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追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借着经典历史剧《三国演义》唱红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轰动一时。但这首名曲的作词和出处却鲜为人知。明嘉靖年间,才子杨慎因直言获罪,被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流放地发奋抒怀而作《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传世后易名为《廿一史弹词》。《临江仙》为其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前半篇。清初文学家毛宗岗在评刻《三国演义》时,以该词意境雄浑,与三国英雄辈出的历史更为相符,特将其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由此为脍炙人口。

    历史是如此的巧合,每当朝代更迭之际,总有一大批的英雄豪杰应运而生,以惊世骇俗的表现,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英名,走进人们的心中。而在一千四百年前的那段乱世中,有那么一群杰出的女性,她们打破框束,勇敢地走出闺阁,跨上马背,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在南征北战,除暴安民的斗争中挥洒青春,用辛劳和汗水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写了中华女性为之自豪的光辉一页,唱响了一曲乱世中的巾帼颂歌。

    汤康定二十九年十月,古都长安,阴风怒号,秋叶瑟瑟。厚重的阴霾笼罩在帝国都城的上空。

    太极宫两仪殿,自从当年太宗皇帝禅位给当今天子段婉曦之后,就成了皇帝的日常起居处。到现在已经是第三十个年头了。

    御榻上,一个皓首老妇孤零零地躺在御榻上,面如金纸,双目紧闭,已经进入了弥留状态。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行将就木、孤独凄凉的老妇,曾经叱咤风云,亲手缔造了这个强大的帝国,开创了自汉以后中华民族又一扬眉吐气伟大时代,以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开国皇帝被载入史册。

    这位与秦皇汉武并肩称雄的“千古一帝”,年方五十八岁。常年的征战和习武练就了她超乎寻常女子的强健体质,本可享寿七十以上。但一次次生离死别带来的痛苦,沉重地打击了她的身心健康。当最挚爱的两个亲人在两个月内相继撒手人寰之后,这位至情至性的英主耗尽了最后的坚强,轰然倒下了。

    面对死亡,女皇是坦然的。“人活五十,堪称夭寿”。五十八岁,在历代皇帝里也算少有的高龄。自己在位近三十年,文治武功罕有及者。帝国的储君、皇太子段仁基,已经三十六岁,立储六年,执政水平炉火纯青,膝下儿女成群。她为这个帝国留下了一个年富力强的接班人,一个生机勃勃、人才济济的领导集体,殷实富强的家底。该做的都做了,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她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呢?这个世间,已经没有什么好留恋的,自己也该到另外一个世界,与逝去的亲人们团聚了……

    她拒绝了一切无谓的救治,强撑病体,先后召来皇太子和几位朝廷重臣,逐一安排了后事。做完最后的安排,油尽灯枯的她静静地躺在榻上,等待死神的降临。

    在恍惚中,她的眼前浮现出了那些已经离世的亲人、挚友们,他们生前的音容笑貌,一幕幕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英明老练的父皇,相濡以沫的丈夫,贤良淑德的胞姐,敦厚仁爱的二哥,舍身救己的三哥,断案如神的大姐,手足情深的五妹,英年早逝的外甥女……

    女皇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她吃力地把手中的一条白绫放到胸口,心里念叨着:“大姐、五妹、剑秋,黄泉路上慢些走;父皇、母后、兄长、姐姐,婉曦这便尽孝来了……”

    时光倒流,回到五十年前。

    刚刚登基三年的邢朝第二代也是末代的皇帝史元爽,正在大兴宫中召集群臣欢宴,庆贺对突厥作战的胜利。

    大兴城的宫殿,富丽堂皇。史元爽登基三年以来,一扫其父文帝躬身节俭的作风,利用二十年来积蓄下的财富,大兴土木,扩建宫苑,把原本简朴厚重的皇宫变得金碧辉煌,在园林建筑方面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当时,却不知耗费了多少民众的血汗,从而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大殿之侧,庞大的宫廷乐队弹奏着史元爽亲自谱写的新曲。正中,几十名盛装打扮、美若天仙的舞女们在歌声中翩翩起舞。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君臣们觥斛交错,品尝着杯中的美酒佳酿,欣赏着盛大华丽的歌舞,置身于纸醉金迷之中,浑然忘却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无数水深火热的百姓们。

