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赵登禹路断想
(一)
女儿考上了江南某大学。送她去报到后,我和妻暂时“解放”了,可以携手来到北京,看望了年逾九旬的大伯,流连在小来就神往的名胜古迹之中。
吃罢晚饭,妻去逛她百去不厌的商场,我一人漫步街头。在我们住宿的太平桥路对面,都市霓虹闪烁处,就是赵登禹路。北京还有一条路叫佟麟阁路,8年前,在7.7抗战纪念日,央视《社会记录》栏目在佟麟阁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当然现在是大都市北京的一处地儿,随机采访市民,但大多数受访者都不知道佟麟阁是谁?更不用说他们的英勇故事了。好的是,受访市民没有把佟麟阁当做隔壁卖豆腐的的老头,只是含笑答不出,没有闹出笑话来。
抽完一支烟,我给女儿发了一短信,问她在干吗?她回复说,在用手机上网。我知道这几天她们主要是学前教育和军训什么的,功课还未开始忙。我又问,你知道老本家赵登禹是谁?过了好几分钟,女儿回复,赵登禹,抗战英雄。哈哈,她一定是刚从网上搜的!女儿的历史成绩不错,常自诩自己是那个留侯再世;以前在家,我和她时常玩这种历史问答游戏,一般历史问题是难不到她的,但抗战这段历史,不知是不是她们了解的太少?不久前刚高考历史得a的她,都不能及时、准确地说出赵登禹、佟麟阁是谁,何况普通市民呢?
难道现在的学生们只热衷于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涌动中,寻找慰藉?还是那中华民族最耻辱的一幕不应该时常提起?我估摸着,是被那些抗战影视剧雷人的风刮晕了。
秋夜北京的风,那么的凉爽。八年又过去了,那鲜血染红的大红门是不是就是现在那,白天满是拎着大包的人买卖货物的服装批发市场?都市行人的脚步依然匆匆,在行人匆匆的脚步间,是否还刮着60或70多年前,和这块同样土地上同样的风?风中是否还在依稀传送着他们的故事?
一个民族不应该永远生活在苦难的记忆中,但是,一个民族也不应该彻底忘记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否则,苦难就有重新降临的危险。
(二)
说到学生,又想起一事:上世纪6、70年代,蒋梦麟的回忆录《西潮.新潮》风靡宝岛台湾。据说当时台湾的学生几乎人手一本。前段时间,我们大陆也翻印了此书。我网购了一本,读后,以粗通文墨之我之愚见,此书之所以能吸引大批台湾学生,除了蒋梦麟大家之作的洋洋洒洒之外,主要还是台湾学生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觉得书中所描绘的祖国大陆的那段历史是那么令人费解和神奇。
最让我记的是,《西潮.新潮》英译本序言中有一段饱含深情的话语:“中国既不是一个天神般万能的国家,也不是一个低能的毫无作为的国家。她是一群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结合而成的国家。他们有爱有恨;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成就,有失败;有时充满希望,有时陷于绝望。他们只是一群平平常常的人,世界人士不能对他们有分外的要求和期望。中国没有解决一切困难的万应灵丹,也没有随心所欲脱胎换骨的魔术。如果他已经有所成就的话,那也是平时以汗,战时以血换来的。”
――写在抗战胜利68周年、国家将抗战老兵纳入社保体系之际
给读者的话:
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应该有更多的人记得国家那段黑暗的过去,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
第二章 一个电话第三章 他出发.
第二章一个电话
北平的会议一结束,一与会者就匆匆离开会场。他一路没有和任何人招呼,径直来到一间无人的房间。他拿起黑色的电话筒,摇了几圈摇柄,拨打了一个号码。这个号码,他肯定很熟悉,他拨打时没有一点停顿,确认接通后,他只说了一句话:“他出发了!”
第三章一辆伪装的车
(一)
1937年7月28日华北平原
这本是个吃瓜的季节。
华北的天气是炎热的,但常有阵风吹来。风中夹杂着泥土和麦草的的气息,不再弱弱的小粉蝶,在田埂边不知名的小花间飞舞着,皮靴踩踏的小草间时常蹦出几只褐绿色的蚂蚱来。
南苑城边,大红门附近,有一大片麦田,麦田中间有一条公路,一马平川,只有公路旁边有一小高地。
在小高地上,在新挖的战壕里,日军第七中队队长正举着望远镜,不断注视着南苑城里的情况。他的身旁,架着第三机枪中队的数十挺机枪,轻重机枪都有。特别是轻机枪,外形怪异,枪托全都向右倾斜着,太阳光照在上面,闪着幽蓝的光,仿佛要压住天空的淡蓝。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歪把子,日本人叫它九一式,因为是在生产于日本神武纪元2591年(即1931年)。其实用这种轻机枪冲锋起来,没有当时中国部队常备的捷克式轻机枪好使,但打伏击就没啥差别了。
在机枪阵地后面的一,二十米处,是一排掷弹筒和迫击炮,这是中队长特意安排手下为之的,为的是大面积杀伤。因为联队长数小时前下命令时,一再强调赵登禹,赵登禹。
赵登禹当时华北的日军都很熟悉这个名字,1932年的长城抗战,就是他的大刀队砍了不少日军的项上人头..
