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厦将倾栋梁折

    次日,秦国的大臣们打听到赵高把二世转移到了甘泉宫,都恨不得将赵高剥皮抽筋,他们就在李斯的带领下又来到甘泉宫。二世听说大臣们又找上门来了,还堵在宫门口不走,就只好接见了他们。

    可想而知,此时大臣们心中是多么的愤怒,他们见到皇帝后就一齐声讨赵高。李斯道:“陛下,我听说臣下和君主平等了,没有不危害国家的;侍妾同丈夫平等了,没有不危害家庭的。现在赵高在陛下身边独揽大权,一手遮天,处理事情竟然和您的权利一样,这就太危险了啊!我忽然想起:从前宋国的司城子罕当丞相的时候,他用施舍的方法得到了民心,一年后就篡位夺权;齐国的田恒,他收敛的钱财竟然和齐国公室的一样多,简公赐给他的爵位更是无人能比,后来果然行惠施恩,收取人心。等到大权在握,就杀了同僚阚止,然后杀了齐简公夺权,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啊!现在赵高有邪淫的思想和不轨的行为,且恶名在外,劣迹斑斑:臣听说他收敛的钱财早就超过田恒好几倍,也有子罕的叛逆兆头。陛下此时若不明察秋毫,除掉此贼,恐怕他真的要仿效韩玘对待韩王安的事情了?”

    二世却咂嘴道:“哟哟哟,李丞相怎么能如此说?赵大人原本就很廉洁自律,还助人为乐,因此才得到提拔重用。后来只因他受了宫刑,才行使宦官的权利侍奉在朕的身边,他却不因为安逸而随心所欲,也不因为危险而改变初衷,每次都是因为忠诚和才智才享有这么高的爵位。朕确实认为他是一位贤良之士,而你却怀疑他有异心,这是为什么呢?你们这些将相都已经老了,朕还年轻,先帝逝世的又早,朕不把国事托付给他还指望谁?况且我本来就知道赵高贤明能干,又忠诚耿直,不是他替朕谋划,朕岂能登上帝位?自从他佐政以来,就能了解民情众意,又能附合朕的心意,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样的人也真是万里挑一,可你们都说他的坏话,这简直是岂有此理?”冯劫听了二世的这番话,就大感意外道:“陛下,臣等虽然老了,但赵高属易牙、竖刁、开方之辈,您把权利交给他,国家岂能无祸?”冯去疾也道:“是的,陛下应该趁他狼子野心还没有完全暴露,罢免此贼,这不光是满朝文武的心愿,也是全天下百姓的心愿,请陛下三思啊!”李斯也赶紧道:“二位大人言之有理,赵高包藏祸心,其谋逆之心确昭然若揭,请陛下纳臣等之谏,立即传来赵高,诛杀此贼。臣等虽无管仲之才,但也有管仲之心啊!”

    二世就睁大了眼睛,不可思议地道:“你们真是头脑发昏啊,怎么连朕的话都听不进去?今天朕不治你们的胡言之罪,快快出去吧!”说完就甩袖走进了后堂,再也不想见到大臣们了。李斯见此便捶胸大叫道:“今天不杀国贼,秦国的大祸就不远啦!陛下!陛下!……”可是二世早就走远了。李斯无奈,只好和大臣们走出来,他哭丧着脸,绝望地看着天空。恰好一阵秋风夹杂着落叶袭来,李斯感到透骨的凉意,他似乎看到天上那位冤死的扶苏正对着他说‘你不是与赵高合谋来害我吗?现在才知道与虎谋皮、助纣为虐的下场了?恐怕你的好日子快要到头了?’李斯突然放声大笑……

    二世回到后宫,不等赵高说话,就把李斯等人的话全部抖落出来。赵高心中大怒,就假装可怜兮兮地跪在地上道:“陛下,丞相所顾忌的就是我赵高一人啊!我死之后,他就真的要串通楚人,要行子罕、田恒之事了。我为了您即位却得罪了所有的人,今天就是死了,又有什么遗憾?”说罢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二世大笑道:“老师不必忧虑,朕怎么会让你死呢?”赵高道:“陛下虽然怜惜臣的性命,可是李斯他们还会合伙害我呀!”二世突然哼了一声,道:“他们说了不算,他李斯也不要拿丞相来吓唬朕!”赵高见二世处处替他着想,便大胆道:“臣的安危不要紧,臣只是担心荆珂的事情还会发生啊!”这句话提醒了二世,二世就惊恐道:“老师是说他们要行刺朕?”赵高点头道:“怎么不会?您想先帝是多么的威武,尚且多次遇到不测,何况陛下!”二世就道:“如此说来,朕该怎么办?”赵高不假思索道:“只有加强您的卫队,奸人就不会靠近您,才可高枕无忧。”二世就火急火燎道:“好好好,你先安排歌舞,然后再去装备卫队。”赵高心中大喜,便对着另外的一位宦官高声道:“歌舞准备,表演开始喽!”一会儿,整个宫室的大堂上就响起了欢愉的音乐,紧接着从屏风后面就飘出了一排排仙女似的佳丽靓娥,然后翩翩起舞。赵高看着她们,奸笑着离去。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赵高就装备皇帝的卫队,并且安排亲信担任了领队,目的就是想完全控制二世。

