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国本之争

    宗法有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自明太祖建朝两百多年以来,始终遵循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建储之礼。

    至明神宗朱翊钧时,立储定国本一事却在朝中引来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斗争。

    斗争的起因源于万历九年,一日,明神宗闲来无事,遇见了李太后身边的宫女王氏,一时兴起便宠幸了王氏,事后只是按照礼数赏了首饰,再无其它,岂料王氏有了身孕,体型一天天变化起来,被李太后发觉了。李太后找来明神宗询问,明神宗却否认此事是他所为,可除了明神宗之外还有谁能做此事?无奈之下,李太后只好拿出皇帝的起居记录来对证,明神宗这才承认了此事,封了王氏为恭妃。

    万历十年,皇长子朱常洛从王恭妃腹中诞生,皇后无子,皇储之位理应属朱常洛所有,然而明神宗嫌王氏身份低微,一直将其冷落,也并不喜欢这位皇长子,他偏宠郑氏,万历十四年,郑氏诞下皇子朱常洵,明神宗册封郑氏为皇贵妃,并一心想立朱常洵为皇储。

    而朝野之中,早有人陆续上疏请立皇长子朱常洛为东宫,明神宗不是罚了他们的俸禄就是贬了他们的官,以儆效尤。

    尽管如此,上疏请立东宫的官员依然络绎不绝,于是明神宗寻找各种理由推脱,说是皇长子尚且年幼,立储一事待其长大了再议。

    于是,这一拖又是几年,朱常洛也长大了,到了该出阁读书的年纪,朝中的大臣们又开始纷纷上疏请求皇上准许皇长子出阁读书并立为东宫,明神宗恼怒了,一连革了好几名官员的职。有的官员,还挨了板子。

    明神宗的意图,大臣们都心知肚明,可宗法不可乱,他们冒着各种危险上疏请立东宫,明神宗则又找了新的理由,说是立嫡不立庶,要等到皇后诞下皇子立皇后的儿子为东宫,先将几名皇子封王,若皇后无子,再立皇长子。

    明神宗这一道旨意下来,朝中一片哗然,皇后多年无子,这无疑是皇上的又一次推脱,大臣们才不妥协,他们据理力争,明神宗寡不敌众,只得应许皇长子出阁读书,但仍未册封其为太子。

    立太子一事,让明神宗绞尽脑汁,与朝中大臣争执多年却未有成效,最后明神宗索性不出宫门,也不理朝政,但请立东宫的奏疏从未断绝过。

    万历二十九年,早已不再管束明神宗的李太后实在看不下去了,虽然明神宗不怎么喜欢这位皇长子,李太后还是很喜欢这位孙儿的,在她的干涉下,朱常洛终于被立为了太子。

    皇储一事定夺之后,明神宗还是呆在宫门内,十几年不上朝,新晋的官员甚至不曾见过他的样貌,即使朝中出了什么十万火急的事,也只有内阁大臣能得以接见,明神宗几乎已经到了不问天下事的境界。

    或许是不想面对那些大臣们,明神宗选择了回避,他在回避大臣们的同时,也回避了他的子民。谁做太子,或许对皇帝和大臣们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需要几经思量,可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却是想也不必想的,对他们来说,谁做太子都是一样的,他们不过是想要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谁让他们过得好,在他们心里谁就是好皇帝。该立谁为太子,只有那些不愁吃穿又有崇高的理想的人才会去想的事。而那些连饭也吃不饱的穷苦百姓,心里想的却是如何才能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

    陕西延安一带,气候多变,农民的土地原本不多,时而收成不好,若是靠着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种地,一年下来未必能保证温饱,所以,这一带匪盗猖獗,而当地官府每年都要按额交税,收成不好,达不到上交额,很多时候还是要靠这些匪盗资助一番,所以这一带的匪盗不仅是猖獗而已,有些已经到了光天化日下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步。

    匪盗有钱可抢,官府有税可交,最苦命的便是辛辛苦苦种地踏踏实实做事的良民,要在这样一块土地上生存下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想凭借着读书考取功名飞黄腾达,那么极有可能在半夜苦读的时候,就被匪盗要了买书的钱,甚至没了命。

