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本文前,请先阅读本章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
我心并不向佛,但佛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在经历如此多的八苦之后,不得不承认,上苍是对的。我不能否认“人定胜天”的自我激励,可是人不能没有信仰。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缺失了少年时代的天真与快乐,我们丢失了少年时候的梦想与激情。如同520小说女频,随着时代潮流的更替,从最初删除了武侠分类到如今除去了传统武侠的地位,让更多的新一代忘记了曾经少年驰马跃斜桥的美好。而如今,历史分类聊聊可数的点击与收藏,再一次应证了新网文时代的来临。但我固执的认为,人最可悲的并不在于他没有梦想,而是忘记了自己根在哪里。
我执着的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做古风歌曲一样,总要有人偏执的走下去,才会在洪流中保存下属于我们最初的文化精神。我们并不想改变任何人的想法,只因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历史的文,历史剧,武侠精神,古风歌曲,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请不要让他国去占有、传承、超越了咱们自己的根本。
历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愿意被扑街和拍砖,像汉服同袍一样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
关于《北朝书》想说的话
因为本身病体缘故而太监掉的《大唐沉浮》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痛,那种如诗如画一样的文风,当我再次敲击键盘时发现,再也回不去当初。
但我一直想写历史,就是单纯的历史,不架空,不穿越,不重生,无论以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它就是历史,如此简单而已。
告诉朋友,我要写南北朝时,朋友惊讶了,说现在看历史的都少了,看南北朝的更少,尤其还是女频。我想了很久很久,隋唐之后,士族门阀制度不复存在,但他们曾经像战国七雄一样左右过天朝时局长达四百年,我想写它,想写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北朝历史,想写南北朝波澜壮阔的世家门阀和他们之间的纠葛。
翻阅无数资料,重拾那段历史,我将目光锁定在了李祖娥的身上,从而,衍生出来这样一个故事。
言归正传,有些读者提出过一系列的问题,在此,我一一简单说明。今后还请各位看官在看文的时候多留意最后注解,又便于区别历史和小说不同的地方。我也会秉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在史实人物塑造中还原他们。
第一,关于“娘子”和“我”的称呼。前者,大家可找度娘,搜索古代称呼,应该会有解说的。天朝在古代还是很开明的,一般场合即便连皇帝也常常用我,而大臣,尤其是文臣见皇帝是不需要下跪的。“士子”在古代拥有相当高的地位和身份,一直到明朝通用“士可杀不可辱”。至于到了满清,情况就大大不同。
第二,关于未央、未朝。两位公主的原型是北齐的永昌公主和东安公主,有一句话叫:本故事纯属虚构......所以......亲们无需对此太过执着,史书上对两位公主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提出来用是可以的,只要不改变大背景,不改变历史原貌,适当的歪歪还是可以原谅的。
第三,关于读者对故事的疑问,这个......呃......我只想说两句话,第一句:剧透就不好了。第二句:政治斗争,没有好与坏,我是中立的。
第四,有读者问我,会不会有写到关于未朝。因为本文是站在未央的角度去描写,未朝本身其实也就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了,不过可以透露一点的就是,在我提交给责编的大纲里,有写到关于长大后的未朝。亲们不用着急,拭目以待吧。
第五,至于亲们问,文是否很虐,亲?你现在被虐到了吗?还有亲们问,文的结局,亲?度娘会告诉每个人的结局,春秋不会胡编的,明明武帝最后驾崩了,我偏要写他活着,那不是扯淡吗?
最后,我真的不会写宅斗、宫斗,各种斗我都不擅长,我很纯洁滴~是个直肠子。
希望亲们能够喜欢《北朝书》,喜欢我朝历史,看看风云迭起的北朝,那段五胡乱华的历史,那个鲜卑治下的中原,那些士族门阀。
------------
上架感言~话说这算是例行公事吗?
咳咳,首先,感谢青青妹纸,对你的感激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犹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其实我好想要推荐,亲,你懂得。
再次,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亲们,写文不容易,写历史好想有点不容易。
然后,感谢星晓为本文做的视频,感谢五音六律做的歌曲。oh!ye~本文涉及到的所有亲们未见过的词,都是出自五音六律。
最后,我要谢谢我自己,因为,我能稳定更新好不容易。
亲们,入v意味着有一批读者会离开春秋,春秋虽然鄙视盗版,春秋虽然不靠这微薄的稿费混饭吃,但是春秋真心的希望,哪怕亲,你去看了盗版,有建议,也回来发表一下,千万不要默默的在盗版网站看了之后又默默的关了网页好吗?
