奇怪怎么这么重,本来以为后主体胖,出来后才发现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同束而上。隋兵皆大笑不止。正值贺若弼帅军赶来,适见此事,也不禁莞尔不禁。据说三人被提上来时,张丽华的胭脂蹭在井口,殷红鲜泽,香气弥留,于是后人就把这口井叫“胭脂井”,至今尚存。于是韩擒虎与贺若弼一同商议如何处理后事。这时,有匹快马飞奔而至,原来是晋王杨广五百里加急来信,说索要张丽华为妃。原来晋王杨广素慕张丽华之美,早想占为己有,效魏帝纳甄氏之事。杨广曾私下里嘱托高:“你若进入建康,必找到张丽华,一定要保住她的性命”。高会意,便私下将此事告诉二人。于是二人商议:“昔日姜太公灭纣,曾经蒙面斩妲己,此等妖妃,岂可留得?”于是并不服从杨广命令,将昏君与其诸子、嫔妃解押入京,将张丽华立斩于青溪,以免后患。史家论此,多有人认为韩擒虎、贺若弼做事嫌过。后唐诗人罗隐曾做<西施>,可有一比。诗云: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至此,自汉末黄巾起义(公元一八四年)到开皇九年(公元五**年)韩擒虎、贺若弼灭陈,南朝历经吴、东晋、宋、齐、梁、陈,北朝经魏、西晋、北魏、东魏、西魏,东周、西周四百年纷乱,至此而终。消息传至京城,隋帝随即下诏,大赦天下。并下诏提倡节俭,简化官僚,开垦荒地,修订律历,实行均田制等一系列善政,二十年间,天下无事,百姓安康,史称“开皇之治”。

    后主到达京城(今洛阳)后,帝赦其罪过,赏赐甚厚。每次预宴,

    都恐怕后主伤心难过,因此下令为其不奏吴地音乐。后来陈叔宝竟对帝要求:“我现在还没有一个称谓,每次朝集,无法与别人交谈,愿得到一个官号。”于是帝封为长城县公。帝后来叹息说:“陈叔宝全无心肝。”其实杨坚是把陈叔宝作为一个皇帝来批评的,而在陈叔宝眼里,他做诗度曲才是正业,兴趣也全在这上头,而管理国家不过是他偶一为之的“副业”而已。所以才会在隋军兵临城下时,告急书未曾开拆就被丢在床下;陈叔宝也完全忘却了一个皇帝起码的尊严,所以当隋军杀入宫中,他才会与张贵妃孔贵妃三人抱作一团躲在井里,以致隋帝对一国之君如此不顾体面而大吃一惊。也许陈叔宝并不是“无心肝”,他只是从来就把自己当作一个风流才子,一个诗骚客,亡不亡国,无所谓,皇帝的体面,更是无所谓的了。真是前无古君,后无来帝。陈后主的好日子就像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仁寿四年(公元六零四年),病死于隋大兴城,时年五十二岁。

    陈后主诸子一大半不忘富贵,在大隋做了官僚,一小半不愿为官,帝也不阻拦,任其为民。只有北张略之、夏侯安所携带的两位王子不知下落。

    再说晋王杨广闻知张丽华被诛,暗暗对二人怀恨在心。韩擒虎于开皇十二(公元五九二年)年早世而未被害,时年五十五岁。贺若弼终于在大业三年被杨广巧立罪名杀害于榆林,终年六十二岁。

    帝驾崩于公元六零四年,杨广即位,即隋炀帝。隋炀帝对张丽华念念不忘,终于娶了张丽华的女儿陈为贵人。

    炀帝三次御驾辽东,讨伐高丽,西征突厥,修运河,幸江都。炀帝将攻高丽,集百万大军于涿郡,又强征百万民夫运粮械。致使田园荒芜,百业萧条,民不聊生。不久后,邹平民王薄起义于长白山。刘霸道、孙安祖、窦建德、张金称、高士达、翟让、杜伏威等相继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全面爆发。大业十四年(公元六一八年)三月,江都兵变,众武推宇化及为首,立秦王浩为帝,炀帝被缢死于行宫。五月,李渊在其次子李世民撺掇下,废隋恭帝侑,自称皇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李渊。仅三十八年的大隋朝就此灭亡。

