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编辑部报告
“当代学生阅读经典”系列是一套专为学生朋友们度身定造的丛书。在以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广播影视媒体热热闹闹地占据着时代前台的今天,作为传统手段的阅读,仍然是人们尤其是学生朋友们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
根据有关方面对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是学生朋友们最乐于阅读的对象之一。
难怪每逢大作家出来搞签名售书之类的活动,我们在现场发现得最多的总是学生朋友的身影。
学生朋友们喜爱大作家,大作家也乐意为学生朋友们提供更多的方便和更可口的精神食粮。
我们这套丛书所选择的五位作家都是学生朋友们非常喜爱的,为了让丛书更贴近学生朋友,五位作家以适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口味为标准,亲自选定了每本书的篇目,并撰写了序言。
希望学生朋友们能喜欢这套为你们度身定造的丛书。
------------
写给青年学生的序
这是出版社为青年学生编选的一本书,一群年轻人与一个中年人在这里初次见面,还会一起逗留一段时间。没准还能成为长久的朋友,那么,有几句话先要交代一下。
青年学生读点文学,学点写作,主要不是为了今后当作家。在社会万千职业中,作家只是其中一个职业,而且在我看来是一个不太好的职业。因为它会诱使不少人把人生感悟的片断性吐露延长为终生性劳役,把灵光一闪的精神权利化解成随波逐流的世俗事务。当然也有一些优秀作家不是这样,但不管哪个时代,优秀作家总是极少,有的时代甚至连一个也没有,因此,如果有大批青年学生做着作家梦又长久不醒,对他们和对文学都不是好事。我本人有时也被别人称为作家,其实我的职业是教授和旅行者。我的梦很早就醒了。
当文学被看成是一种非职业性的人生素养,当写作被看成是一种跨专业的社会性训练,它们反而会真正重要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的专业作家拥有一个更广阔的接受平台。
非职业性的文学素养,对一般人有什么好处呢?
显然不是为了满口锦绣地谈吐、附庸风雅地炫耀。
我想,说得小一点,文学素养可以使人增强表达魅力,把持生活中情理程序与形式美感之间的微妙关系,排除种种沟通障碍,从而改变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说得大一点,文学素养可以使人提高生命质量,增加自身的博大、慈爱、同情心、想像力和幽默感,拔出平庸的泥潭。
也许有人会以现代派作品的例子提出质疑,但在我看来,那些作品中的佼佼者用特殊的天真、诚实和勇敢展现了解释世界的多种途径和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它们常常在构建着童话和寓言,而无论对文学还是对人生而言,童话和寓言既是起点又是至高境界。那里边的丑,是成年儿童既严峻又调皮的故意笔触。
好像说得太满了。
那就降到最低限度吧,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来说,文学素养使人“心软”。软之于内,是善良;软之于外,是敏感。善良的敏感永远不是一件坏事,对于世事,它可以怡然接纳,它可以悠然领悟,它可以淡然化解,它可以用精致的姿式汲取和倾吐美好,它可以用细微的触角发现和警惕邪恶。因此,这种软,有人性的经纬、担戴的力度。
对文学的爱好也可能走火入魔,陷入无聊。最常见的无聊是沉迷一端,否定其他,不知世界之多元,万象之神圣。就像上海小市民中的越剧戏迷,因为不能容忍别人的爱好而拔拳伸脚,打成一团。这些戏迷有时也以评论家自许,算是给无聊评了个职称。
文学爱好本是清风明月般的美事,一旦从这里传出粗浊的响动,可疑的集结,我劝青年朋友赶快离开,我们宁肯不懂文学,也不去做这样的无聊人。
既然喜爱的是文学,那就只面对文学本身,打开感觉,放松情怀,调动想像,唤醒记忆,终于发现,那里除了文学,还有一个陌生的自己。
余秋雨
二〇〇一年六月
------------
青年人的阅读
我觉得一个人的最佳读书状态大多产生在中年以后,但能不能取得这种状态则取决于青年时期的准备。
中年以后的读书可以随心所欲,而在青年时期却不能过于随意,需要接受一些过来人的指点。我大概也能算作一个过来人,因此可以和同学们随便谈谈。
一、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二、要把阅读范围延伸到专业之外
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但主要为了今后职业的需要。鲁迅说:“这样的读书,和木斧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杂谈》)
诸位报考大学的时候,刚刚从中学出来,都还不到二十岁吧,大人们还习惯于把我们称作孩子,青春的生命那么可爱又那么具有可塑性,却一下子被浇注在某个专业的模坯里直至终老,真是于心何忍。
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性。大学时代的生命弹性,除了运动和娱乐,更重要的体现为对世界整体的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这当然是超越专业的。
现在很多所大学都发现了学生只沉陷于专业的弊病,开设了通识教育课,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同样作为一门课程,即便通识教育也保留着某种难于克服的狭隘性和被动性。因此不管功课多重,时间多紧,自由的课外阅读不可缺少。
更何况,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
三、先找一些名著垫底
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因此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
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但时间不多,要寻找一种省俭方式。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名著。
有些青年人对名著有一种逆反心理,为了保持自由而故意避开,这是孩子气的举动。名著不管是不是够格,总是时间和空间筛选的结果,我们可以不在乎名著,却不可以不在乎时间和空间。一部似乎并不怎么样的作品居然被时间和空间首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文化深度的悬念,光凭着这个悬念也值得去读一读。
更重要的是,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
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对于专业之外的文化领地,我们没有时间去一寸一寸占领,收取几个制高点就可以了。
对于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个时间只能死啃一本,附带着集中阅读与它有关的书籍,务必把这个制高点完全占领。这是一个似慢实快的办法。书桌上不堆放多种类别的书,更不要摆出博览群书的派头一目十行、一天一本。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读,到头来就像愚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满地狼藉却食不果腹。应该反过来,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气稳地反复咀玩,每一本又都是高水平的作品,那么用不了多久,你的学问规模就影影绰绰地成型了。
有人认为,名著总是艰深的,不如读第二、第三流的作品省力。其实,第一流的作品由于逻辑比较清晰、表述比较果断、个性比较鲜明、形态比较优美,阅读起来不见得比第二、第三流的作品费力。即使费点力,因你内心深知其足可一以当十,也会感到值得。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698
1699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1717
1718
1719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1725
1726
1727
1728
1729
1730
1731
1732
1733
1734
1735
1736
1737
1738
1739
1740
1741
1742
1743
1744
1745
1746
1747
1748
1749
1750
1751
1752
1753
1754
1755
1756
1757
1758
1759
1760
1761
1762
1763
1764
1765
1766
1767
1768
1769
1770
1771
1772
1773
1774
1775
1776
1777
1778
1779
1780
1781
1782
1783
1784
1785
1786
1787
1788
1789
1790
1791
1792
1793
1794
1795
1796
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