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拜师

    常州!

    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以经济发达、民生富庶而著称的传统意义上的苏南三市。常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2700多年的古城建设史和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

    南北朝时期常州出了齐、梁两代15个皇帝,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传说常州古有龙气,因而出了这么多皇帝,所以又说常州为龙城,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1988年的10月9日,正是主人公殷允瑄3周岁的生日,或许是出生时未曾足月的关系,长得有些瘦弱。这天殷父和殷母带着瘦弱的儿子来天宁寺上香祷福,拜过大雄宝殿的三世如来佛像,忽有沙弥来请,说是方丈松纯大师相邀一见。殷父殷母闻言一阵欣喜,却又感到十分困惑,到天宁寺上香也不是第一次了,以前从没遇见过这种情况。虽说殷家是改革以来的第一批万元户,每年给天宁寺的香火钱虽然不少,可也实在不多,没理由会有方丈相邀这种待遇啊。

    正思索间,沙弥催促了:“方丈等着呢,有什么疑问见过方丈就知道了。”殷父一想也是,自己家小业小,况且佛门清净之地,想来也没人会惦记,就携着老婆儿子去见方丈。

    走着来到一座木屋,四周幽静的很。木屋内,只有一桌一床几个蒲团,最引人眼球的就是一尊佛祖金像,殷父有种错觉,这尊像好像比外面的都要灵动。这时,蒲团上端坐着的老和尚张开了眼睛,宣了声“阿弥陀佛”,殷父和殷母赶紧见礼,口称“见过松纯大师”。而与殷父殷母的反应截然不同的是小允瑄,只见他蹒跚着走向和尚,揪了揪松纯的胡子,然后呵呵笑了起来。殷父看到这种情况,刚要训斥,却见方丈摆了摆手,示意不用。

    松纯抱起允瑄,示意殷父殷母坐下,然后让小沙弥上茶,说道:“这孩子出生时未成足月,所以先天体虚。你们去茅山,他的缘分在茅山那里。”

    殷父谢过方丈,却有疑惑的问到:“我看见来上香的也不只我们一家,为何方丈特别关照我们呢?”

    松纯微微一笑:“佛曰:不可说。”又把允瑄交给殷母抱着,吩咐小沙弥:“去包点素食让殷施主带回。”然后就闭上眼开始诵经。

    现在殷父殷母是满肚子疑惑,却又没有人解答,只得抱着允瑄,带着素食回家了。

    晚上,夫妻俩一商议,觉得松纯大师是常州有名的高僧大德,没有必要诓骗他们,就决定第二天带上允瑄去茅山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殷父殷母就带上熟睡的允瑄赶往茅山。

    茅山在句容和金坛的交界处,自唐宋以来,素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美誉。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道家称“句曲之金陵,是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西汉时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泽世人,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不过在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那十年浩劫之后,茅山却显得有些衰败,虽然在八十年代初期经过了修复,但仍然难现鼎盛时期的香火。

    一行三人还没走到九霄万福宫,便有一个小道童来接引,说是祖师有请。殷父殷母这两天疑惑太多,也就无心追问为何。沿着山间小道慢行,游客渐渐稀少,等转入一片竹林,更是只有破败道观一间,周围绕着一泓溪水。小道童带着三人走进道观,便先行退出了。

    观内,正中间儿供着上清真人老子像,前有一蒲团,坐着一老道,须发皆白,确脸色红润,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气势。殷父殷母赶忙上前见礼,口称上仙。老道也不客气,只是斜坐在蒲团上,坦然受之。与见松纯大师不同,这次小允瑄反而有些害怕的样子,缩在母亲身后。殷父殷母不禁大感困惑。

    老道示意殷父殷母坐在蒲团上,只是讲了一句:“此子与老道有缘,不知可否让他拜老道为师?”

    殷父殷母听到这话不禁皱了皱眉,夫妻俩虽然平时礼敬佛门道教,不过是求个心安而已。况且殷父是**员,殷母是小学教师,也都受过“破四旧”的教育,贸贸然让儿子拜一个不清楚来历的老道士为师,心里委实有点难以接受。

    不过允瑄倒也早慧,虽然对这位看上去仙风道骨的老道有些害怕,却本能一般地对老道行起了三跪九叩的拜师大礼,口称“师父在上,请受徒儿一拜。”

    殷父殷母也是豁达之人,再说道教又不是佛门,不禁婚娶,见到已成事实,也就答应了下来,只是对回去怎么向孩子的奶奶解释感到为难。

    这时老道又说:“我姓陶,随你们叫陶老道、陶骗子都可以,出家人不讲究这些。”殷父殷母都有些忍俊不禁,不过还是连声说“不敢不敢”。既然已经收儿子为徒弟,也就同辈论交,只是称呼老道为“陶真人”。

    这时殷父又把这两天的疑惑问了出来,老道说:“这小子有慧根,天定在我道门修行,却又不入我道门。”殷父的疑惑更多了,老道不待他追问,自顾自地解释起来:“10月9日,这个日子很特别啊!2500多年前,孔圣人就是这个日子出生的。他在我道门修行,一如当年孔子问道于老子啊,允瑄终有一天还是要归儒门的。”

    殷父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沉思了一会儿,才问:“那陶真人,什么时候送他过来?”