    考炀帝生平事迹,登基前帅五十一万大军完成国家一统;登基后完成了大运河的修建工程,千年之后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河。大运河贯穿南北,尤其在明清时期,一度为运粮河道,自开通后,减少了多少人力物力,后世更有明君欲利用大运河将南方丰富水源运到北方,以利万民,真乃旷世之举;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征服西域二十七国,将领土向西开进到了咸海(今哈萨克境内),向南征服了安南、占婆(今缅甸、柬埔寨、越南地区);尤其开创了科举制度,为寒族子弟开辟了一条仕途之路,科考之下,虽不能完全做到人人平等,但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后世之时,往往认“财”是举,唯“亲”是贤,误国误民,岂不悲哉!炀帝在位一十四年,后一些史家对其一生功绩毁多誉少,甚至一度加以暴君之名,甚至比于殷纣王。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公平论述了炀帝功过:“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一千四百年后的清虚道人则认为炀帝是功大于过,过于当时黎民嗷嗷,功于后世千古一帝。凡一家之言,尽供闲谈。

    其实,李渊父子本是隋朝大臣,李渊战功赫赫,累封至唐公。大业年间,隋炀帝急功近利,穷兵黩武,致使民不聊生,见到此情此景,李世民深知大隋气数将近,一方面招贤纳士,扩充兵马;另一方面结交江湖豪俊大侠,暗地里建帮立派,以待时机。大业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于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次年(公元六一八年)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便统一了全国。于是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封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定年号为武德。秦王李世民自认为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只因是次子无法继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于是,为了继承皇位,双方开始了新一轮的明争暗斗。裴寂和刘静都是太原起兵时的佐命元从,裴寂深得高祖的宠信;刘静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勋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渊借故杀了刘静。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李建成又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以防止李世民篡夺皇太子之位。

