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江峡月夜棹孤舟 旧友重逢隐名山
巴蜀之地,有一奇山峡谷,名为巴山,是巴蜀地区有名的一处胜地。蜀中本是天府之国,且山川俊秀,绿水波澜。巴山峡谷景色尤美,是东方神州大地三大喀斯特地貌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其山高挺俊秀,层峦叠蟑,其峡气象万千,雾绕幽深。前去巴山峡谷游山玩景的人着实不少。深山大泽,多生龙蛇,深林幽谷,大都是那虎豹豺狼栖身之所。诸多游历巴山峡谷之人,往往一去不返。传闻,这些驴游之人或是被虎狼妖魔吃了去的,或是被仙佛超度了去的,或是潜身此地闭关修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通人家,到底是惜命的,听闻这样的流言,自多信以为真。三人成虎,话一传开,猎景之徒自然去的少了。不过,倒便宜了那些在此深山之地修真练法的高人奇士们。使得他们远离了尘世的叨扰,独享那灵山胜境的清福。
从瞿塘峡溯江而上的有一只小舟,舟中乘坐有父女二人,一肩行李,甚是单寒;外有一个行囊。那老者年才半百,须发已是全白,抬头看人,眼光四射,满脸皱纹,一望而知是一个饱经忧患的老人。那女子年才十二三岁,出落得美丽温软,依在老者身旁,指点着烟岚,问东问西,显露出一片天真与孺慕。这时候已经暮烟四起,瞑色苍茫,从那山角边挂出了一盘明月,清光四射,鉴人眉发。
那老者忽然高声说道:"如此江山,何时才能返吾家故物!"言下凄然,老泪盈颊。
那女子说道:"爹爹又伤感了,天下事各有前定,徒自悲伤也是无益,还请爹爹保重身体要紧。"
正说时,那船家过来说道:"老爷子,天已不早,前面就是有名的奉节之地,那里有村镇,我们靠岸歇息,上岸去买些酒饭吧。"
老者回道:"好吧,你只管前去。我今日有些困倦,不上岸了。"话音刚落,船已靠岸,便各自上岸去了。
皎月如昼,光洒江面。父女二人,将随身带着的酒菜,摆在船头对酌。正在朵颐之时,忽见远远树林中,走出一个青衫者来,皓月之下,看得分外清楚,越走越近。那人一路走着,一路唱着歌,声调清越,可裂金石,渐渐离靠船处不远。
老者一时兴起,便喊道:"良夜明月,风景不可辜负。我这船上有酒有菜,那位老兄,何不下来同饮几杯?"青衫者正唱得高兴,忽听有人唤他,心想:"此地多是川湘人的居处,轻易见不着北方人。这人说话,满嘴京城口吻,想必是我同乡。他既约我,说不得倒要扰他几杯。"一边想着一边走,不觉到了船上。二人会面,定睛一看,忽然抱头大哭起来。
老者说:"京城一别,谁想在此重逢!物是人非,怎不叫人愁肠呢!"
青衫者道:"扬州之役,听说大哥已化为异物,谁想在他乡相逢。我天涯沦落,添一知己,也可谓吾道不孤了。这位姑娘,想必就是令媛吧?"
老者道:"我一见贤弟,惊喜交集,也忘了教小女国蕤拜见。"随叫道:"国蕤过来,与你李叔叔见礼。"那女子听了她父亲的话,过来纳头便拜。青衫者还了一个半礼,对老头说道:"我看令媛一身巾帼,将门之女,大哥的绝艺一定有传人了。"
老者道:"贤弟有所不知。愚兄因为略知武艺,所以闹得家败人亡。况且她一出世,她娘便随我死于乱军之中,十年来奔走逃亡,毫无安身之处。她老麻烦我,叫我教她武艺。我抱定庸人多厚福的主意,又加以这孩子两眼怒气太重,学会了武艺,将来必定多事。我的武艺也只中常,天下异人甚多,所学不精,反倒招出杀身之祸。愚兄只此一女,实在放心不下,所以一点也未传授于她。但愿将来招赘一个读书种子,送我归西,于愿足矣。"
青衫者道:"话虽如此说,我看令媛相貌,决不能以丫角终老,将来再看吧。"那女子听了青衫者之言,不禁秀眉轩起,喜形于色;又望了望她年迈的父亲,不禁又露出了几分幽怨。
青衫者又问道:"大哥此番入川,有何目的呢?"
老者道:"国破家亡,气运如此,我还能有何意欲呢,无非是来这里避难而已。"
青衫者闻言,喜道:"我来到四川,已经三年了。我在巴山峡壁,寻得了一个石洞,十分幽静,风景奇秀,昨日才从山中赶回。收了几个蒙童,打算回来收拾收拾,预备前往后山石洞中隐居,今幸遇见了大哥。只是那里十分幽僻,人迹罕至,猛兽甚多。你如无虑令媛害怕,我们三人一同前往隐居,以待时机,不知尊意如何?"
