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卷
------------
第一章楔子
大随靖安16年,京都上京城皇极殿前,几百位等待上朝的大随官员在殿前广场上纷乱地挤作几团。尽管已是4月天气,但上京日出前的气温依然很低,加上空旷的广场上,料峭的寒风刺骨,已经等待了大半个时辰的官员们个个缩头袖手,不由自主地按品级大小挤在一起。议论声不时地嗡嗡响起,夹杂着喷嚏声、擤鼻涕声和咳嗽,与巍峨的大殿极不协调。但负责纠仪的御史也心神不宁,无心喊唱。
突然,大殿的大门咿咿呀呀地响起,官员们立即抖擞精神,纷纷排班站队。定睛往上一看,只见大门内走出一名宦官,却是内省首席押班邱得用。邱得用缓缓走出大门,站在台阶的顶端,抬起眼望了望台阶下排好班的官员们,用又尖又细的嗓音高声道:“有旨意!”待官员们纷纷跪下后,他接着说道:“陛下不豫,此次大朝会着免,大臣们有奏本仍由通政司转奏,钦此。”说完转身就走。
“且慢!”一声大喝在身后响起,前排大臣中一人猛然起身,大步向前。邱得用回身一看,是一身红袍的左都御史于振昆。于振昆大步走到台阶下,高声问道:“邱公公!3月一次的大朝会已经罢了两次,从年前至今已有半年,臣等无法得见天颜。如果圣躬违和,太医院当有脉案,臣问过太医院,太医正却支支吾吾。臣实在心急如焚,请旨觐见陛下。”
“孝直!”身后响起丞相吕夷初沙哑又略带威严的声音,“孝直”是于振昆的字。于振昆回过头,吕夷初缓缓站起身,他已经75岁了,须发皆白,身形也有些佝偻,但他是3朝老臣,位居丞相也已10年之久,行动言语之间自有一种威严气度。他先朝于振昆抬起双手向下略按一按,然后转过身,对身后一群红袍的官员说道:“按皇上的旨意,请各位各回有司,奏本交通政司,如有会商事务,稍后到政事堂共同计议。”说完,他又向身旁的安国公贾远说道:“请国公爷稍留一步。”
后面的那些2、3品大员纷纷转身离去,再后的绿袍、蓝袍官员也跟随而去,有些官员还在磨磨蹭蹭,似乎意犹未尽,但被身旁的人一拽、一推,也心有不甘地跟随离去。
吕夷初直等到众官员走得远了,才转回身朝邱得用走去,说道:“邱公公,借一步说话。”邱得用等到吕夷初三人上了台阶,身子侧了侧,朝右手边虚让了让,率先沿着大殿回廊向右走去。他一直走到回廊转角处才停了下来,这里离大门较远,门口护卫听不到言语,周遭视线开阔,也确保无人能近前窥视。
邱得用转过身,等吕夷初三人停下后,问道:“丞相有什么指教?”吕夷初先略带歉意地说道:“邱公公,刚才孝直一时情急,言语有些冒撞了。”说完转头看了眼于振昆。于振昆无奈,有些不情不愿地拱手对邱得用说:“邱公公见谅。”邱得用的脸色松弛了些。吕夷初接着缓缓说道:“也不怪孝直心急啊,目前国事如山,很多急务待陛下定夺,但从年前起已有半年多,陛下一直未诏见臣等,新年朝贺、年后2次大朝会陛下都未亲临,臣等实在担心龙体啊。”
邱得用说道:“凡有奏本,不都批发通政司了吗?政事堂事务,陛下旨意也都下了啊。”
一旁的于振昆急切说道:“但总见不到皇上的面,总说有恙有恙,我们心里能不急吗!”