    消息传到了秦王府中。李世民马上召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咬金、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心腹大臣商议对策,尉迟敬德一拍胸脯说道:“要是那样,咱就扯旗反了他!还怕了他不成!”一语未了,只听杜如晦摇头道:“大老黑(因尉迟敬德长的的黑,又是人高马大,不外的都叫他大老黑)啊,我说你用点脑子行不?毕竟现在是皇上的天下,大部分人还是听他的,再说,人家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手下也是能臣猛将,实力不在我之下,真动起真格的来,不见得咱们占便宜。”侯君集闻到:“是啊大王,还得有个万全之策。”程咬金一听此言,吼道:“万全万全,人家刀都架到咱们脖子上了!”张士贵站起来说道:“我想,咱们还是找皇上评理为妙。”高士廉、秦琼赶紧打住了话头:“现在皇上偏心于李建成等人,前者杀我刘静,废黜老房和老杜,明显是看咱们不顺眼,再说,派兵出征突厥,却实是当务之急,说实话,李建成也是一名将才,单从征战角度看,派他统军出征,也未为不可。”于是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嚷嚷,没有定论。李世民端坐在王座上,细心倾听,只不过面色略带犹豫。房玄龄见此,起身一揖道:“莫不是大王已有高见?以愚臣微见,明日早朝,李建成与李元吉必定上朝启奏出兵一事,莫不如派人埋伏于玄武门侧,伺机而动,然后上朝理论,既不会使天下刀兵相见,黎民涂炭,又不会多伤及无辜,失大王仁善美名。方为上策。”秦王长叹道:“此事我也思量过,只是建成乃我兄长,元吉是我四弟,若真如此,恐留恶名于世,亦我所不忍。”长孙无忌起身说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于非常之时建非常之业。愿大王早作决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倘若大王有朝一日垂拱九天,只要善待黎民,以苍生为念,大王必定名垂千古。否则,我君臣将尸骨不存矣。”秦王世民微微点头,叹息道:“可惜我大军精锐皆在边关,我早年所建帮派群豪又远在东都(今洛阳),一时难以调回。”众人闻及,一起站起秉道:“请大王勿虑,我等誓死效忠大王!”于是君臣密议已定。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张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埋伏于长安玄武门内,伺机以待。时朝霞布于东方,熏风轻拂,竟无半点暑气。当建成、元吉率领百余人的护卫及谋臣,刚刚来到玄武门前,长孙无忌一声大叫:“元吉休走,拿命来!”几人突然蹿出,建成猝不及防,被李世民一箭射死,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剑?钍烂癖彼ぴ诘叵拢?弁床荒芷鹄础@钤阶??戳伲?蝗淮芰斯?矗?嵯鲁す??拖胗霉?依账狼赝酢n境倬吹略韭砉?矗?笊?持??溃骸袄钤??阆肽蹦妫俊痹??讲脚芟蛭涞碌睿?胍?敫咦姹ㄐ牌览恚?境倬吹履哪芊呕9樯剑孔萋碜飞希?渖绷死钤??q次莱灯锝??腭捶肓8?堤?铀姥叮?驹唬骸捌裼猩?芷涠鳎??捞悠淠押酰 蹦擞敫被ぞ?ν虺埂3a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迅速赶到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东宫诸将不能进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扎在玄武门,挺身出战,左右亲近的人止住曰:“我们不知道事情始末,还应该在一旁观望,等大军集结,成列而战,未为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战死。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一看不好,忙把二人首级割下,用竹竿挑在空中,大喊一声:“建成、元吉头颅在此!众人不可妄动!”东宫诸将臣看罢,知道元戎已死,再反抗也是于事无补,于是纷纷放下兵刃。三天后,高祖李渊见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之下,禅位于秦王,后世尊为太宗,李渊自为太上皇。此事史称“玄武门之变○1”。这次宫廷政变虽然惨烈,但为大唐江山开创了盛世。

    太宗即位之后,果然任人唯贤,倡导廉政、节俭,重视农田水利,疆域之大,远过汉武,国富民强,万邦来朝。这就是有名的贞观之治。加之进一步开科取士,不论士庶,民皆思。贞观之初,竟有数名神童闻名于世。所谓神童,只不过是天资聪颖,区区几岁就能作诗成而已,并非一些小书外传所说神童法力无边,呼风唤雨等等,试问世上,哪有什么法力高强的人存在?其实,神童出于太平时节,并不足为奇,乱世之时,民不聊生,人如草芥,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什么条件延师求?即便偶尔有神童,也不过是世家子弟,像后汉的王粲,三国曹魏的曹冲等等。大唐定鼎之后,百业景然,人口已由一千万激增至四、五千万,国家殷富,人民安康,神童问世也是理所当然。不过历代皇帝都好大喜功,古今中外,无一例外,更有阿谀之臣加以添叶,说的锦上添花,以取悦圣容。于是太宗下令颁赐神童,以示其治武功。

    却不知谁谓神童?又有何才能奇遇?且看下回分解。

    ○1玄武门之变:唐朝历史上共有四次玄武门之变,第一次政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第二次政变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变;第四次则是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变。
------------

第二回之一神童丧父

    

    第二回中秀才神童丧父择弟子妖人逞凶

    太宗即位以后,深知天下士人乃治国之本,于是于大唐贞观七年,诏告天下,定于九月进行乡试,次年春季举行殿试。【*^~】所谓乡试,即由州县举行考试,选出一定名额的优秀者,美名曰秀才;殿试即由吏部主考天下秀才,选出佼佼者,称为举人;最后由皇帝于大殿之上亲自主考,前十名称为进士,然后张贴午门之外,诏告天下。消息传出,天下人皆大欢喜,尤其是寒门子弟。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东晋时期大才子陶渊明就因出生寒门,屡屡不得意,最后竟隐居田园。自有科考以,社会上对科举考试就十分重视,人们则把榜上题名,高中科举者美称为“登龙门”。

