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取材

    本小说是很中国式的古典仙侠体裁,主要人物是:金童、玉女。

    为什么要选金童、玉女为主角呢?由于他们是书中的主角,为了保持小说的趣味性。情节的生动性,现在不是对他们多做介绍的时机。我耐心的写下去,朋友们耐心的看下去,结果会有的。

    对照作家专区里那篇很让我佩服的指导性文章,我想我的写作特点可能就是那种以情节推动作品,角色的性格模糊,书的主题和情节的架构是核心的写法。不以角色塑造为核心,角色性格只是剧情的一部分引申表现的。可以说,是很传统的写作方式。但传统的体裁和传统的写作方式只是种形式,所以,情节的生动性,文章的趣味性,读后的娱乐感。依然是我在写作中的追求。

    本书以传统的中国神话为体裁,所以,几乎每一章节都隐藏着故事情节的伏笔,可以说是悬念重重。有人说是因果,我说那不是。那只是我刻意制造的悬念效果。所以喜欢本书的朋友,希望您不要隔章阅读。那样有时就会产生一些疑问。

    既然是中国式的传统的神话故事,就与宗教脱不开关系。所以本书就以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做为神话的背景。当然,现在在书里是截教和阐教,这是个过程问题,现在就不多说了.为了使人物有系统性,也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本书的人物绝大部份都克隆于中国的神话古典名著《封神演义》,所以,要对这些角色有异议,还是不要跟我说事儿,去跟《封神演义》的作者,明朝的许仲琳去理论去.同时,为了是本书能够独立成篇,在书中只要牵扯到《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本书都遵照原著做精心而又简要的介绍。所以,就是没有看过《封神演义》的朋友,看了本书,也依然能理顺思路。

    当然,本书会根据需要,有所取舍的在书中设定这些人物,因为道教的神仙众多,有个机构做过简略通计,道教之中有名有姓的神祗就有八千六百多人以上,还不包括大量的山神,土地,城隍。也许有人说,不就八千多吗,不是很多.但举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几年前,《人民日报》做过一项调查,在一年里,中国所有的刊物报纸的文章里使用的字,不超过三千五百个。这是个什么概念,这就是说,就用了这三千五百字,就组成里成千上万,多姿多采的文章,现实中,能认识并熟练运用四千字的人,我可以佩服的称他为老师。起码我觉得我认识的字离四千这个数,差得太远。所以,要认识八千六百多以上有名有姓的神祗,那会是种什么样的困难。其实,就《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就多得不得了。理清楚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如果本书中有那些朋友们认为该有的神仙没出现,还请谅解了。尽管这样,我觉得我书中用的人物也不是很少了。

    本书除了主角以外,因故事布局的需要,还用了《封神演义》中没有的几个神仙,这就是黄大仙、铁拐李、汉钟离、何仙姑。在以后的作品相关里,我会专门写到他们的。

    本书以章回模式撰写.是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有一种条理性,层次性。也为了使本书更中国化。实际上这种写法困难不少。光给每一章节取名就是件大伤脑筋的事,虽然取章节名不像写律、绝诗词那样的严谨。但也得做到简单的、一般化的对仗。章节名看上去齐齐整整,但其实只要你念一遍,还是很通俗易懂的。

    语言朴实易读,情节环环相扣,激动人心.文如行云流水般畅快,是我写这部书对自己的要求,也许我做不到,但我力求尽我最大的努力。当然,有的朋友说到里边有文言文。但其实是没有的,或者说占比例极少极少。由于是古典仙侠类体裁.有些问题根本回避不了.天庭君臣对话,讲道论法,颁布圣旨,教令等等.需要一些特定的语言来烘托气氛.还有一些神仙的封号,读起来比较拗口,但这些是流传多年的,不是我取的。而且我也很注意这些,即便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句子,只要逐句读下来也是很平常易懂的话.另一方面,喜欢中国古典仙侠类书籍的朋友,其文化和历史知识水平都是低估不得的.