    一名大臣急匆匆地步入大殿禀奏:“启奏陛下,尚书省接楼烦郡(治今山西静乐县,辖晋西北忻县、静乐、岚县、五寨、岢岚、兴县、保德、河曲、偏关等地)飞报。雁门饥荒,饿死者二千余人。楼烦郡守段思廉恳请陛下降旨,开晋阳、雁门官仓以赈济灾民!”

    “又是他!”史元爽闪过一丝不悦,接过上疏一看,脸色更是一沉,猛地摔到地上,骂道,“大胆段思廉,安敢败朕诗兴,越俎代庖,危言耸听!速命人传旨,将其革职下狱问罪!”

    “陛下息怒!”黄门侍郎高辅谏道,“段思廉虽扫兴越权奏报,措辞或有过激,然事出紧急,宜念其急民生计,忠于王事,宽恕则个。”

    尚书右仆射袁乔拾起奏报飞速扫了一下,心中一紧,也道:“今雁门灾情严峻,赈济饥民,安抚人心实为当务之急。段思廉既有救民之心,不妨命其主持赈灾。如赈济有功,将功抵罪,若办事不力,二罪并罚。陛下以为如何?”

    史元爽即位不久,对大臣还是比较倚重的,虽然怒气未消,但也无可辩驳。“也罢,就准卿等所奏,加段思廉为安抚使,开晋阳、雁门官仓赈济。若有疏失,二罪并罚!”

    “遵旨。”

    内史侍郎景廉奏道:“雁门素为大郡,钱谷满仓,虽遇灾年亦可安度。此番竟饿殍致死,必有官吏渎职。应遣使黜陟,予以查办。”

    史元爽想想有理,点头道:“便命高卿为河东道黜陟使,卫尉卿彭鼎辉,右侯卫将军卫孝节为按察使,会同楼烦郡守段思廉、晋阳宫副监郭崇,督办赈济事宜,查察河东吏治。内史省即刻拟诏去办。”

    景廉、高辅、彭鼎辉、卫孝节四人躬身奉诏。

    “一场欢宴,为段思廉搅得意性索然。散了!”史元爽安排完毕,不耐烦地拂袖退席。

    17k公告:网文联赛本赛季海选阶段最后三周!未参加的小伙伴抓紧了!重磅奖金、成神机会等你来拿!点此参与
------------

第二章 天灾与人祸

    晋西北雁门崞县下辖的一个小村落,已经半年不见雨水的黄土地上,饿殍遍地,满目疮痍。成千上万的百姓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嗷嗷待哺。村里的青壮年和妇女们大多被迫外出逃荒,剩下老弱妇孺无法远行,只得留在村中,听天由命了。

    一名饿得奄奄一息的老汉指着天上的太阳,恶毒地咒骂道:“昏君无道,将我等衣食剥夺一空!何时此日沦丧,吾等愿与汝同归于尽!”说罢气绝身亡。

    “时日曷丧,余及汝偕亡!”这是夏朝灭亡前夕,百姓们对夏桀的诅咒。在全国总体上还处于太平盛世的时候,雁门的百姓竟能发出这绝望的怒吼,足见他们对朝廷,对他们的皇帝,已经彻底绝望了。

    百姓们正在饱受饥荒的煎熬,他们的父母官在哪儿?他们效忠的皇帝在哪儿?他们安守本分,交粮交租,为朝廷贡献自己的血汗。但当他们有难需要救助的时候,父母官在干什么?皇帝又在干什么呢?