    这一日早朝,吏部尚书高士廉出班奏道:“启奏陛下,今年秋帷全国选出秀才九百四十七人,自开国以来未有此数,都是皇上仁德所致。”太宗闻奏,不禁龙颜大悦,问道:“不知有何出众人物?”高士廉奏道:“陛下,若说奇人,还真有。在各州道所报人中,竟有五名孩童章冠美,皆是当地神童。”太宗急问道:“哦?五人为谁?”高士廉于是奏道:“五人皆不足十岁,乃是绛州龙门王勃,弘农华阴杨炯,幽州范阳卢照邻,婺州义乌骆宾王,以及襄阳谷城杜冰。”○2太宗不禁龙颜大悦道:“真乃我大唐之福也。此五子乃我唐初五杰也。”转念想起一事,又叹道:“但不知五人将来造化若何。”只听大将苏定方奏到:“请陛下恕臣不恭之罪,昔年微臣征讨四方,曾有幸见过王杨卢骆四人,以微臣拙眼,观四人皆非昌盛之命,最高不过州郡,且四人未有高寿者,恐天妒英才。”原来这苏定方通晓相术,屡试不爽,武皆知。每次苏定方带兵打仗,皆选定吉日吉辰,无不克敌制胜,至高宗时累封至邢国公,此是后话。太宗慨然道:“若果真才能兼备,朕又岂惜公侯之爵?朕知苏爱卿之衷心,如日月昭彰。”苏定方衣躬扫地道:“谢陛下知遇之恩,臣定当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太宗微微抬手道:“爱卿请起,又不知这杜冰如何?”只见秘书监虞世南奏道:“前者微臣听说杜冰被人贼人掳掠,不知下落,可惜。”太宗闻听,龙颜大怒:“自朕登记以来,削平四海,国泰民富,怎么还有宵小之徒并行于世?”虞世南一揖道:“陛下息怒,微臣也曾查明此事,原来这匪盗并非为谋财,而是看中杜冰乃少年奇才,说他若弃从武,定可武功盖世。于是想招收其为弟子,欲传之衣钵。这小杜冰不从,遂起纠纷,并非一般盗贼。”太宗颜色稍却,于是下旨,命襄阳刺史仔细详查杜冰被劫一事,上报吏部。然后君臣又谈些治国之术,平辽方略,至午时方才罢朝。

    原来这杜冰生于武德八年,祖籍襄阳谷城大柳庄,家道虽说不上富甲一方,却也算得上百里闻名的大户。其父杜巍,三十岁继承祖业,当时正值隋末,刀兵四起,虽然襄阳之地历来就是军事要冲,但是谷城在襄阳西界,地临武当,并没有遭受什么兵灾,杜威人缘又好,放出去的租债,遇到灾害之年,或有人家确实交不起租,不但免去债务,有时还倒送粮柴,用以糊口。因此,佃户都叫做“杜大善人”。自高祖登基,十来年间,国家刀兵不起,百姓得以养生,这杜大善人更是财源广进,眼看着吃喝不愁,年已不惑,只是没有子息,不由得天天垂头,日日叹息。下人们屡屡劝说,也无济于事。