    老道摆了摆手:“没什么特定的日子,就下个周末吧。给你们点时间处理处理事情,以后在我这儿修行可是不能常见到了。”说完,就示意三人可以走了。这时允瑄也很严肃的对着老道说了声“师父再见”,三人就下了山一路乘车回家。

    回家之后,夫妻两人犹豫着该怎么跟老太太说这件事情,老爷子去的早,没见到允瑄出生就离开了,这些年,老太太辛苦养育的三子二女也都纷纷成家立业,自打允瑄出生,就宝贝得不得了,真真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看在眼里都怕丢了。这一去学道,不知要多久才能见一面,不知道老太太会怎样闹呢。

    殷父狠了狠心,带着允瑄走进了老太太的屋子。老太太这些年过得顺心,自打老爷子去了,瞅着儿子纷纷成家,有了孙子外孙,就虔诚地礼起佛来。家里供着的玉观音,是前些年大儿子儿媳妇去灵隐寺旅游的时候,专程为老太太请回来的,每逢初一十五,也都吃素食,每日每天早上么起床为小儿子家弄个早饭,之后就是和周围的邻居老爷老太聊聊天、打打麻将什么的,日子倒也滋润。老太太正看着电视,看到小儿子领着允瑄进来,就问今儿去茅山有什么收获。

    于是殷父就把来龙去脉详详细细地和老太太说了起来,老太太关了电视,沉吟了一会儿,就问起了允瑄。允瑄虽然才三岁,确是半年会走路,一岁会说话,不说是神童,倒也让乡里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允瑄点了点头,说道:“奶奶,我看到松纯大师就会从心里感到亲近,看到师父就好像认定他要做我师父一样。奶奶不要伤心,允瑄就经常回来看你的。”

    老太太听到允瑄这么说,顿时欢喜得不得了,对小儿子说:“你怕我会不同意?”殷父艰难地点了点头,这件事让他这个做儿子的总感觉对不起老母亲。老太太又说:“那下周就带他去吧,别人问起来就说送他去亲戚家玩了。老太婆我不是不明事理的人,不过这几天可得让我这个宝贝孙子多待在我身边。”

    殷父听到老太太这么说,才松了口气。老太太给儿子的压力还是蛮大的,小时候老爷子身患哮喘,身体一直不好,老太太又当爹又当妈,对几个儿子女儿很是严厉,直到纷纷成家,才收敛了性子。

    余下这几天,老太太也不打麻将了,整日里就带着小孙子到处转悠,说说民间的掌故,也不管小孩子听不听得懂。殷父殷母也每天早早回家,一家人分外珍惜分别前的一段团聚在一起的时间。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10月16号这天,殷父殷母带着允瑄跟老太太辞行。老太太帮允瑄整了整衣服,又使劲抱了抱,对儿子说:“去吧,又不是不回来。”说是这么说,可是眼睛已经湿润了。

    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行三人来到了茅山,循着上次的路,又见到了老道。这时老道正在扫道观门前的枯叶子,见到允瑄被父母带来,也喜不自胜,口中呢喃着说着什么。殷父殷母向老道行了礼,说道:“小子不成器,今后就麻烦道长了。”然后带着殷母与儿子分别不提。
------------

第二章 受戒

    “好了,把眼泪擦擦,休息的地方帮你准备好了,这些带来的衣服就放柜子里去吧,把你身上的衣服也换掉,道袍在蒲团上。”听到师父的话,我才从和父母离别的伤感中回过神来,又不禁愣了愣:“啊,道袍?道袍就是师父身上穿的么?可是很丑诶。。。”我还没说完,就见师父眼神不善,福至心灵地跑回道观找自己的房间,怕晚一秒就会被这个无良师父骂。

    走进道观,陈设只是比上次多了个柜子,在上清圣人画像的旁边地上,多了一个蒲团,这时候没空考虑晚上睡哪儿的问题,赶紧换号道袍,因为无良老道又在叫我的名字了。可是这个人心里越着急吧,事情就越做不好,再说道袍又是第一次穿,怎么弄都觉得穿在身上不对劲。这时候无良师父已经进来了,看到我还在扯身上的带子,不禁嘴角抽了抽,想起来这个徒弟才三岁,不过他自己是不会承认自己有错的,走过来帮我把衣服弄好,嘴里还嘟囔着:“我怎么收了这么个笨徒弟,连道袍都不会穿?”

