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孤儿寡母
明溪,虽然被冠以溪名,可实是一条大河。村中的农田灌溉和日常饮水,都靠着它来解决。可以说,明溪实是大李村的生命之河。
而赖以这条大河,多年来,沿途附近村子的收成大都不错。故而,在仓廪丰满后,明溪附近的村庄求学之风日盛。在圣人教化下,大李村内,民心也大都不错。
可是,对于年仅八岁的李中明一家来说,这几年的家道却是愈来愈下。近年来,李家经历了李父去世,小中明又得了一场大病,幸得李母求医问药,日夜照顾,才渐渐痊愈。
在这连番遭遇下,李家钱财花费日多,积蓄也就日显浅薄了。可是,李母为了李中明的成长依旧舍得花费钱财供其读书。为了支撑李中明的学业,李母不得不将上好的田亩都租种出去,还日夜不休的纺线织布来补贴家用,这才使得小中明上得起学。
虽然李忠明看着贫困的家庭和忧愁不已的母亲,也提到过放弃读书,在家稼种务农,可是却遭到了母亲刘氏严词拒绝,还训斥小中明胡思乱想。
最后,李母还是积攒够了束脩后,便让之前在家自学的李中明入读于邻村的朱夫子塾下。
“母亲,我回来了“,只见李中明小小一个少年,背着一个小小的书箱,迈步进门,回到家中。熟练的将背上的书箱放在原处,便来到母亲刘氏面前,行礼问安。
“明儿,回来了,今日进学如何,老师讲习的,是否记下?“,只见刘氏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对着儿子的学习仔仔细细的询问着。
面对着母亲殷切的面容,又听着亲切细致的询问。小中明没有一点儿不耐烦,反而认认真真的回答着母亲的提问。
听着儿子细致的回答,看着儿子日渐长大的面容,李母脑海中不禁回忆起,先夫逝世前对,对自己诚挚的交待,请自己能够好好教养儿子,供养孩子识字读书。
虽然李父并不没有取得任何功名,甚至连县学也未参加过,仅仅是年幼时,受学于村中一老夫子门下。可即便如此,也开阔了李夫的眼界,后来受限于自身天资和家中贫寒,没有继续读下去。
正是靠着这学习到的知识,李父不仅能很好操持家中的田地,还能很好处理村中的邻里纠纷,使其和睦,所以靠着勤劳和公正,李父在村中很有威望。
所以,在家中积蓄日丰后,李父心中对于供养读书人的期望一直不敢或忘。
尤其是在李母有孕时,夫妻竟然双双梦到有一持书骑羊的儿童从天而降,投怀而来。被梦惊醒后,夫妻相互讲述时,竟然完全相同,一模一样。
不久后,小中明出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神异,可李父还是自幼便开始教小中明识文断字。
可是李母却知道,自己的儿子自小沉静,李父教授的东西,即使不能一时学会记得,但也能耐下脾性默默自学,这股恬静之气即使是丈夫也是没有的。
将记忆慢慢收回,刘氏问完了问题,便让儿子去温习课业去了。来到厨房,生火、做饭,看到快要干涸的米缸,又想起儿子之后的束脩,盘算了家中的存钱,不由得决定每日的织布时间还要再加上一个时辰。
当夜色渐起,黑夜来临,结束了晚饭后,母子二人为了节省灯油,早早灭了灯火。这时,李母继续织布,小中明则书经背字吟诵。
随着机杼声和诵经声的延续,夜也渐渐深了起来。
“明儿,今日练习就到这里吧,明天还要进学,就寝睡觉吧“,李母劝慰道。
“好的,母亲,你已经劳累一整天了,也早早休息吧”,小中明也劝着刘氏。
“好的,好的”,刘氏连忙应和着,不过还是说,“我再多织一会儿就结束了,你先睡吧。”
知道劝不动母亲,小中明只得自己先早早休息,等会再以有机杼声,自己睡不着的原因,再来规劝母亲。
