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哭慈母,一草一木皆关情

    参加完母亲的葬礼,亲友们陆续离去。王老师在自成夫妇陪伴下也回家了。我怀抱着母亲的遗像,在丈夫一郎拥护下也慢慢向自家走去。

    回到家里,一郎接过母亲的遗像,供奉在堂屋对门靠后墙的八仙桌上,又在遗像前摆上四色祭品,点燃一炉香火,然后对着遗像深深三鞠躬。他转过身对我说:“你要节哀。母亲已经走了,人死不能复生,悲痛只会伤害自己的身心,与死者无益。我们还有事业,家庭,还要继续工作,继续过日子,你千万要保重身体!”他倒了杯开水递给我,说:“喝点水吧。一天一夜不吃不喝,把嗓子都哭哑了。”我接过杯子放在桌子上,依旧呆呆地坐着。他又拿了些糕点放在桌子上,说:“就着开水,吃点糕点吧,你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了。这样下去,身体会吃不消的。”我点点头,依然呆呆地坐着。

    一郎陪我坐了一会,终于忍不住说:“公司打电话来,说有重要事情,要我回去。我只好先回去了。你过几天也回去吧。”我点点头,站起来送一郎离开,走出院门,看着他渐渐走远,消失在树林和田野深处。

    一郎走了。空空的院子,空空的房子,就剩下我一个人。我悲从心生,又流出眼泪李,对着母亲的遗像磕头,跪拜,祷告,然后在八仙桌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来,不吃不喝也不哭。----这几天实在哭得太多,太痛,已经哭哑嗓子,哭干了眼泪。我只是一动不动地坐着,目光呆滞,静静地看着母亲的遗像,看着这个曾经多么温馨熟悉的家,慢慢回忆母亲和家庭的许多往事。

    我久久地看着母亲的遗像。镜框上挽结着黑纱。母亲穿着大红绣花锦缎的唐装,端庄、贤淑、慈祥,虽然头发斑白,却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毫无衰老的表情。母亲看着我,好像说:别难过,想我就看看相片。咱娘儿俩是分不开的,我会永远看着你,想着你,陪伴着你。

    我清楚记得,这张照片是五年前母亲离开深圳回家乡的前一天拍摄的。那天我休息。母亲对我说:“我来深圳几年了,你天天忙,也没带我出去看看深圳是个啥样子,回家乡亲们问起来,我怎么对他们说?”我很愧疚。自幼至今,母亲天天惦记着我,关心我,照顾我,无处不在,无微不至;而我对母亲的关心照顾实在太少太少。于是我立即表示:“妈,对不起,是我忽略了。今天就陪你出去好好看看,叫你回家见了乡亲们有话可说。”母亲高兴了,换上她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说:“要去,就抓紧走吧,也好多看几个地方。”我要开爱人的车去,母亲说:“不用,他经常用车。我们坐公交车就好了。”

    那天我陪母亲玩了大半天,把深圳所有重要的、有纪念意义的地方都看了。母亲满意了,欣慰地说:“这下好了,我知道深圳是个啥模样了,可比咱县城大多了,也漂亮多了,富裕多了。回家跟乡亲们好好说道说道,叫他们的孩子也来深圳打工,赚些钱回去,改善改善生活条件。现在他们虽然比过去好多了,吃穿不愁,可日子还是不宽裕,家具太老旧,家电用的也少。”

    看完几处景点已经过了中午。母亲说:“快回家吧,回家还要做午饭。”我说:“咱今天不做饭,你好好休息一天,我招待你。”母亲看了看天,日已过午,就没有坚持,点点头说:“好吧,今天也跟着闺女开一回洋荤。”

    母女俩来到饭馆,我点了四个菜,都是母亲最爱吃的。母亲一边仔细看一边慢慢品尝,然后笑着说:“都说南方菜不合北方人口味,我看这深圳菜也很好吃嘛。来饭馆吃一回饭,也学一回手艺,以后回家我也照着做给你吃。”母亲心里还是惦记着她的女儿。

    吃过饭我要回家休息。母亲想了想说:“出来一趟不容易,就多待一回,你陪我去照张相吧,就多洗一张,你留下一张,我带一张回家。我不在的时候,你想我了,就看看相片。”母亲比我想得更深远、周到!

