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卷
------------
第一章:我若能早个五年穿越至此,那该多好。
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八月,幽州治所蓟城。
盛夏方过,酷暑未了,一名骑兵顶着炎炎的烈日从南方匆匆赶来,到蓟城城下,他出示手中的公文,高声道:“急报,急报,邺城被曹操大军围困,大将军下令二公子火速率军前往增援!”
须臾,城头上,一位身穿戎衣,面相贵气的年轻公子现出身来。听得该消息,他点点头,示意守卫放那前来传令的骑兵进城。同时,他心中发出一声轻叹:“我若能早个五年穿越至此,那该多好。”
此人是袁绍的次子,名叫袁熙,官拜幽州刺史。两个月前,袁熙也不知怎么就突然得了疟疾,且病势异常沉重,就在蓟城所有人都以为他无药可医,准备向邺城通报该噩耗时,生命垂危的他突然又毫无征兆的病情好转起来,不久前,他已基本痊愈。
没有人知道,其实之前的袁熙已经病死了,现在的袁熙,是一个全新的生命。他来自二十一世纪,是一名消防员,在一次救火的行动中被重物砸中昏迷于火海之中,等到他醒来时,他发现他已经穿越到了东汉末年,成为了袁绍的次子袁熙。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出身比努力更重要。毫无疑问,袁熙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那一类人,他的父亲袁绍,曾经是天下第一军阀,他的结发妻子甄宓,享有“三国第一美人”的美誉(貂蝉是虚构人物),而他自己,早在五年前,那时才二十岁出头,就被任命为幽州刺史,是大汉天下最年轻的封疆大吏,以上任何一条,都足以让普通的芸芸众生对他的仇恨值拉满。
只可惜,一场战争之后,这些辉煌都已成过往云烟。
四年前,一场举世瞩目的官渡之战,让手握冀、青、幽、并四州,兵多粮足,实力盛极一时,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河北袁氏遭到重创,袁绍更是因此积郁成疾,不久便溘然长逝。袁绍死后,袁熙的大哥袁谭,三弟袁尚二人为了争夺袁绍留下的大将军之位,不惜同室操戈,甚至引狼入室,在官渡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曹操经过两年的休整之后,已将统一北方提上了议程,见有这等便宜之事,趁机麾军北上,介入袁谭、袁尚的袁氏内战,曹军一到河北,就将袁氏的大本营邺城团团包围。
袁氏行将灭亡,这是瞎子都看得出来的,即便新生的袁熙两世为人,拥有开天眼的优势,他也知道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这时率军前往邺城,能保住邺城的几率不大。袁氏搞成这样,最大的责任人是袁谭、袁尚两兄弟,这二人疯狂作死,咎由自取,完全不值得同情。但无辜的袁熙作为袁氏内乱最大的受害者,却不能拒绝袁尚的命令,不止因为袁尚是他的主公,最关键的是,他的妻子正在邺城。
前世的袁熙极度宠溺他的妻子,因为邺城繁华如锦绣,幽州荒僻且苦寒,他在幽州整整五年,一直投身于军旅,过着孑然一身的单身生活,甚至直至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他的妻子都不在身边。新生的袁熙不但继承了前者的肉体,还继承了他的记忆和情感,他知道曹军一旦攻破邺城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他接下来不能改变历史,那绝代风华,让曹植惊为天人的“洛神”,必将在十几年后,被狠心的曹丕以披发覆面,糠塞其口,几近羞辱的方式赐死。
“你给予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不会让你死不瞑目的。”
离开幽州前,新生的袁熙在心中对前世的袁熙说道。
袁绍生前,一直在把大将军之位传给大儿子袁谭还是三儿子袁尚之间反复横跳,左右摇摆不定,这也是袁氏迅速由盛转衰的根源。但袁绍没有意识到,挑选继承人,最大的考量因素不应该是年纪大(袁谭)或者长得帅(袁尚),而应该是能力和品德。
前世袁熙的品德高低暂且不论,单论能力,他绝对是三兄弟之中最强的。
袁谭就不用说了,他的能力必须倒数第一——曹军此次北上,就是他请过来的,和父亲最大的仇人结盟,只为了致亲兄弟于死地,这是一个智商在线的人干得出来的事儿?
再对比下袁尚、袁熙。正史记载,袁尚、袁熙二人被曹军追杀,辗转逃至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召见他们。袁尚兴奋地和二哥商议:“只要伺机把公孙康杀了,然后占领辽东,我们袁氏还能再次崛起。”袁熙则认定,见公孙康必死,不如不见。袁尚以大将军的身份勒令二哥必须随他前往,袁熙只得听从。入帐之后,公孙康提前布置的伏兵尽出,将袁尚、袁熙包围,袁尚都刀斧加身了,竟然还在抱怨地面太冷,希望公孙康赐条席子。袁熙苦笑道:“马上我俩的头颅都要送到万里之外了,还要席子干嘛。”
二人能力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只是可惜了史书上的袁熙,他一直因为兄弟之情恪守本分,从未对大将军之位心生一丝觊觎,奈何摊上袁尚这么个又菜又爱玩的弟弟,属实带不动啊。
好在,史书上的前世袁熙带不动,不代表二十一世纪的新生袁熙带不动——他曾读过《三国志》,相当于开了天眼,知道袁尚就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绣花枕头,其实并不在意这个三弟的生死。但问题是,袁尚作为袁绍的继承人,袁氏的军队大部分都在袁尚手里,要保住邺城救出自己老婆,还是只能硬着头皮与他合作。
“启禀主公,二公子大军,距离邺城已不到百里。”
“太好了!设法通知审配,就说我已调集了十万援军,即将对曹操展开反攻,让他再多支撑几日!”