    这日早饭刚过,想起膝下无子,又是低头不悦。见到此处,其继妻张氏走过来劝说:“老爷是不是又在发愁?”杜巍长叹一声,道:“我半世豪富,可惜前妻丧亡,娶了你后,你又身体衰弱,眼见年将半百,却无半点出息之兆,叫我怎么能安心?若能换得麟子,死也甘心。”张氏赶忙用手捂住丈夫的嘴,笑说道:“老爷定会子孙满堂的。前些儿日听说去真武庙进香求拜,很是灵验。不如咱们也去进柱香,祈求真武爷爷赐福。”杜威欣然允诺。几日之后正值重阳佳节,天清气爽,夫妻带了许多金银细软,由几名伙计跟随,向武当山而去,只留下老管家杜真在家里打点一切。

    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自老夫妻真武顶回来,眼见张氏肚腹渐大,老杜威不由得喜上眉梢,更加的宽仁大度,早晚三炷香,求真武大帝保佑。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待到张氏临产那天,杜府上下忙做一团,婆子老妈丫鬟寸步不离内堂左右,管家带人张灯结彩,杀猪宰羊。只急的杜威在堂下来回踱步,时不时伸着脖子向里张望。

    突然,一声婴儿的哭声刚刚从内堂传来,大门一开,丫鬟小燕从里面快身钻出,边叫道:“老爷大喜,是个少爷。”一听此言,只见杜巍一声大笑,竟背过气去了,众人赶紧掐人中,拍后背,渐渐的喘过气来,马上吩咐家人放炮,奏乐。于是鞭炮齐鸣,管弦震天。杜家直庆祝了一月方才冷静下来。待到杜冰三岁上下,杜巍便请了襄阳附近最有名的教书先生孙绍先,教读书。杜冰自幼聪颖,远非平常孩子所比,平时只爱看书习字,不大与同龄孩子一起,老师看在眼中,又更加器重三分,在五岁上下,已能诵读《春秋》。杜威夫妇,看着儿子秉赋异常,老师又是倾囊相授,于是对老师格外照顾,平日三餐,即便没有鸡鸭鱼肉,也是风味别致。

    转眼又过了两年,也就是贞观七年,皇榜诏告天下,说要大比天下士。谷城小县自不敢怠慢,早早登出告示在县城门旁,派人看守。说的也巧,这一日杜家的管家杜真进城赶集,要购买府中一应事物,并给小东家买些上好的笔墨纸砚。老杜真四更刚过就早早起来,梳洗已毕,叫着小赖子和闷头两个小伙计,赶着一辆大骡车,欢欢喜喜的进了城。巳时刚过,就采买完了一应物品,正要赶车出城,只见城门旁围着一大群人,吵吵嚷嚷,似乎有人指手画脚,摇头晃脑的卖弄什么。见此,老管家吩咐道:“我说赖子和闷头,你俩给我好好看着骡车,我到前头瞅瞅出啥事了。”赖子赶紧接过缰绳,将车拽在一旁。杜真走到了城门边,原来人们都在看告示,一拱手,对那位摇头晃脑的人问道:“这位先生,告示上写的什么?”这位穿丝衣的中年人翻了着白眼看了看,慢悠悠的说道:“这个嘛,余县太爷张出告示,说要今年秋后要从本县选出三名秀才,明年春天在京城举行殿试。老夫可是跑不了的。”也不知是跑不了中秀才还是跑不了中进士,管家一哈腰道:“多谢先生。”然后挤出人群,赶紧赶着车回家。刚进府门,早有伙计赶来帮忙卸车,杜真忙问:“老爷在哪儿?”有人回答说正在书房陪着老师喝茶,老管家急忙奔书房而来,一进门就笑道:“老爷,喜事了。”杜威放下茶盅问道:“喜从何来?”杜真哈腰回道:“老爷,我早晨进城,听说秋后要乡试,我觉得以少爷采好,这个秀才是跑不了的。”杜威闻听,精神一震,道:“哦?果真?可是少爷刚刚七岁。”夫人闻道:“老爷,孩儿的问是好的,历来秋帷,都没有年岁之分,去见见世面也是好的。”杜真忙接着说:“是啊老爷,今年也没有。据说这个余县太爷又是贪财之辈,多备些银两,少爷包中。”孙先生打断道:“其实此事我昨日已经听说,以老朽想法,年岁太轻就追逐功名,恐被天妒。还是再历练几年才是正途。”杜巍听罢,哼了一声,只冷冷说道:“老生常谈。”当下吩咐杜真赶紧备马套车,带着两千两白银连夜直奔县衙而去。