    希望我的努力能够给您带去快乐!衷心谢谢支持我的朋友们!
------------

涉及的历史、宗教问题

    本书的大部分人物,都是从《封神演义》里克隆来的。这就出现一些问题。

    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考据,牵扯两个问题。本书的大部分人物是从《封神演义》里克隆来的,所以它的问题也跟着克隆了过来,有些朋友提出了看法。按理他们是该去明朝找许仲琳去理论去的,但这不现实。所以只好随便来闲扯一番。

    第一点,姜子牙和太上老君的问题。

    从历史史实的角度看,姜子牙喊太上老君师伯,那绝对是谬误异常,姜子牙生活的时代,是西周兴起前后的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而太上老君,就是老子,说法很多,按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生卒年月不详,不过有种说法说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但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是公认程度比较高的。这两个人生活年代相差了几百年。让姜子牙喊太上老君师伯,实在有本末倒置之嫌。这两个人还有个共同点,高寿。姜子牙据传是活了120岁,老子两种说法,一说是活了160岁,一说是活了200岁。

    但道教的神位就是这么排的。太上老君比姜子牙的辈份高。关于生活年代的问题,道教信徒们自有他们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至少也流传了一千年以上。本书既然是以古典神仙为体裁,也就以道教的说法来解释这个问题。

    按照道教的说法,老子的出生年代遥远得是不可想像的。《云笈七签》记载:“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后来更有一种说法,说老子是诞于九个八十一万亿零八十一万年的元气之祖,如果换算起来,那时连太阳系还没有产生。

    那后来老子又为什么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来到人世间呢?道教的解释就是,老子就是蝉蜕度世,传经送典。蝉蜕度世就是说他托世到人间就是让人们知道世上有真仙,传经送典就是给世人留下《道德经》五千文。让人悟道。

    所以,按这种宗教的解释方法,这件事就解释通了。

    第二点,关于佛教的问题。

    首先,本书无意写佛教的事。但大部分人物既然都是从《封神演义》里克隆来的,有些情节避不开。就写上一点点。《封神演义》演义里没提到佛教,因为那时候佛教还没有建立,实际上那时候道教也没有建立。但《封神演义》提到了西方之教,更有“白莲”,“莲花”,“西方教典”,“后入释成佛”,“后入释门”,“后成为释门”,等等许多字样。来暗示当时的西方教就是后来的佛教。并且还有更直接的说法,如: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后成文殊菩萨),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后成普贤菩萨),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后成观世音菩萨)。来指明西方教就是后来的佛教。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释迦牟尼,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63年,卒于公元前483年。他离武王伐纣的年代也很远。但宗教都是以穿凿附会为能事。在这方面,佛教跟道教也是一样的。《西游记》里说到佛祖如来也是这样的说法“自那混沌时分,天开于子,地辟于丑”,“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就是说,佛祖如来也是与天地同生的。佛教有三世佛,前世、现世、未来世,或前生、今生、来生。所以,释迦牟尼在那个年代出生,从宗教信徒们宣传的角度来讲,也是一次转生度世,传经送典之举。

    《封神演义》既然多次暗示当时的西方之教是后来的佛教释门,本书的历史背景又选在武王伐纣后的一千多年之后,初步定在两晋或南北朝时期。那时,佛教已成立很久。所以,本书就来个直接的衔接。把西方之教衔接为佛教,既然衔接为佛教,再说教主是准提道人,已与现行说法大相径庭。所以。虽然本书对佛教是一带而过,衔接也是直接插入。但也会在故事情节展开中有个说法。

    所以本书虽然把西方之教衔接为佛教,从《封神演义》表述来看,也是有充足的理由和根据的。
------------

太上老君

    说起太上老君,知道的人很多,但概念不一定会很清晰,由于本书大部分人物都是由《封神演义》克隆而来,所以太上老君也是本书中的大神仙,虽然出场的次数极少,但却是对本书主题构思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所以,专门写这篇文章,让大家对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有一个详尽的了解.

    一、历史上的老子

    神话中的太上老君,历史原型就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按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老子生活的年代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也有种说法说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任周王朝藏书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孔子到周时曾向他问过礼,并对弟子们称赞说,老子是一条真正的龙。老子在五十多岁时,辞官离开东周西行,走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他著书,他就写下了五千字左右的文章,就是人们说的《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五千文》。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有一种最神秘而又流行程度比较高的说法,说其母亲看到天上一颗大流星入怀,从而有孕,而这一怀孕不是十月怀胎,而是整整怀了七十二年,生下来头发胡子都白完了。生而能言。所以称为老子,因为其母生之于李树下,所以指树为姓,所以姓李。又因为他长着一双与众不同的大耳朵。他的名字又与这双大耳朵相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宗师,是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巨擘,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老子》一书被称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玄”之一。在世界思想文库中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受道家哲学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道教,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本书以道教为主题,就是为了弘扬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文化。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被誉为哲学诗。博大精深。其思想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神秘等多方面,正因为如此,才为后来的道教所用,并奉为经典。而老子本人也理所当然的被奉为道教的开山祖师。