    所以,在这个地方,家里的男丁通常不会选择读书这条文路,绝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去武馆学一番武艺,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是练武的好料子,但多少会些功夫,远比读书来得实在,书读得好也未必能考上功名,满腹经文却不能填饱肚子,而习武,再不济也能强身健体,稍微好一点的也能够保护一家老小的安全,再好一点可以去有钱人家做个护院赚取家用,更好的完全能自己开家武馆独当一面,最好的还能讨到一份官差。

    当然,从武馆里出来的,并不全都去做了这些事,而会武功的,也不尽是从武馆里出来的,这世上,有的人把本领用在了正途上,也有的人用在了歪道上。

    青涧县良山山顶上,站立着五个人影,他们脚着黑靴子,身穿黑衣裳,腰围黑腰带,肩挂黑披风,双手交叉于胸前,俯瞰着山脚下的景色。

    那是由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圈成的村落,因处良山脚下,名为良家村,山顶上的人看不清村里具体的模样,唯一能识别的便是屋顶上砖瓦的颜色和烧火做饭升起来的袅袅炊烟。

    虽然不知道做的是什么,但看见这缕炊烟,却仿佛能感受其中的美味,五人中站在最中间的一人微微露出笑意,笑自己竟会有如此奇妙的感触。

    “大哥,差不多该出发了。”站在不里不外的一人对最中间的人说道。

    “知道了。”一声低沉又略带着些许沙哑的回应。

    五人同时转过身向后行去。

    这一年,万历三十九年。

    这一月,农历九月,已是深秋。

    秋风瑟瑟,五人的披风随风往一边扬起,像是一张张伸展开来的黑色翅膀。
------------

第二章 非柔亦柔

    良家村座落在良山脚下,已有数百年的时间,是个历史久远的村落,村里的人几乎都是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他们主要以务农为主,在收成好的日子里虽不算富裕,却也不愁吃穿,而收成不好的日子里,村民们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也总能熬过去。

    这原是一个生活十分安逸的村庄,走在村子里,总能看到几家的老人坐在一起一边晒着太阳一边闲话家常,年轻的女眷们凑在一堆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互相切磋着绣功,小孩们在一旁嬉戏打闹着,男人们在地里干活干的累了,相互打趣着。只是近些年,这样的景象变的少见了,热闹的气氛即使有也是稍纵即逝,如今走在村子里,感受到最多的便是日益的萧条。

    这一切全拜匪盗一次又一次的光临所赐,他们夺走的不仅是钱财,还有村民的性命,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人在夜里都不敢安眠。

    村尾的一户人家,家中的男人在八年前匪盗的一次洗劫中丧了性命,家中现只住着母女四人。这位母亲,年纪不大,三十多岁,生得一双巧手,绣功一绝,村里人都喊她巧娘,自丈夫去世之后,她凭借着这一双巧手,将几个女儿拉扯大。

    其中最大的女儿也有十六岁了,这一天是她第一次去别人府上做事的日子,巧娘亲自为女儿系上腰带,将衣服扯的平平整整,这衣服是府上发给做事的人穿的,刚拿回来的时候大的不成样,不过经过她一双巧手连夜的改造,穿在个子有些偏小的女儿身上刚刚好。

    替女儿整好衣服之后,巧娘又拿来那双与衣服配成一套的靴子让女儿换上,这双靴子拿回来的时候也大了一截,虽然没有衣服那番好改,巧娘还是做成了女儿穿的尺寸。

    待女儿穿好鞋站直了之后,巧娘最后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女儿,看是否一切都穿戴得体。

    一条青色的缎带将一头乌黑的头发束成马尾利落地垂在背后,是再简单不过的发式,身上是灰色过膝短褐,下面是白色裤子,衣袖口和裤脚皆有用棕色的细带子绑起,脚上是黑色的长筒靴。