    照相的时候,我给母亲选了件蓝缎绣花的旗袍;母亲虽然老了,由于一直劳动,身材却保持很好,我觉得母亲穿上一定好看。母亲摇摇头,自己选了件大红绣花锦缎的唐装。我有些不解:这么大年纪了,穿这么鲜艳的衣服,太不相配。母亲看出我的意思,解释说:“我和你爸结婚的时候,就穿的大红唐装,只是质地没有这么好。”——父亲去世这么多年了,母亲心里依然想着父亲,好痴情啊!于是就留下了这张大红唐装照片。没想到,如今竟成了母亲的遗像!

    看着母亲的遗像,想着母亲的许多往事,我一时百感交集,胸口憋闷,鼻端酸痛难忍,直想哭,却没有眼泪。我下意识揉了揉眼睛和鼻子,好一会才平缓些。

    遗像下的八仙桌上,一炉香火静静地燃烧着,轻烟袅袅上升。我觉得很神圣,似乎有某种灵气。香炉前摆着四色祭品:苹果、香蕉、石榴、葡萄。这是母亲一生最喜爱的水果;其中石榴和葡萄还是母亲在院子里亲手种植的石榴树和葡萄藤上摘下来的。吃水果的时候母亲总是说:苹果,平平安安;香蕉,香香甜甜;石榴,多子多福;葡萄好事成串。这是母亲人生的希望和追求,现在看来一样也没有真正实现,我不觉又难过自责起来。

    八仙桌很陈旧了,据说还是爷爷留给父亲的,不过很干净。我记得小时候上学,母亲总是叫我在八仙桌上做作业。开始个矮,站着写,长大了就坐着写。有一次做算术题,没有了草稿纸,我就在桌面上打草稿;母亲看见了,狠狠骂了我一顿,说:“这桌子,是祖上留下的,咱们只能用,不能糟蹋它。”如今这些往事竟成了永远的回忆和纪念!我多想让母亲再责骂一顿,可是却不能够了。

    院子里一棵石榴一棵葡萄,是母亲费了许多心劲栽种成功的。每年五月石榴开花了,一朵一朵像满树的红灯笼,红得鲜艳,耀眼。这时我总要摘一朵戴在头上。母亲说:“摘公花,公花不结果。”我觉得好笑:石榴花还分公母?母亲说:“怎么不分?公的屁股小,传过花粉就败落了;母的屁股大,受过粉渐渐长大,就成了石榴。还上学念书呢,连这个都不懂?”我不相信,走到石榴树前树上上下下仔细观看,果然不错。心里十分佩服。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知识却是多么丰富!她的知识,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生活,来自实践。

    院墙上爬满丝瓜秧和茶豆秧,绿叶葱郁,藤蔓披拂缠绕,开满金黄色和紫红色的花朵和花穗,传播出缕缕幽香,招引得蜂群蝶阵。一根根绿色花梗垂挂下来,结着一条一条细长的丝瓜;一支一支紫红色的花梗高高挑起,结着一嘟噜一嘟噜扁扁的茶豆,五彩缤纷,丰富多彩。我知道,母亲种它们不单为了观赏,更为了吃菜。以前我在家,每年秋季午饭,母亲总是做一菜一汤,菜即炒茶豆,汤是丝瓜汤,味道极鲜美;而两样菜都是从围墙上的绿藤上采摘来的。如今我多么想再吃一顿母亲做的这样的饭菜啊!

    院墙是砖基、土墙、草顶,内外墙面涂抹着沙土参合麦糠的泥浆,很平整。记得有一年暑假下暴雨,院墙倒塌了一段。母亲很心疼,说怪草顶漏雨了。第二天天晴了,母亲就带着我,拉土和泥筑了起来,重新苫上草顶。以后母亲每年都修补一次,所以院墙至今保存完好。如今,它竟成了母亲的纪念碑。

    中午,二叔来叫吃饭,我哪里吃得下?实在被劝不过,只喝了半碗绿豆汤。临走我拿出一千元钱对二叔说,你家人口多,住房紧,以后你和二婶就住到我家去吧,算给我看房,这一千元是你的看管费。房屋、院墙需要修理,你打电话给我,我再寄修理费来。屋里的东西还照原样放着,没事的时候,你帮我擦一擦,夏天搬出来晒一晒。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回来一趟,给父母亲烧纸,也看看家,看看乡亲,住一天。家是根本,不管走到哪里,有多远,永远忘不了,丢不下。二叔答应了,却不肯要看管费,说:“你放心去吧,家里一切我都会照管好的。”我不让,还是给了他。