    二、被神话的老子

    把老子神化,对老子的崇拜,也是一个历史延革的过程。

    最除的“道”,称为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一个学派之一,当然,道家是比较有名气和声望的。而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

    把老子神化,对老子的崇拜,是从秦朝时就开始了,当是有黄老道。尊崇并被神话的人物就是黄帝轩辕氏和老子。但这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神祗体系。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年,张道陵降生。

    张道陵(公元34年—156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入太学,通达五经,汉明帝时,当过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创立道教。张道陵虽然是道教的实际创始人,但却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并尊之为太上老君。《道德经》从此也成了道教之中最主要的经典。

    张道陵为什么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呢?这也是事出有因,因为当时佛教已传入中土很久,影响已经非常之大。如果张道陵自命为祖师的话,则会处于劣势,名气不够大,辈份也会比释迦牟尼低很多,为了与佛教抗衡,抬高道教的身价,张道陵用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做法,抬出了一位古代圣贤做为教门祖师。就选中了老子,第一、老子的名气非常大,是道家创始人,修养高,儒家的创始人孔圣人也曾向老子请教礼法。并且事后还极端佩服。第二、老子的辈份也大,与释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在论资排辈上,决不会输与佛祖如来。第三、老子传记中的含糊说法,他的高寿,他的西行,他的不知所终。都是穿凿附会,发挥想像力的极好材料。第四、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和养生之道,这种道家理论和宗旨,会成为道教信徒们极好的精神装饰。第五、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尤其是“道”的观念,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徒们利用和解释起来,也十分得心应手。所以,张道陵选中老子做为教庭宗师,是有其客观和内在原因的。

    如果说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很容易与宗教思想衔接,而庄子的书《庄子》则进一步发挥了道,他在书里大谈一些传说人物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位列星宿。这些都给张道陵创立道教带来现成的理论基础。

    东汉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就将老子与道合而为一,称“老子者,道也”。张道陵所作《老子想尔注》,也将老子作为道的化身:“一者,道也。一,散行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最早见于《魏书》,“老君”之称最早见于《后汉书》。

    初期的道教尊崇的神明是不多的。太上老君以外,还有两个弟子,一位是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另一位则是请老子著书的函谷关关令尹喜,被奉为无上真人。除此之外,还尊崇三官,这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太上老君是至尊无上、神变无方的最高神明。而天官、地官、水官是宗教在原始阶段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这三官的功能是为人赐福、赦罪、解厄。也称三元大帝。因为三官与本书无关,这里就不多做介绍。

    张道陵创立道教,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初居阳平山上,感太上授以经箓之法”,“居鹤鸣山修道,感老君授以秘录”。等等。自此以后,老子就进入了被人神化得“玄而又玄”的过程。

    《云笈七签》记载:“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而且连老子的母亲也不是凡人,是玄妙圣女。“三气混沌凝结,变化五色玄黄,大如弹丸,入玄妙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又是一种说法)乃从左肋而生,行而白首,故号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既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只根本也。”

    还有一种说法,说老子是诞于九个八十一万亿零八十一万年的元气之祖,如果换算起来,那时连太阳系还没有产生。

    老子即然被神化,形像也变得神乎其神,说法很多,《酉阳杂俎》前集卷二描述老子的说法比较典型:“老子高九尺,或曰二丈九尺,耳三门而无廓,绿眉毛中有紫毛长达五寸,绿眼珠中有紫光,鼻子双柱,浑身绿毛白血,顶有紫气。”但这种说法有失庄重。得不到大众的认可。

    直到晋代,葛洪在《抱朴子杂应篇》里对老子的描述才被大众接受,并形成共识,这里的老子已经威是风凛凛,气度非凡的一代道祖宗师: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5447 15448 15449 15450 15451 15452 15453 15454 15455 15456 15457 15458 15459 15460 15461 15462 15463 15464 15465 15466 15467 15468 15469 15470 15471 15472 15473 15474 15475 15476 15477 15478 15479 15480 15481 15482 15483 15484 15485 15486 15487 15488 15489 15490 15491 15492 15493 15494 15495 15496 15497 15498 15499 15500 15501 15502 15503 15504 15505 15506 15507 15508 15509 15510 15511 15512 15513 15514 15515 15516 15517 15518 15519 15520 15521 15522 15523 15524 15525 15526 15527 15528 15529 15530 15531 15532 15533 15534 15535 15536 15537 15538 15539 15540 15541 15542 15543 15544 15545 1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