吕夷初没有怪于振昆,接着说道:“皇上久未驾临,即使微恙也应由太医院告知臣等,好安天下臣民之心,
一直没有说话的安国公贾远也说道:“是啊,邱公公。再这样下去,还不知道外面会有什么样的风言风语呢。”
“哦?”邱得用斜瞥了一眼贾远,“不知都有些什么样的风言风语啊?”贾远顿了顿。自从弘治8年的“五公之乱”以后,除了直接参与作乱的五位国公满门抄斩外,另外两位国公随后不久也分别被夺爵抄家,“开国八公”只有他安国公这一系存留到现在。虽然是大随朝目前唯一的国公,但大随对勋戚世家一直有所防范,他虽然是从一品的国公爷,与丞相平级,但平常说话行事都低调收敛,今天一时情急,说错了话,顿时有些手足无措。
于振昆身为左都御史,本就是言官领袖,刚50出头,正当壮年,平时清贫自守,持身刚正,连皇帝陛下对他都容忍三分。见安国公被邱得用一句话吓得不敢言语,便接上说:“风言风语本就是无凭无据,见事反常疑心暗起,也是人之常情,还请邱公公明示。”
见吕夷初没有表示,邱得用只得叹了口气,说道:“咱家只是个奴才,按皇上的旨意办事说话,皇上没有交代,你们让我怎么明示啊?”
吕夷初说道:“我们只是想知道皇上的龙体怎么样啊?”
邱得用习惯性地左右张望了一下,然后往前凑了凑,压低声音说道:“皇上身体没有大碍,皇上也说了,如果他们逼得急了,告诉他们各安其职,本本分分的,不要总想着从龙从凤的,给朕额外添乱。”
气氛顿时有些凝重,沉默了一会,吕夷初对邱得用拱拱手道:“多谢邱公公,请邱公公回禀皇上,臣等一定按照皇上的旨意,恪守本职,尽心办事。还望皇上龙体康健,早日临朝,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邱得用也低头哈了哈腰,转身离去。
吕夷初等三人在皇极殿前空旷的广场上缓缓而行,从邱得用走后到现在,三人一直都没有说话。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初春的朝阳和煦、温暖,一扫之前的寒冷,地上平整洁白的石砖也泛着活泼的光晕,但三人心里却愈发的沉重,且有丝丝的寒意象丝线一样缝住了他们的嘴。
快到广场大门时,吕夷初停下脚步,对贾远和于振昆说:“皇上的旨意都清楚了,我们就按照这意思,各自管束好下面,特别是你。”他对于振昆说道:“御史、给事中都不要再上此类奏本了。”
于振昆说道:“我可以把这意思交代下去,但敢于议事本就是言官职责,这样的大事,悠悠众口怎么堵?”
吕夷初严肃地说:“国本大事,非同寻常。一不小心就是天崩地裂,年前的事,那是陛下格外开恩。如今陛下托病不出,未必不是菩萨心肠。再说了,已有明谕:国储大事,乾心独断,非臣子应当哓哓置喙。今天邱公公又说了,再在此事上纠缠不清,便是有攀龙附凤之意,就是没有私心也有私心了。”
贾远点点头说道:“丞相说的对,既然知道陛下无事,我们也就安心了,不该我们操心的事就不去操心了。”说完对两人拱拱手,径自先走了。
待安国公走后,于振昆对吕夷初说:“丞相,虽然如此,但总见不到陛下的面也不是个事,如今各处七面冒火、八面狼烟的,北方4郡的旱灾,北方鞑靼和西北回鹘不断劫掠,东南流民如何处置,光靠文字往返怎么能料理妥当,就算大朝会不开,皇上也可以诏见有关大臣,当面计议啊。”
吕夷初叹了口气,摇摇头说:“先就这样吧,我们尽力而为,勉力维持,不负天恩吧。”说完慢慢地出门而去。
于振昆跟在吕夷初后面,临出门前回头望了眼巍峨的皇极殿,殿上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下辉煌灿烂,气象万千。他又抬头望了望天,碧空如洗,连一丝云彩都没有。他叹口气,心里恨恨地说:“这鬼天气,又没有雨,今年北方的旱情恐怕缓不了啊。”
------------
第二章书生赶考
时间进入了初秋,在襄樊郡吉安府通往首府襄阳府的官道上,两个年轻人牵着一头毛驴不紧不慢地走着。前面的年轻人身着一身绿色儒衫,头戴方巾,后面牵着毛驴的年轻人个头略矮,一身短打,但头上发髻间插着一根白色的玉簪,表明他也是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大随以武立国,但从弘治年间开始,推行崇文抑武,科举取士,大力从平民寒族中选拔人才,废除了世家高门子弟荫袭官职的制度。为提高读书人的地位,规定读书取得功名后,免除一切杂役,可以着方巾、儒衫,头别玉簪,见官不拜。