------------
请假条~~
感冒~~发烧39°~~努力爬起来打请假条,打滚求安慰和原谅~~
时间:今明两天
保证:星期六一定补上今明两天的两章。
------------
第一部注解之《朱子语类》
不想用无谓的注解去凑那四千字赚亲们多2分,所以单独列出来,还可以让我多发发牢骚。
以下除了史料记载以外的言论谨代表个人意见。
这一章未央感叹“先王冠服,扫地尽矣”,翻译成现代话的意思就是说:“祖先的颜面都丧尽了。”这句话说得究竟是什么呢?请看下面。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皆便于涉草。”
朱熹也在《朱子语类》中明确道:“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属。先王冠服,扫地尽矣。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意思是说,真正所谓的汉服衣冠,在隋唐之后就已经失传了,真正的汉服是五胡乱华之前的衣服。而所谓的“男子的圆领袍服自唐代一直延续到明代”这个公服或者说官服呀,其实是鲜卑服饰改良而来,因为在北朝末期,经历过一次重大的服饰变革运动,只不过被历史埋没了而已。各位观众切勿被误导。
汉服运动方兴未艾。而且这一草根运动与对“汉族”的理解有着深层的精神联系。从网上倡导汉服的言论来看,“汉服泛指三皇五帝时期到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前的汉族所着服装系统”,“汉民族服装尽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但其基本民族特征则并未改变”。
针对最后一句话来讲,参见上述史料,依照唐宋学者的观点来看,胡服在隋唐时期已经取代汉魏服侍成为华夏衣冠。不要喷我,唐宋学者比咱们更接近那段历史。
当然,不可否认,作为一个同袍,无论华夏衣冠是否是汉魏遗风,是否是民族融合的产物,都没有关系。只要不是马褂、旗袍,那就是对的,将汉服统称为三皇五帝时期到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前的汉族所着服装,也是对的。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所谓“倾国倾城”指的绝对意义上必须是身着汉朝服饰的女子。
可以想象朱熹大儒当年是何等的愤慨,他为什么愤慨呢,很简单的,因为他是儒生,儒生有个特点,就是“攘夷论”(俗称排外)“夷”就是非汉族的其他民族总称。
朱熹老师不仅是个儒生,还是个理学家,呐,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第一“天理”,第二“道统”。在那个被异族或者说是异端文明入侵和渗透的年代,陈朱理学诞生了。
一次,朱熹老师在给弟子讲课的时候,声色俱厉的喝斥学生,说:“你们要先学会做人,才能学怎么做官。做人,就要先懂得辨得华夷。”他骂皇帝说连自己的衣冠都保不住,谈何保卫国家,没有衣冠,何来民族,没有民族,何来家国。所以一批儒生犹如现在汉服同袍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用他们的道统和天理来捍卫民族的尊严。
用现代话来讲,朱熹老师属于愤青文艺**青年一类,他的观点就是现在所说的“大中国论”和“正统论”。
虽然我曾经觉得陈朱理学把女性的地位降低,对此深为不忿,但我合上书的时候,猛然发现,把道统思想作为民族核心并不是错误的。如果没有理学,就不会有前赴后继的儒生来维护民族文化,也不会把汉民族文化延续那么多年。
我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被落后的民族统治会变得更加落后”,果然如此。满清虽然在我的高中教科书上,虽然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统治过中国,但正因为他的剃发易服,才导致现代人的数典忘宗。满清做的绝,因为他是蛮夷,他的手段果决,打在了汉族人的致命伤上面,就是屠杀。多的不说了,有心的可以查查明朝崇祯年间中国的人口,对比一下顺治年间中国人口就可以知道了,被杀了的这些人,大多是反对剃发易服,坚持保守汉族文化的儒生。
大家今天都哈韩哈日,哈日我也不提了。哈韩,我是比较喜欢看韩国历史剧的,故此翻阅过大量有关朝鲜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史料,在整个朝鲜王朝,占主导地位的就是朝鲜儒生,清朝不能对他们剃发易服,因为没有办法,朝鲜王朝的子民几乎都是儒生,难不成要把他们都给杀光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299
17300
17301
17302
17303
17304
17305
17306
17307
17308
17309
17310
17311
17312
17313
17314
17315
17316
17317
17318
17319
17320
17321
17322
17323
17324
17325
17326
17327
17328
17329
17330
17331
17332
17333
17334
17335
17336
17337
17338
17339
17340
17341
17342
17343
17344
17345
17346
17347
17348
17349
17350
17351
17352
17353
17354
17355
17356
17357
17358
17359
17360
17361
17362
17363
17364
17365
17366
17367
17368
17369
17370
17371
17372
17373
17374
17375
17376
17377
17378
17379
17380
17381
17382
17383
17384
17385
17386
17387
17388
17389
17390
17391
17392
17393
17394
17395
17396
17397
1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