    第二天,我去看望王老师。这几天,他消瘦了许多,稀疏的白发显得很蓬乱,脸上的皱纹似乎也深了许多。他家里也供奉着母亲的遗像,遗像前点燃着一炉香火。我劝他说:“母亲已经走了,您要节哀,保重身体。”王老师眼眶里满含眼泪,说:“没想到,你母亲竟会走在我前面,会走得这么快!我们从三十多岁分开,到六十多岁重新结合,整整隔了二十多年!才安安稳稳、和和美美地过了这几年,没想到,她突然又丢下我走了!”他自责道:“是我没有照顾好她,没有经常带她检查身体,要是早发现,早治疗,也许她不至于走得这么早,这么快。”我说:“我也没想到母亲会走得这么快,我和一郎还打算过几年接你们一起到深圳过些日子呢。实在是疾病无情,天不假时啊!”我劝王老师说:“您还是到镇上和自成哥一起过吧,一家人在一起,您也免得孤独。”王老师点点头,又说:“不论住哪里,这里的房子——无论你家和我家的,我都要保留着,过年过节,我都会回来看看,给你母亲烧纸的。”我说:“我家的房子交给二叔看管,每年,我也会回来看看,给母亲烧纸。”王老师说:“这样更好,我们师生还有机会多见上几面。”

    陪母亲过完七天,我要回深圳了。一早就来到母亲坟墓前,上供、烧香、烧纸、磕头,然后坐在坟前和母亲说了许多话,从前的,今后的,悲悲切切,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十分不舍。但最终我还是走了,因为深圳那边还有我的工作和家庭。

    为了上学和工作,我曾多次离开这个家,又多次回来这个家。想着家里有母亲做后盾,无论出去、回来,总是有所期待,依靠,充满信心和希望。惟有这一次感觉伤心、痛苦、失落,一种茫茫然失去方向,无所依靠和期待;因为这一次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坚强有力的后盾,从今后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了。我不敢想象失去母亲的日子会是怎么样。唯一感觉欣慰和可以依赖的,是母亲多年来以各种方式给予我的教育,教导,和母亲以她的一生为我树立的坚强不屈、永不言败的榜样,我要永远牢记在心里,作为今后人生的指南。
------------

二、救孤女,父亲祖母尽丧生

    我出生在那个最最饥饿艰难的年代。那时候,人们最亟需、最珍贵的是食物,然而,无论城市、乡村,最匮乏的也正是食物。人们总是吃不饱肚子,每天饥肠辘辘,还要不停干活,工作。严重的营养不足摧残着每个人的肌体,考验着每个人的生命。听奶奶说,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母亲艰难度过十个月的怀孕期,拼着性命生下我竟昏了过去,无论我在旁边如何啼哭,挣扎,母亲却一无所知,一动不动。这下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坏了,奶奶、父亲、接生婆对着母亲一阵大声呼喊,拍打,依然不见母亲睁眼,动弹。接生婆试了试母亲的鼻孔依然有呼吸,便说是用力太多,太久,晕过去了,需要吃些东西补充一下气力。家里没有能吃的东西,奶奶只好跑到食堂恳请炊事员,要了一碗热面汤给母亲灌下去,她才慢慢苏醒过来。

    人虽然救活了,身体却虚弱得不行,一周过去了,母亲仍不能下床走路。奶水更是一滴也没有。我饿得哇哇直哭。母亲心疼女儿,急得翻来覆去直流眼泪却毫无办法。父亲忍痛卖了祖传的两把实木椅子,换了十几块钱,请医生开了几味下奶的中药给母亲喝了,也毫不见效;再去开药,医生说,吃药没用,她是饿的。你想办法多给她吃些食物,再弄些鲜活东西吃吃,或许就有奶了。

    父亲回来一说,可把全家人难住了。当下有什么吃的呢?食堂里每人每顿一木瓢照见人影的稀饭汤,除此什么也没有。鲜活的东西更是奇缺,这年头,私人不准养猪、养鸡,甚至狗也不准养,家里除了人就是苍蝇蚊子,哪有什么鲜活东西可吃?钱能买到药,却买不到食物。粮食是宝中之宝不再是形容词,也一点不夸张;因为对于饥饿将死的人,一粒米能救命,黄金珠宝却毫无作用。