    几十匹快马由远而近,来到灾民中间,翻身下马。为首一个四十出头、身着绯色圆领长袍,慈眉善目的中年官员望着眼前的惨状,泪水涌上了双眼。心里暗叹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言不谬!天下承平,尚有如此惨绝人寰之事。陛下自负雄才大略,不恤百姓疾苦,长此以往,大邢危矣!”

    他擦了把眼泪,回头吩咐随从,将随身带来的几十袋粮食和饮水分发灾民。绝望中的灾民乍见救星,都感激涕零地向中年官员叩拜道谢。

    中年官员连忙回礼,把下跪的灾民们一一扶起来。“诸位请起!令汝等受此灾害,是吾之罪也!”

    一个老人道:“恩公切莫如此说来。只恨本地官府,仗势欺人,遇上荒年依旧征粮不已。小儿到县中求助,竟被县令王福下令活活打死!还请恩公为草民做主!”

    中年官员怒道:“区区县官,安敢如此残害百姓,禽兽不如!段某若不将此贼绳之以法,誓不为人!”

    这时,一名二十岁左右的儒雅男子和十四五岁的精悍少年驰马赶来,取出一道敕旨,交给中年人,道:“黄门高侍郎至晋阳宫宣敕,拜父亲为安抚使,开仓放赈。副监已备齐粮食、被服等物,俟诏敕一到,便即发来。”原来这个中年人男子正是上疏奏报朝廷开仓赈灾的楼烦郡守,世袭汤国公段思廉。两个青年,大的是其次子段宇璜,字正严,现任太原县丞;小的是三子段宇飞,字鹏举,暂无任职。

    段思廉看过诏敕,如获至宝,对众人道:“天佑诸位,陛下降敕开仓,赈济尔等,粮食不久便到。正严可权掌此处,发放赈灾之物。鹏举即刻率人至县中,拘捕王福。雁门太守刘钰难辞其咎,发安抚使令,命其停职待罪。”

    段宇飞道:“不劳父亲费心。按察使彭公、卫公已奉黜陟使令,分头赶赴郡城及县中,查明郡守刘钰、县令王福渎职之罪,将二人革职锁拿。”

    “天助我也!”段思廉喜道,“待此处事毕,定当重谢三位钦使!”便与两个儿子遍访各家,逐一安抚灾民。

    父子三人访到一处破落的小院子里,顿时被屋里的情景惊呆了。

    一个年方三四岁,瘦骨嶙峋的女孩,哭得双眼红肿,身边的父母横倒在地,表情痛苦,都已经饿死。段宇璜掰了半个馍馍给她,小女孩不理,仍然呜呜哭着,怎么也不肯吃。

    段思廉看着心酸不已,缓步上前,在小女孩面前蹲下,慈祥地握住她枯瘦的小手,慈爱地温言安慰了一阵,又接过水囊,亲手喂给小女孩喝。

    小女孩见他慈眉善目,语气温和,才不害怕了,喝了几口,又拿起馍馍啃了几下。

    段思廉又问起女孩的姓名,女孩却一直摇头不语,似乎是被父母的惨状吓得呆了。段思廉望着这个可怜的孩子,又想到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心里十分难受。段宇璜道:“此女父母双亡,举目无亲,便是赈灾之后又教何人抚养?不若带回府中,与小妹作伴,待此事过后,再作良图如何?”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051 5052 5053 5054 5055 5056 5057 5058 5059 5060 5061 5062 5063 5064 5065 5066 5067 5068 5069 5070 5071 5072 5073 5074 5075 5076 5077 5078 5079 5080 5081 5082 5083 5084 5085 5086 5087 5088 5089 5090 5091 5092 5093 5094 5095 5096 5097 5098 5099 5100 5101 5102 5103 5104 5105 5106 5107 5108 5109 5110 5111 5112 5113 5114 5115 5116 5117 5118 5119 5120 5121 5122 5123 5124 5125 5126 5127 5128 5129 5130 5131 5132 5133 5134 5135 5136 5137 5138 5139 5140 5141 5142 5143 5144 5145 5146 5147 5148 5149 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