    总算整理好衣服,师父让我跪在上清真人像前,讲起了我们这一脉的由来。

    “我们一脉叫上清派,东晋年间,杨羲、许谧、许翙三位祖师凭借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及众仙之传授,作《上清大洞真经》,在茅山创立了上清派。到南朝齐梁年间,陶公弘景隐居茅山40多年,搜集杨羲、许谧的手迹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编撰《真诰》,纂集上清法术《登真秘诀》,编订《真灵位业图》,使我们上清派才发扬光大。可是随着这么多年期间的王朝更迭和战乱,以及10多年前的浩劫,我们的典籍已经十不存一。”随着师父娓娓道来的话语,我仿佛听懂了他话语里的唏嘘和对往昔上清辉煌的追忆,他的话也好像刻在脑海里似的,分外清晰。

    师父收回思绪,继续说道:“陶公弘景也就是我的先人,所以我们这一脉是上清派的嫡脉,以后的日子,我会传你道术医术。”说着,他也在另一个蒲团上跪了下来,“允瑄啊,跟着我在上清真人像前发誓,绝对不凭借我所传的道术医术用作牟利,否则身死道消,永堕轮回!”师父的语气很严厉,我不敢怠慢,赶忙学着师父的样子像上清真人起誓:“我,殷允瑄,绝不将师父所传授的道术和医术用作牟利,否则身死道消,永堕轮回!”

    听得我发完誓,师父才叫我站起来,见到天色已晚,又听到我肚子“咕咕”叫了两声,于是从怀里掏出一个白玉瓶子,倒出一颗乌漆麻黑的丹丸,对我说:“这是辟谷丹,这瓶子里有30颗,以后每天这个时候吃一颗,就不会感觉到饿了。”我闻言怀疑地看了一眼瓶子,又偷偷瞄了一眼老道,确定他不是在说笑,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把丹药放进了嘴里。

    与它乌漆麻黑的卖相不同,丹药倒是入口即化,化作一股暖流直流进了肚子里,顿时我感到一种腹中有食的充实感。闭上眼回味了一会儿,才把师父递给我的白玉瓶子塞进了道袍袖口。

    “今天就到这儿吧,你也休息吧。”老道士说完,我才发现他已经端坐在蒲团上,闭上眼睛开始打坐,我才终于反应过来,为什么总感觉道观里缺东西,原来是少了床。见得如此,我只能学着老道的样子也端坐在蒲团上。

    不一会儿,我就感到两腿发麻,半睁眼看了下老道,他还是和刚才一样纹丝不动。我轻轻地用拳头捶了捶大腿,感到略微好些,可是手一停,就感到酸痛好像又多了几分,不禁咧了咧嘴。这时,老道的声音传来:“才这会儿就忍受不住了么,以后的日子更辛苦也更艰难,难道你想放弃?”

    闻言,我咬咬牙,又坚持了起来,迷迷糊糊之间睡睡又醒,还伴着钻心的酸疼,以及山里的寒意,不知不觉山里的野山鸡已经开始啼叫了,我也终于疼醒了。这时师父也不在冷冰冰的样子,面容里也仿佛多了点随和,让我坐在蒲团上,并用一种看上去极为玄妙的手法帮我把腿部按摩了下,我感到冰冷的身体也仿佛有了点热度。

    “好了,起来走走吧,先去洗漱,然后把碗里的姜茶喝了,驱驱寒。”师父用一成不变的语气吩咐说。我起来走了两步,有上下蹲了几下,感到身体暖了起来,才去刷牙洗脸。

    一晚上过去,肚子竟然还是有充实的感觉,不禁感叹师父的丹药真是神奇,仙家手段,可见一斑啊。还没等我感慨完,师父的声音又传来了:“进来!在蒲团上做好,今天我给你讲《道德经》。”

    我走进观里,在蒲团上端坐,想看师父怎么传授。“闭上眼睛,什么都不要想。”我闻言照做,这时候师父已经送起了《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师父诵经的声音直入心底,我虽然尚不识字,也不懂具体的含义,却能感受到那种高山仰止的玄妙,我不禁深深地沉迷其间。

    不知什么时候,《道德经》五千字已被师父诵完,我也睁开了眼睛。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9277 29278 29279 29280 29281 29282 29283 29284 29285 29286 29287 29288 29289 29290 29291 29292 29293 29294 29295 29296 29297 29298 29299 29300 29301 29302 29303 29304 29305 29306 29307 29308 29309 29310 29311 29312 29313 29314 29315 29316 29317 29318 29319 29320 29321 29322 29323 29324 29325 29326 29327 29328 29329 29330 29331 29332 29333 29334 29335 29336 29337 29338 29339 29340 29341 29342 29343 29344 29345 29346 29347 29348 29349 29350 29351 29352 29353 29354 29355 29356 29357 29358 29359 29360 29361 29362 29363 29364 29365 29366 29367 29368 29369 29370 29371 29372 29373 29374 29375 29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