老者听说有这样好所在,甚是高兴:"如此甚好。但不知此地离巴山路途可远?"青衫者道:"由旱路去,约有百里。你何不将船家开发,到我家中住上两天,同我从旱路走去?"
老者道:"如此贤弟先行,愚兄今晚且住舟中,明日开发船家,再行造府便是。但不知贤弟现居何处?你我俱是避地之人,可曾改易名姓?"
青衫者道:"我虽易名,却未易姓。明日你到前村问询愚弟,只须打听教蒙馆的李铮,附近之人皆知我名。今日天色已晚,明天我尚有一约,便不来接您,好在离此不远,我在舍内专候尊驾。"说罢,便与父女二人分手自去。
那女子见青衫者走后,便问道:"这位李叔父,可是爹爹常说与爹爹齐名,人称‘京城三杰’的李俊吗?"
老者道:"谁说不是他?想当年我孙振与你二位叔父林允、李俊,在京城一带威名赫赫。你林叔父因心存故国,被仇人陷害。如今只剩下我与你李叔父二人,尚不知能自保不能。此去巴山,且喜得有良伴,少我许多心事。我儿早点安歇,明早上岸吧。"说到此间,只见两个船家喝得酒醉醺醺,走了回来。
孙振便对船家说道:"我记得此地有我一个亲戚,我打算前去住上几个月,明早我便要上岸。你二位一路辛苦,船钱照数开发与你,另赏你二位二两银子以资酒钱。"船家听闻,急忙称谢,各自安歇不提。
第二天早上,国蕤父女起身,自己背了行囊包裹,辞别船家,径往前村走去。行约半里,只见路旁闪出一个小童,年约十一二岁,生得面如冠玉,头上梳了两个双丫角。那时不过七八月天气,巴蜀之地天气本热,他身上只穿了一身青布短衫裤。见二人走近,便迎上前来说道:"来的二位,可是寻找我师父李铮的么?"
孙振答道:"我们正是来访李先生的。你是如何知道?"
那小童听了此言,慌忙纳头便拜,口称:"师伯有所不知。昨夜我师父回来,高兴得一夜未睡,说是在奉节遇见师伯与师姐。今晨清早起来,因昨天与人有约,不能前来迎接,特命我在此与师伯引路。前面就是师父他老人家蒙馆。师父赴约去了,不久便回,请师伯先进去坐一会,吃点早点吧。"
孙振见这小童仪表非凡,口齿伶俐,十分喜爱。一路言谈,不觉已来到李铮家中,虽然是竹篱茅舍,倒也收拾得干净雅洁。小童又到里面搬了三副碗著,切了一大盘腊肉和一碟血豆腐,一壶酒,请他父女上座,自己在下横头侧身相陪。说道:"师伯,请用一点早酒吧。"孙振要问他话时,他又到后面去端出三碗醋汤面,一盘子泡菜来。
孙振见他小小年纪,招待人却非常殷勤,愈加喜欢。一面用些酒菜,便问他道:"小世兄,你叫什么名字?几时随你师父读书的?"
小童道:"我叫钱秋雁。我父本是明朝翰林学士,死于乱世烽烟。我家母同舅舅逃到此处,不想舅舅又复死去。我家十分贫苦,没奈何,只得与人家牧牛,家母与大户人家做些活计,将就度日。三年前李先生来到这里,因为可怜我是宦家之后,叫我拜他老人家为师,时常周济我母子,每日教我读书和习武。李师父膝下无儿,只有一女,名叫双燕。去年村外来了一位老道姑,也要收我做徒弟,我因为有老母在堂,不肯远离。那道姑忽然看见了师妹,便来会我师父,谈了半日,便将师妹带去,说是到什么茅山学道去。我万分不舍,几次要师父去将师妹寻回来,师父总说时候还早;我想自己去,师父又不肯对我说到茅山的路。我想我要是长大一点,我一定要去将师妹寻回来的。我那师妹,长得和这位师姐一样,不过她额角没有那颗朱砂胎记。"
孙振听了这一番话,只是微笑,又问他会什么武艺。秋雁道:"我天资不佳,只随师父学了一些散剑,会打镖接镖。听师父说,师伯本事很大,过些日子,还要请师伯教我呀!"
正说之时,李铮已从外面走进来。秋雁连忙垂手侍立。国蕤便过来拜见世叔。孙振道:"恭喜贤弟,你收得这样的好徒弟。"李铮道:"此子天分倒也聪明,禀赋也是不差,就是张口爱说,见了人兀自不停。这半天的工夫,他的履历想已不用我来介绍了。"
孙振道:"他已经对我说过他的身世。只是贤弟已快要五十的人,你如何轻易把侄女送人抚育,是何道理?"