退下衣衫,躺在床上,在脑海中将白日里,先生讲习的内容完完全全的过了几遍后,听着机杼声并没有要停下去的趋势,便起身,来到母亲身前。
对着母亲劝导,“母亲,今日就到这里吧,还是早早休息吧。而且听着这机杼声,我的心总会牵挂着母亲。母亲不能安寝,我又怎能安心休息呢”。
看着儿子诚恳的模样,了解儿子性子的李母知道,儿子虽然年幼,有时候执拗固执起来,自己可是推脱不开的。只得从织机上下来,回到房间,休息下去。
看到母亲终于听从自己的劝告,小中明也返回了房间,慢慢睡了下去。
月往西沉,日从东升,一夜很快就这样过去了。唯有草叶上的露水和消失的虫鸣,表明新的一天就要开始。
在身体生物钟的提醒下,小中明很快就醒了过来,整理好衣衫,洗漱好面容,来到院中空地上,练习起五禽导引术。
这还是李中明小的时候体弱,他的父亲从县城的医馆内花了很大一笔钱财,才从医师手中学来的。
自从练习了这导引法,小中明的身体确实是好了起来,后来也很少生病。即使生病了,一些小疾病也能很快恢复过来。
所以不仅仅是已经养成了习惯,以此强壮身体,也是为了纪念父亲的慈爱之心和不易。小中明都要将这个习惯,不仅要坚持下去,还要好好练习。
从虎形、鹿形、猿形、熊形到鸟形,这五套动作,来回循环的展现在小中明身上,当半个时辰过去后,才缓缓收起了身形。
“明儿,快来吃粥,不要耽误了学堂的授课时间,如果迟到了,朱夫子会不悦的”,李母殷殷教导的。
“知道了,母亲”,来到餐桌,端起粥碗,边吹边小心饮食着,在吃完碗中的粥,将粥碗洗漱洁净,放归原处。
背上自己的小书箱,再次和母亲作别后,才起身出门,向私塾行去。
如今,李中明入学已满一年了,已经渐渐习惯了私塾内的教学。虽然塾师朱夫子至今没有取得功名,即使是县学公试,都未考取过。可是,在这这乡野之间,贫瘠的产出,艰苦的环境,能有一位识文断字,且有丰富的应试经验的老塾师愿意留下教书育人,已是极其不易了。
多年下来,即便朱父子未能培养出一位县学生,可是较低的教学束脩还是断断续续的吸引了不少贫寒学童来此学习。
周围的村民,通过历年贫苦的生活也知道,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来私塾读书,能够识文解字,知算明事,已是极大的收获了。而且,经过短期的学习,能够很好的去到乡镇找到一份伙计工作,甚至去到县中大户之家求到一份仆役的工作,更是邀天之幸了。
毕竟,土地产出有限,对于贫寒的家庭而言,外出做工,补贴家用,便是理所应得的,而识文断字的人,不仅机会多,而且找到的工作,相对于轻巧点,收益也较丰厚。
所以一些挣扎于贫苦生活线上人家,还是愿意咬下牙来供养家中的孩子来此读书。即便朱夫子已经大大降低了收费标准,可是对于贫寒之家,尤是天文数字。
故而现在,私塾内人数并不多,除了李天明,还有朱父子的儿子朱旭,朱夫子的女儿朱柔也跟着一起识字读书外,还有两位之前就跟随朱夫子的学子。
不过他们比李中明他们大的多,也仅仅是为了识字明算而已。
之前还有,为了考取县学的学子在此学习,可是屡次应考不第后,便也就不来了。
------------
2、易经和宣示表
来到自己的位子上,将书箱放置好,将笔墨纸砚,也都准备就位。李中明便在座位上回想着,昨日朱夫子与自己的对话。
朱夫子明言,受益于李父从小的教导,李中明已经将蒙学和《孝经》、《论语》学习完毕了,昨日考评也已通过了,今日便要开始学习《易经》,而且书法上也要开始临摹《宣示表》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
1058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