    为了让母亲多吃点东西,父亲和奶奶每人每顿省出半碗稀饭汤给母亲。母亲不肯多吃,因为她多吃了,父亲和奶奶就更吃不饱了;但是为了孩子,在父亲和奶奶一齐劝说下,她还是流着眼泪吃了父亲和奶奶剩下的稀面汤。然而还是没有奶水。没办法,母亲只好把食堂打来的稀饭汤喝掉稀汤,把下面稠的研碎成粥喂我。可是那能有多少营养呢?半个月下来,我饿得睁不开眼睛,连哭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了,真的到了奄奄一息。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母亲难过得抱着我痛哭不止。

    父亲着急了,再也顾不得弱不经风的身体,一番思考,他决定下河捉鱼捞蚌给母亲吃了下奶。——家里没有鲜活的东西,市上也买不着,可是河里还有,天空还有。干部们只能管住村子里的人,却管不住天上和水里的动物。只是饥寒难耐、瘦弱不堪的人,要捉到依然健康、善游善飞的动物实在太困难了。

    四月的河水仍然很凉,加上腹中无饭,父亲每次下到河水里,都冻得浑身颤抖,嘴脸发青,牙齿咯咯地叩响。他多么想抓几条活鱼给女儿下奶吃,哪怕是几条小鱼,小虾;可是鱼虾都比他灵活健壮得多,他在河水里冻了半天也没有捉到一条。看来捉到鱼虾希望渺茫。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螺蚌身上,因为它们栖息在水底,很少游动。他卷起袖子,一次又一次把双手伸到水底摸索,一个一个地捞上来装进衣袋里,一个上午总算捞了十几个螺蚌回来。全家高兴极了。螺蚌虽不是鱼虾,毕竟也是活物,是新鲜的,对下奶有好处。奶奶把十几个螺蚌洗净去壳,煮汤给母亲喝,有时也加一些鲜汤在稀饭里给我喝。这样喝了几次,奇迹出现了,母亲果然有了点奶水,只是不多。父亲高兴极了,更坚定了下河捞螺蚌的决心。有了父亲捞的螺蚌吃,母亲的奶水渐渐多起来,我也睁开眼渐渐有了精神。

    可是,父亲的身体却更加虚弱,四肢无力,从家里走到河边要歇一两次,只是为了孩子,他拼命坚持着。奶奶和母亲心疼父亲,劝他少去几次。父亲不听,说:“我除了捞点螺蚌,还拿什么给孩子下奶?没有奶水,这孩子怕养不活。”这倒是实在话。奶奶和母亲认真想想,不便再劝。父亲仍然坚持每天下河捞螺蚌。终于有一次,父亲下河捞螺蚌再也没有回来——他淹死在河里了!

    母亲和奶奶闻讯犹如晴天霹雳,悲痛欲绝,立即丢下我一齐往河边跑。当她们看到僵挺在河边上的父亲紧闭双眼,面色发青,衣服和头发上沾满泥污水草,滴着水,已经绝气了,手里还紧紧握着几个螺蚌,忍不住泪如泉涌,抚尸大哭。

    啊!父亲,就为了几个螺蚌,为了能给瘦弱的妻子下奶养活濒临死亡的女儿,他竟然毫不犹豫、毫不吝惜地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还丢下了年轻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这值得吗?也许他当时只想着救活女儿,别的什么也没有想,包括自己,妻子和母亲。他的事迹一点也不伟大,甚至还有点自私自利,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但却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最真挚的爱,最纯洁的人生感情的流露,同样感人至深。

    母亲和奶奶的哭声惊天动地,死去活来,感人肺腑,一时引来许多庄邻。大家听说父亲是为了捞螺蚌给孩子下奶淹死的,十分感动,又十分惋惜:一个只有二十三岁的青年生命就这么结束了,可怜、可惜啊!看着妈妈和奶奶围坐在父亲的尸体两边哭天抢地、痛不欲生的惨状,大家十分同情,又十分痛心,一些柔情多感的女人竟跟着流出眼泪来;于是大家顾不得自己身体瘦弱无力、饥肠辘辘,一齐动手帮着把父亲的尸体抬回家里。