    却说到了出榜这天,其实已近寒冬,一大早,杜员外早派人去县城听信,自己协同夫人张氏带了杜冰在在家中等候,盼望的合府上下不知所措,时不时的就到外屋问:“有信了没有?”待到快中午时分,只见一个伙计匆匆地跑了进来:“报告老爷,榜出来了。”杜员外不等说完,就道:“前三名是谁?”伙计咽了口唾沫,回道:“是城里的赵公子,南城的李公子,和靠山村的刘顺才。少爷第四名。”闻听此言,杜巍早呆坐木鸡,然后放声大哭:“可怜的我啊,犯了什么丧门星啊,”其既是慈父心切,又是心疼那两千两银子。两千两纹银即使在富商大户眼中也是不菲数目。伙计赶忙扶住杜员外,边说道:“老爷,我还没说完,本来谷城县有三个名额,余县太爷看少爷年纪轻轻,写的章又出众,所以又向上申报了一个名额。”杜威双手揪住伙计的衣襟问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伙计笑道:“少爷中了!”只听杜威重复道;“中了?中了?”然后仰天哈哈大笑,眼见杜员外白皙的面容由白转紫,突然摔倒在地,待伙计们扶起,却是气息全无,竟自仙去。可怜杜员外爱子心切,竟在瞬间由大悲转为大喜,撒手人寰。张氏和小杜冰听见外屋吵闹,急忙从屋里出来,一见大变,张氏诶呀一声张氏诶呀一声栽倒在地,绝气身亡。杜冰虽小,见父母双亡,号啕大哭。合府上下一霎间乱作一团,哭声震天。亏得老管家杜真头脑清醒,抹了把眼泪,急忙叫丫鬟把少爷抱到屋里,一边分派人将喜堂换做灵堂,一面叫人安排上好的棺椁,并请来道士和尚超度等,不在话下。可叹天下父母之心,溺爱子孙,到老有几人又真见过孝子贤孙?唐朝如是,后世亦不例外,可悲可叹。待超度七七四十九日之后,合府出殡,将二老安葬在粉水之侧。自然少不了号鼓悲鸣,念经忏悼。远近数十里,百余年来出殡从未有过如此规模。一来是杜家殷富数代,二来是少爷年小未经人事,杜真有意安排的热闹非凡,既让少爷安心又可显示自己一番心意。亲朋好友固然悲恸,不相干的好事者也乐得看上一场热闹。一月中,方圆百里皆知谷城神童杜家大办丧事。神童之名也也越传越响,竟上达天听。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小杜冰名气即大,又被人添枝加叶的说的如何如何才高八斗,又如何如何才过子建,貌似潘安。这一传扬,在普通农家小院服,无非是茶余饭后消遣之语而已,但却大大惊动了一位隐士。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874 2875 2876 2877 2878 2879 2880 2881 2882 2883 2884 2885 2886 2887 2888 2889 2890 2891 2892 2893 2894 2895 2896 2897 2898 2899 2900 2901 2902 2903 2904 2905 2906 2907 2908 2909 2910 2911 2912 2913 2914 2915 2916 2917 2918 2919 2920 2921 2922 2923 2924 2925 2926 2927 2928 2929 2930 2931 2932 2933 2934 2935 2936 2937 2938 2939 2940 2941 2942 2943 2944 2945 2946 2947 2948 2949 2950 2951 2952 2953 2954 2955 2956 2957 2958 2959 2960 2961 2962 2963 2964 2965 2966 2967 2968 2969 2970 2971 2972 2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