在小高地下的麦田里,还藏着一排战壕,这是为一次打击后,延伸射击用的。
(二)
下午的时候,鬼子中队长终于从望远镜里看见一支不小的部队,沿着公路开过来。
队伍最前面是骑兵,骑兵的腰间都挎着马刀,身上不但背着不长的骑步枪,不少骑兵还背着把大刀。
骑兵后面是一队步兵,他们有的也背着大刀。骑兵和步兵大刀柄上系着的红布,在风中飘舞着,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很是扎眼。步兵队伍后有三辆车,两部卡车,一部小车。那小车夹在两部卡车中间,甚至在车上还做了伪装。看到这,鬼子中队长吩咐了一下身边的小头目,他的意思不用写大家都能猜出,就是打起来,要重点关注那辆小车!
三辆车后面还有不少部队,估摸着有2,3千人。
日军队长一看,不禁有些慌张,如果让他们早发现有埋伏,分散开来,前队顶着埋伏的部队,说不好日军就被中**队包围了,毕竟日军只有几百人。所以当中**队离伏击阵地只有300米左右时,日军中队长才用力向下一挥手!
(三)。
在公路上撤退的正是中**队第29军的部队,正由赵登禹师长率领从南苑防地撤下来。南苑原是29军军部,28日日晨,日军驻屯军步兵旅主力由丰台向南苑进攻,切断南苑守军向主力所在的北平方向的退路。守军被迫仓卒应战,利用营房周围障碍物及村庄为掩体,顽强抵抗,有些阵地失而复得。
日军又出动30多架飞机与大炮轮番轰炸,守军无法展开,加之通讯设施被炸毁,指挥失灵。官兵苦战至下午2时,战死约5000人,29军副军长兼教导团团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率2000余人的部队守卫南苑。在敌密集炮火之下,处境极为不利。面对强敌,佟、赵两人决定誓死坚守,他们指挥部队英勇抗击。
因当时的平津地区的“一把手”宋哲元心存与日军和谈的幻想,赵登禹是战前刚到南苑的,此时南苑驻军有第38、第132师各部及特务旅等共4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7000余人。兵力不占优,当赵登禹到达南苑时,所部132师主力尚在涿县,途中,南苑防御部署尚未调整,亦未构筑防御工事,情况十分危急。
在这点兵力中,其中有一团为学生团,所谓学生团就是平津爱国学生和流亡关内的东三省的学生组成的,日军突破的方向就是他们团的防地。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有人通风报信。
战至下午,29军副军长佟麟阁的腿,被敌人的机枪子弹击中负伤。后又遭日军飞机轰炸,头部重伤,为国捐躯。赵登禹只能率领剩余部队撤退。撤退时赵登禹也已经负伤,只得坐在车里。
(四)
几千年来崇尚孔孟之道,把“中庸之道”、“和为贵,忍为高”作为座右铭的中国人,地虽广,人虽多,物和日本比起来也算丰茂,却往往成为一盘散沙,当时无法与小日本抗衡。要战胜这样一群疯狂得如同野兽一般的敌人,中国人单单依仗个人的不怕死还远远不够,必须把所有自己所有的民族精神作为黏合剂,使全体国民真正像钢铁般坚强,并把自己的队伍训练得比野兽之兵更凶狠,这样才能打垮敌人,获取胜利。
而抗战初期作为主力的**,显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他们长期进行的是新军阀和旧军阀,新军阀和新军阀之间的争斗,他们习惯于打政治仗,擅长搞合纵连横,鲁迅先生有一句诗表现的最为妥帖――“城头变幻大王旗”,对于这一场事关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明显是准备不足的!
给读者的话:
如今,日本常做挑衅二战后世界格局的事。愤青高喊着要和日本开战。如果哪一天战争真的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
第四章 一场伏击
(一).
就在日军队长挥动手臂的刹那,日军的机枪几乎同时响起,几秒钟后,先是掷弹筒,后是迫击炮的爆炸声又夹了进来。[千千小说]
警卫劝赵登禹立即撤退到安全地方,他不肯,反而试图带领部队向日军反击。29军残余的骑兵,冲了上去,但这次,马刀和大刀没能招呼到鬼子的头上;特别是那两辆卡车和那辆经过伪装的小车,直接冲向日军的阵地,车上的士兵也一起开火,打中了一些日军。但卡车没有装甲,在冲到离敌阵地数十米远的地方,不是车胎被打爆,就是司机被打死,或被前面倒下的马匹拦阻,每部车上各有20多名士兵也逐渐全部牺牲。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279
2280
2281
2282
2283
2284
2285
2286
2287
2288
2289
2290
2291
2292
2293
2294
2295
2296
2297
2298
2299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2312
2313
2314
2315
2316
2317
2318
2319
2320
2321
2322
2323
2324
2325
2326
2327
2328
2329
2330
2331
2332
2333
2334
2335
2336
2337
2338
2339
2340
2341
2342
2343
2344
2345
2346
2347
2348
2349
2350
2351
2352
2353
2354
2355
2356
2357
2358
2359
2360
2361
2362
2363
2364
2365
2366
2367
2368
2369
2370
2371
2372
2373
2374
2375
2376
2377
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