此时,邺城已被曹军包围了整整四个月,城里矢尽粮绝,饿死的人将近半数。之所以到这时袁尚才想起来召集二哥袁熙前来增援,是因为邺城之战初期,曹军一直对邺城围而不攻,袁尚又恰好在青州与大哥袁谭交战,他想等砍下大哥袁谭的人头之后,再挟大胜之势率军回援邺城。
袁尚的想法是很好,但他和袁谭两个菜鸡互啄,哪容易啄出胜负,于是打了三四个月,袁尚距离拿下青州还是遥遥无期,邺城那边有一官员名叫李孚,他见邺城都快沦陷了,袁尚还在那里优哉游哉的和他大哥耗着呢,不得不带着三名手下乔装成曹军的模样,冒死突破重围送来急报:“城内已经断粮,箭矢早已射尽,如果半个月内援军不到,审配大人已决定自刎谢罪!”袁尚这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终于下令全军回援邺城,并召二哥袁熙带着幽州军一道南下。
------------
第二章:邺城之战。
邺城之战,是史无前例的围城战,只围,不攻。
史无前例到何等程度?——曹操为了这场战役,环绕着邺城,专门挖了一条长达四十余里,宽二丈,深二丈的小型运河。
这条运河挖成之后,曹军将其与漳水连通,邺城一下子变成了一座水中小岛。之后不管是城里的人出来,还是城外的人进去,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游泳,要么必须途径曹军大营。
《世说新语》称,曹操攻打邺城,为的就是甄宓。此书虽是野史,但就邺城之战曹操的表现来看,倒是印证了这一点。不然,以曹操的军事才能,不可能不懂得“围师必阙”的道理。他把邺城围得这么死,不为生擒甄宓,难道为的是生擒审配?
再说审配生擒了也没用哇,谁都知道审配是出了名的硬骨头,而且对袁氏绝对忠心,退一步说,就算审配愿降,曹操帐下的辛毗也不会同意。
因为审配把城中与辛毗稍有关系的人全部杀了。
被曹操挖的这条运河,坑得最惨的人不是甄宓,而是李孚。
他当初出来求援,乔装之计已经被人识破。曹操听说有人竟然穿着曹军的盔甲从他大营里逃了出去,气得大骂,下令全军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要严加戒备。
之后几天,曹军死死地盯紧各座城门,再也没有见邺城的城门打开过。但在邺城城外,一日黄昏时分,突然来了一个陌生的曹军都督,此人带着三名随从,着实凶恶的紧,手持鞭子,见人就打,挨打的士兵见此人容貌陌生,还想询问几句,那个都督已将手中的鞭子又挥舞了起来:“主公不放心,特意让我前来巡视,果然撞见你们在偷懒,打死你,打死你……”
“小的没有……”
“还敢狡辩?我打死你,我打死你!”
“都督大人,小的知错了,饶命,饶命啊!”
见这些士兵被打服了,那个都督带着三名随从继续往前走,但凡撞见曹军,只要有人敢见了他不立即行礼,少说也要挨个十几下鞭子,曹军于是纷纷交口相传,说主公派了一个冷酷无情的都督来军中巡查,大家看见他一定要立即行礼,千万不能顶撞他。饶是如此,之后仍有上百曹军挨了鞭子。
曹操听闻有这等奇事,召心腹曹洪等人前来询问,诧异道:“今日黄昏,我并没派人巡营啊。”
曹洪等人想了一会,一拍大腿:“不好,此人定是上次那个混出城的人,我们又中计了。”
“那他这次是进城还是出城?”
“我们见他是一路往邺城的方向去的,显然是进城。是末将们失察,还请主公恕罪。”
曹操笑道:“你们听着,我军此次围城,宽进严出,想进城的人可以放进去,但若有一只苍蝇飞出来,我拿你们是问,听清楚了没有!”
“我等一定谨记。”
那个都督确实是李孚假扮的,他进城之后,告知审配两路援军即将抵达的消息,并询问接下来的破围之策。审配虽然不是什么名将,但基本的军事才能还是有的。他令人取来笔简,写道:“曹军兵力虽然远多于我军,但围城日久,上下早已懈怠。三日之后,我在城北举火为号,然后主攻北门,主公自率一军攻打西门,东门则交由二公子负责进攻,三军同时齐发,曹军措不及防,必定难以招架。邺城存亡,关乎我袁氏基业能否守住,成败在此一举!”
写完,他把书信交给李孚,忧心忡忡地问道:“你还有办法混出城去吗?这封信千万不能落到曹操手上,不然全完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