    奶奶打来一盆清水,蘸湿毛巾,一点一点地擦拭着父亲头上、脸上、身上的泥污,一边掉眼泪,一边自言自语:“浑身上下弄了这么多污泥,这要挣扎多长时间!当时要是有个人拉他一把,也许他就能爬上来;怎么旁边就没有个人来呢?这是天意,还是人意啊?”这问题太深奥,谁也不知道,谁也无法告诉她。奶奶找不到答案,又放声大哭起来。白发人送黑发人,该是多么令人悲痛、悲伤啊!

    母亲抱着我守着父亲的尸体整整哭了一天一夜,说父亲的死都是为了她,是她害死了父亲。乡亲们见母亲哭得可怜,一齐劝她:“说到底,他是为了孩子。如今他走了,千斤重担都落到你身上;为了孩子,你不能再这么哭了,如果你再有个三长两短,这孩子就真的没办法了!孩子她爸的一番苦心也就白费了!”乡亲们再三劝说,母亲这才勉强止住哭泣,帮助奶奶料理父亲的后事。

    父亲要出殡了,却没有棺材——他这么年轻怎么会想到死、预先打好棺材?家里一时又打不起,只好占用奶奶的棺材。奶奶哭着说:“这棺材是打给我睡的,没曾想我还没睡,儿子倒先睡去了。老天爷啊!你快叫他醒过来吧,带着老婆孩子好好过日子;叫我这无用的人替他死吧!”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黄泉路上无老少,无论谁死了也不能复生。

    父亲要下葬了,却找不到抬棺的人——大家都饿得走不动路,怎么抬得动如此笨重的棺材?奶奶只是哭,毫无办法。母亲着急了,从村里找了辆板车,到牛屋里牵了头牛来,哭着跪着央求邻居帮忙把棺材弄上板车,让牛拉着去了坟地;然后和奶奶一起几经周折把棺材从车上推下来,推进墓穴,就地挖了些土盖住棺材,堆起一个小小的坟头,把父亲草草埋葬了。堆好坟,母亲和奶奶跪坐在坟前拼命地哭啊,喊啊,直到哭喊不出声音瘫倒在坟前。可是无论她们怎么哭喊,拼死拼活,父亲再也听不见、回不来了。

    那年,母亲才二十一岁,正当青春妙龄。许多人劝她:你守着这一老一小今后怎么过?老的越来越老,小的是女孩,终是人家人,你将来依靠谁?母亲含着眼泪说:“为了喂活这孩子,她爸把命都赔上了,我怎么能丢下她不管呢?再说,把孩子丢给她奶奶,孩子养不活,再搭上一条老命,我不是造孽吗?到阴间,她爸也不能饶过我。”母亲坚决留下来,拼命干活,养活一老一小。

    但接下来许多年农民仍然吃不饱,母亲和奶奶你省一口我省一口共同养活了我。我终于会走路了,能叫“妈妈、奶奶”了。婆媳俩脸上都有了些笑容。平时,母亲下田干活,奶奶在家带着我做家务,一家三口艰难度日。

    可是奶奶的身体越来越差,一冬一春咳喘不止,终因年老体衰、丧子之痛和营养不足,在我三岁那年也去世了,终年五十六岁。老人中年丧夫,老来丧子,命也真够苦的!儿子死后,她陪伴年轻的寡妇儿媳又艰难地活了三年,安抚儿媳,养活孙女。临死她抓着儿媳的手喘息着说:“把秀云(我的名字)拉扯大,她是你唯一的依靠啊!”说完直直地看着母亲却不能说话了。母亲认真地点了点头,算是对婆婆临终的承诺,这样奶奶才闭上眼睛。