两个年轻人风尘仆仆,看得出来在路上已走了一段时日,但初秋的天气晴好,气候怡人,从多山的吉安出来,走在平坦的襄阳平原上,如今已接近襄阳府,更觉心情舒畅,意气风发。
两个年轻人都是吉安府吉春县人,儒衫青年名叫冒襄,短装青年名叫王逸。冒襄今年刚考取了秀才,如今便是赶往襄阳府参加秋闱,王逸既是他的同窗,也是算他的伴读。本来冒老爹准备雇车,让家里奴仆送冒襄赶考,但冒襄非要徒步到襄阳府,说是“读万卷书,便要行万里路”,而且死活不要奴仆送行。冒老爹只得烦请王逸陪同儿子同行,因为王逸家里小时候算是冒家的“附户”,10岁大小的时候才从冒家“脱籍”,与冒襄从小一起玩大的,虽然比冒襄小一岁,身份也悬殊,但两人感情一直很好。冒襄14岁上到县私学里读书,冒老爹花钱请王逸一起去读书,又算是伴读。今年冒襄考取了秀才第一名,王逸也考了个附生。王逸父亲早逝,母子相依为命,因此王逸对冒家一向心怀感激,本来因为没有盘缠,今年王逸没有打算到郡城赶考,但冒老爹提出由他出盘缠,请王逸陪同冒襄赶考,路上也有个照应,王逸母子立即就答应了。而且王逸虽然比冒襄还小,但十几岁上就到县里、府里卖过药材、茶叶和山货,小小年纪也算是出过远门,见识过世面,由他陪着,冒老爹也比较放心。至于冒襄,吵吵着要独自徒步赶考,其实早和王逸商量过,让王逸陪着,只是王逸怕冒老爹不放心,没敢擅自答应罢了。
接近襄阳府的官道愈发宽阔、平展,路上来往的行旅也多了起来,路两旁树木高大,初秋时节依然绿意怡人。从卯时到现在接近晌午,虽然走了接近三十里路,冒襄一点也没觉得累,回头笑着对王逸说:“火生,你路上还一直嘀咕小心生人、小心生人,看看现在路上那么多生人,你怕不怕?”火生是王逸的小名。王逸也笑道:“少爷,早上天还没大亮,路上人也少,我不是有点担心吗。”
冒襄气道:“又来了,说了多少遍,不要喊少爷不要喊少爷,如今你也是有功名的人了,喊少爷骂人吗?”
王逸笑道:“习惯了,很难改口。”
冒襄道:“喊我的字,不然就喊冒兄,不然在外人看来说我不识礼数。”
王逸道:“那也不至于,我从小就喊少爷。”
冒襄认真道:“我知道你厚道,肯定时常提醒自己不忘本,但你早脱籍了,不是附户了。再说了,感激也不是在嘴上,我一直把你当做兄弟,兄弟相称不是更好吗?”
王逸顿了一下,说道:“是,冒兄!”
冒襄开心起来,说道:“兄弟啊,等会要打尖了,该喝点酒了吧。”
王逸摇头:“老爹交代过,路上不能喝酒。再说了,这一路上除了很多流民,我还发现好多江湖打扮的人,小心为上。”
冒襄不以为然地道:“就算遇到打劫的,你把身上的银子给他们不就完了,咱俩这身打扮,他们劫了财还敢害命不成?”
王逸笑道:“银子给他,咱俩要饭到襄阳府啊?”
冒襄一挥袖道:“那不能,咱们现在好歹是正经的读书人了,到了市镇集市,就靠卖字也能换几两银子。”
王逸道:“冒兄的字好,学政大人都夸的,肯定能卖出去,我不就惨了?”
冒襄道:“说正经的,明天早上就到襄阳府了,不会出什么事了,我这一路都听你的,一口酒没喝,如今都快到了,喝口酒解解乏总应该吧。”
王逸摇头道:“不中用,明天到了大小姐府上,哪怕你喝醉了,也不与我相干。”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810
1811
1812
1813
1814
1815
1816
1817
1818
1819
1820
1821
1822
1823
1824
1825
1826
1827
1828
1829
1830
1831
1832
1833
1834
1835
1836
1837
1838
1839
1840
1841
1842
1843
1844
1845
1846
1847
1848
1849
1850
1851
1852
1853
1854
1855
1856
1857
1858
1859
1860
1861
1862
1863
1864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1872
1873
1874
1875
1876
1877
1878
1879
1880
1881
1882
1883
1884
1885
1886
1887
1888
1889
1890
1891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