    巧娘抬起头再看一眼女儿的脸,略微宽广的额头上不留一丝垂发,一双明眸上两道剑眉颇显英气。虽不施粉末,两边的脸颊倒也红润光泽,尖尖的下巴上一张樱桃小嘴也是打紧的可人,可整个人望过去,哪里像个姑娘家,简直就是个白净的俊朗少年。

    看到这,巧娘顿时一阵酸楚上心头,别人家的女儿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养在家里细皮嫩肉的,自己家的女儿却跟男儿毫无分别,别看着身板小,筋骨扎实的很,收割的时候,一个人能扛起百来斤的稻谷从地里往家里搬,气也不喘几下。

    这能怪什么呢,女儿们的爹死的早,自己一个妇人实在难以支撑,只得将大女儿养成了男儿,自己都觉得酸楚,何况是女儿,巧娘想着眼泪就上了眼眶,可今天是女儿出门的日子,应当以笑脸相送,巧娘忙侧过身以背影遮挡住自己的不忍。

    “娘,从今天起我就可以给家里赚钱了,你以后就不用日夜赶活做了,你怎么还不高兴呢?”看到娘亲突然转过身去,大女儿便问道。她虽是当男儿养的,可心却仍是女儿心,娘亲的心思,从她的举手投足之间就能体会出来。

    “柔儿...”巧娘转过身来,本已退去的眼泪在念道柔儿这两字又再次涌上来,女儿们都跟着她们的爹姓姜,大女儿的名字是巧娘给取的,单名一个柔字,就希望她将来长成一个温柔贤惠的好女人,哪知现在...

    “娘,你今天是怎么了?”姜柔握起娘亲的一双手,多年来没日没夜的针线活把这一双手折腾地又厚又粗,姜柔每每摸到都心疼不已。

    “娘没事,只是娘想起娘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嫁给了你爹,肚子里怀着你了,可你这个年纪却要出去赚钱,都怪娘不好,委屈了你。“巧娘道。

    姜柔摇摇头,道:“一点都不委屈,我还高兴着呢,小喜的身体不好,时常需要看大夫,我作为大姐,自然要照顾她,让她有病可医,有药可吃,小欢也不小了,穿着我的旧衣服一点女孩子的样子都没有,村里的男孩们老是笑话她,我答应了她等我赚钱了就给她买衣服的,还有娘你的眼睛,再这么熬夜赶工下去,早晚会坏的。”

    听到女儿这番贴心的话,巧娘心中一暖,家里确实用钱紧,小喜是家中的最小的女儿,刚出生没多久她爹便去了,这个孩子打小就体弱多病,每次看病买药都要花不少钱,这会她正躺在床上熟睡着。而小欢只比姜柔小四岁,已经为别人笑话她的事哭闹了好几回,她知道她大姐今日要出去赚钱,一大早就起来帮忙做家务。巧娘只恨自己没有多生一双手,再怎么日夜兼程,能赚的钱也是掐指可数。

    巧娘拭去眼中的泪痕,伸手轻抚女儿的脸颊,她真的长大了,或许她的外表并不像个女儿家,性子也有些大大咧咧的,可是她一心为家里着想,怎么能说她不温柔呢。

    再也没有比她更孝顺更懂得照顾妹妹的好女儿了,巧娘欣慰地露出了笑容,将已经扯的平整的衣服又轻轻地扯的更加平整。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140 8141 8142 8143 8144 8145 8146 8147 8148 8149 8150 8151 8152 8153 8154 8155 8156 8157 8158 8159 8160 8161 8162 8163 8164 8165 8166 8167 8168 8169 8170 8171 8172 8173 8174 8175 8176 8177 8178 8179 8180 8181 8182 8183 8184 8185 8186 8187 8188 8189 8190 8191 8192 8193 8194 8195 8196 8197 8198 8199 8200 8201 8202 8203 8204 8205 8206 8207 8208 8209 8210 8211 8212 8213 8214 8215 8216 8217 8218 8219 8220 8221 8222 8223 8224 8225 8226 8227 8228 8229 8230 8231 8232 8233 8234 8235 8236 8237 8238 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