    奶奶去世却没有棺材——她的棺材被父亲睡去了。怎么办?像当下许多穷苦人一样死了用芦席卷?母亲不忍心,因为婆婆实在是个好人,又是个苦命人,对她和女儿都尽到了心意,她同情她,敬佩她,觉得一定要对得起她。母亲一个人忍痛拼命挖掉房前屋后的三棵大树,请木匠打了一口更好的棺材把奶奶入殓了。可是再请不起人抬棺材,这回倒不是因为人们瘦弱得不行,而是招待不起人家吃饭。她知道母女俩今年就全靠土瓮里的这点粮食度命,花费掉这一年就无法生活。请不起人还只有苦自己。于是母亲也学埋葬父亲的办法,到牛屋牵来一头牛,把奶奶的棺材拉到墓地,在爷爷的坟旁挖了一个穴,拼了命把棺材推进墓穴,掩上土,把奶奶安葬了。公公婆婆终于合葬,她代丈夫尽了孝心,也了结了自己的一桩心事,虽然她跪在墓前大哭了一场,又喘息了半天,心里却略感安慰。
------------

三、请家教,一心只在女优秀

    丈夫死了,如今婆婆也死了,家里只剩下她和三岁的女儿两个人,孤苦伶仃。今后该怎么生活?一个人继续坚持下去?那太苦,无依、无靠、无商量、无帮手。嫁人?自己才只有二十三岁,打扮打扮仍然像一朵花;况且再无人劝阻,或去或留,全由自己做主。可是想想死去的丈夫和婆婆,想想他们的希望和嘱托,她仍然觉得对不起他们,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完成他们的心愿。她抱着女儿整整睡了一天一夜,也整整哭了一天一夜。最后她做出决定:留下来,撑起这个家,做一个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后人、无愧于自心的坚强不屈的好母亲,让女儿以她为荣,乡邻提起她不乏赞叹之声。

    母亲决定留下来,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名节,解放这么多年,她没有这么封建。她是为了女儿,为了对丈夫和婆婆的承诺,她要把女儿培养成人,成才。她如果嫁人,女儿跟到人家,如何培养,就由不得她做主了。

    在母亲地辛勤培育下,我渐渐长大,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红红的腮蛋,继承了父母亲的许多优点;说话轻声慢语,娇里娇气的,更加可爱疼人。母亲也更加喜爱我,看重我。母女朝夕相伴,相依为命,家里地里,同来同去,我成了母亲唯一的生活伴侣和人生寄托,人生安慰,一时看不见就喊就找,生怕丢了,被人拐了去。我懂得母亲的心事,很听话,无论到哪里去玩都要先给母亲说一声。

    七岁那年,母亲送我到本村的小学校上学。我上学了,母亲的一颗心也跟到了学校。除了必须下田和在家干活,一有空闲,她总往学校里跑。一个人站在教室外、操场边,看着我听课、回答问题、做作业,参加各项课外活动,经受表扬和批评,她的心和我一起起落,快乐、激动和思考。每次考试,她比我还要紧张,一分一秒地看着我考试完毕,再一天天地等着老师批完试卷发下来。如果我成绩考得好,她就会煮一个鸡蛋奖励我,叫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学习;如果考得不好,她就会严厉批评我,追问许多为什么,直到我表示,一定更加努力,争取下次考个好成绩,她才满意。除此,她还一次次跑到学校找老师询问我学习不好的原因,请求老师多多教育我,辅导我。那时,农村小学的老师多是民办教师,工作重、收入低、家务多,有空就往家里跑,田里跑,很少有时间单独辅导学生。老师们都了解母亲的遭遇和望女成才的心情,理解她,同情她,愿意帮助她,但是也只能做到在课堂上多提问我几次,顺便多给予些指导。

    我的成绩还是没有太大提高,成绩总在八十分上下徘徊,这使母亲忧心如焚,夜不能寐。她没读过书,不识字,辅导不了我;要提高我的学习成绩,还只有寄托于学校老师。实在没办法,母亲只好从不多的生活费中挤出一点钱,买了猪肉,做了大米干饭,邀请老师星期日到家里来辅导我。可是老师难得有一个休息日,活计安排得满满的,即使母亲美味佳肴、盛情招待,也极少有老师应邀赴约来辅导我学习功课。找不到老师辅导,我的成绩不够优秀,考大学还有什么指望?母亲犯愁了,常常夜不能寐。

    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母亲终于找到一位愿意课外辅导我,还经常来家里给我补习功课的老师,就是我的班主任王老师。王老师是公办教师,就是那种拿国家钱、吃国家粮、有国家编制的老师,为了和民办教师区别,当地人就叫他们公办教师。王老师的妻子两年前去世了,留下一个比我大三岁、在镇上读初中一年级的儿子自成,父子俩相依为命。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