李铮说:"我说秋雁饶舌不是?双燕这一去,正是她的造化呀。去年秋雁领了一个老道姑来见我,谈了谈,才知道就是茅山的云锦大师,有名的剑仙。她看见双燕,说是生有仙骨,同我商量,要把双燕带去,做她的弟子。本想连秋雁一齐带去,因为他有老母需人服侍,只把双燕先带了去。如此良机,正是求之不得,你说我焉有不肯之理?"
孙振听了此言,不禁点头。国蕤正因为她父亲不教她武艺,小心眼许多不痛快,一听李铮之言,不禁眉轩色举,心头暗自盘算。
李铮也已察觉,便向她说道:"贤侄女你大概是见猎心喜吧?若论你世妹天资,也自不凡,无庸我客气。若论骨格品貌,哪及贤侄女一半。云锦大师见了你,必然垂青。你不要心急,早晚自有机缘到来寻你,那时也就由不得你父亲了。"
孙振道:"贤弟又拿你她取笑了。此话暂且不提,我们巴山之行几时动身?秋雁可要前去?"
李铮道:"我这里还有许多零碎事要办,至多十日光景,我们便可起程。秋雁有老母在堂,只好暂时阻他求学之愿了。"
秋雁听了他师父不要他同去,便气得哭了起来,李铮道:"你不必如此。无论仙佛英雄,没有不忠不孝的。我此去又非永别,好在相去不到百里路,我每月准来一回,教授你的文武艺业,不过不能像从前朝夕共处而已。"
秋雁听了,思量也是无法,只得忍泪。孙振道:"你蒙馆中的学童,难道就是秋雁一个么?"
李铮道:"我前日自巴山回来,便有入山之想。因为此间宾主相处甚善,是我在归途中救了一个寒士,此人名唤吕敏,品学均佳,我替他在前面文昌阁寻了寓所,把所有的学生都让给他去教。谁想晚上便遇见了你。"
孙振道:"原来如此,怪道除秋雁外,不见一个学生呢。"李铮道:"秋雁也是要介绍去的,因为你来家中,没有长须奴,只好有事弟子服其劳了。"言谈片时,不觉日已沉西,大家用过晚饭。秋雁又与他父女铺好床被,便自走去。只有国蕤,听了白日许多言语,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时已三鼓左右,只听见隔壁李铮与秋雁说话之声。一会,又听他师徒开了房门,走到院中。国蕤轻轻起身,在窗隙中往外一看,只见他师徒二人,手中各拿了一把长剑,在院中对舞。秋雁的剑虽是短一点,也有三尺来长。只见二人初舞时,还看得出一些人影。以后兔起鹘落,越舞越急,只见两道寒光,一团瑞雪,在院中滚来滚去。
忽听李铮道:"秋雁,你看仔细了。"话言未毕,只见月光底下,人影一分,一团白影,随带一道寒光,如星驰电掣般,飞向庭前一株参天桂树。又听咔嚓一声,将那桂树向南的一枝大枝桠削将下来。树身突受这断柯的震动,桂花纷纷散落如雨。定睛一看,庭前依旧是他师徒二人站在原处。在这万籁俱寂的当儿,忽然一阵微风吹过,檐前铁马兀自叮咚;把国蕤看得目定神呆。
只见李铮对秋雁说道:"适才最后一招,名叫穿云拿月,乃是霄云剑中最出其不意的一招。将来如遇见能手,尽可用它败中取胜。我一则怜你孝道,又见你聪明过人,故此将我生平绝技传授于你。再有二日,我便要同你师伯入山,你可早晚于无人处勤加温习。为师要安睡去了,明夜我再来指点给你。"言罢,李铮便回房安歇;秋雁等李铮去后,也自睡去。
如是二日,国蕤夜夜俱起来偷看。几次三番,对她父亲说要学剑。孙振被她纠缠不过,又经李铮劝解,心中隐隐动了执念,便对她道:"剑为兵家之祖,极不易学。第一要习之有恒;第二要练气凝神,心如止水。有了这两样,还要有名人传授。你从小娇生惯养,体力从未打熬,实在是难以下手。你既坚持要学,等到到了山中,每日清晨,先学养气的功夫,同内功应做的手续。二三年后,才能传你剑法。你这粗暴脾气,到时不要又来麻烦于我。"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459
7460
7461
7462
7463
7464
7465
7466
7467
7468
7469
7470
7471
7472
7473
7474
7475
7476
7477
7478
7479
7480
7481
7482
7483
7484
7485
7486
7487
7488
7489
7490
7491
7492
7493
7494
7495
7496
7497
7498
7499
7500
7501
7502
7503
7504
7505
7506
7507
7508
7509
7510
7511
7512
7513
7514
7515
7516
7517
7518
7519
7520
7521
7522
7523
7524
7525
7526
7527
7528
7529
7530
7531
7532
7533
7534
7535
7536
7537
7538
7539
7540
7541
7542
7543
7544
7545
7546
7547
7548
7549
7550
7551
7552
7553
7554
7555
7556
7557
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