    李斯听说了这件事,心中惊慌失措,就赶紧来和右相、老将军商议。冯劫道:“如果这次赵高的阴谋得逞,我们见皇帝就更难了,一定要阻止他。”李斯就再次召集百官,然后率领他们来到甘泉宫请求觐见二世。二世听说李斯又来了,扫兴极了,就让虎贲卫士守好大门。冯去疾等人只好强行闯宫,逼着二世上朝。大家折腾了老半天,二世终于不胜其烦,就再次召见了大家。可是他一见到大臣,就愤怒地训斥道:“你们这是想逼宫吗?”冯去疾解释道:“怎么会啊陛下?臣等听说您让赵高组建了卫队,今后赵高就会控制了您啊!此贼狼子野心,反心已是昭然若揭,请陛下明察,千万不要让奸贼的阴谋得逞啊!”二世就大怒道:“现在关东盗贼四起,天下动荡不安,你们不想办法去抓贼,却整天和朕的近臣过不去,这是什么道理?赵高不过是一个内侍,他按照朕的心意去办事,碍着你们什么事了,竟然三番五次地说他的坏话?”

    冯去疾不甘示弱,挺身而出道:“陛下,关东的不是盗贼,是乱军啊!他们都是不服我大秦统治的六国英豪,他们造反就是要灭我大秦国!现在我国出兵讨伐,已经斩杀了很多叛军,可是依然无法平息叛乱,这是为什么?”二世就问为什么。冯去疾道:“就是因为秦国屯戍边地、水路运载、陆路转输和土木工程的兴作太多太苦,赋税太繁太重的缘故啊!只要陛下能效仿古代的仁君圣王,暂时停止阿旁宫的兴建,再减少南北屯戍及运输的人员,这样百姓就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百姓的日子过好了,还有谁提着脑袋造反啊?请陛下明察!”冯劫也道:“是的陛下,冯丞相说的很对,现在都是因为国家服役的人员太多,百姓的负担太重,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二世就立即接话茬道:“既然是这个原因,和赵高有什么关系?你们口口声声非要朕法办他?朕也读过韩非的书,他说尧和舜以前住的都是茅草屋,餐具是土制的,饮具是瓦制的,生活非常简朴,就是现在看门的小官官子也比他过的好。还有那个大禹王,他治理水患时亲自拿着铲锹和镐头,整天泡在水里,腿毛都泡没了,辛苦的程度就是现在的奴仆也没有尝试过,就这样的君王也没有听说他能将王位传到现在,所以朕就应该随心所欲的享乐。现在秦国已经全面执行了督责之术,用法律来维护国家的统治,看谁敢乱来?这一套政策不正是秦国长治久安的好政策吗?况且用法家的理念治理国家已经十几年了,国家稳续发展,处处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建成阿房宫是先帝的意愿,朕怎么能停止这项伟大的工程?所以朕也根本用不着效仿那些上古的帝王而委屈自己顺从百姓的意愿。朕贵为万乘之尊,就要享万乘之实,不然何以威加天下?装备朕的卫队就是为了防止奸人的侵袭,你们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想想先帝那么厉害,都有人行刺,何况是朕的这尕身体?现在秦国虽然大定,可是奸人什么时候都是存在的,国家在外派出军队守好四夷的同时,在内就应该有一支强大的卫队来保护朕。兴修阿房宫就是要显示秦国的强大,朝廷有一支军队也能显示朕的威严,你们却如此不明事理,真是上无以报答先帝,下不能替朕分忧,哪还有资格处在高位?”

    冯去疾听到这番指责,就痛不欲生地道:“陛下,臣等不是贪恋富贵,实在是为江山社稷着想:秦国自从孝公变法以来就雄踞在西方,孝公薨后,惠王、武王都依照先王的伟大计划,向东方用兵,诸侯就疲惫不堪。先帝更是继承了诸先王的余威,才发起了统一天下的伟大战争,十年之间就荡平六合,登上了帝位,这是多么的显赫!可是国祚才传了十余年,我们伟大的秦国就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老臣真是痛彻心肺啊!忠言逆耳利于行,今天我们向陛下尽的可全是忠言呐,您务必要纳臣忠言!”二世道:“说了半天,你还是要逼朕……”冯去疾道:“今天,陛下要么停止赵高装备卫队,要么停止修建阿房宫,二者若不纳取一谏,臣……就死在阙下!”说罢就以头撞地,痛哭不止。二世见此情景,火冒三丈,怒斥道:“你想造反吗?快快把这老怂给朕拿下!”持戟卫士就上前把冯相抓了起来。冯劫和李斯一看,也拼死力谏,便异口同声道:“陛下,今日不听臣等之谏,你就是夏、桀之君!夏、桀之君啊!”二世见他俩把自己比作是古代最著名的那两个君王,就愤怒地吩咐卫士,把二人也一齐抓起来,然后丢进了大牢。
------------

楔子

    何谓英雄?英雄一般是指有超出常人能力的人,或者是靠勇力、靠智慧,带领普通人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或者是为了正义的事业,凭着自己的力量干出了一番丰功伟绩的人。总之,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样的人往往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为了民族大众的利益,勇于担当,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毫不退缩,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英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他们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宇宙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往往如天上之星辰,仰望而不可及。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载敬堂集·民说》:“国之兴,盗贼随英雄立功;国之败,官吏同无赖轻法。”文宗意旨,关涉着这种精神。

    因此,孟子非常钦佩古之圣杰,对那些从艰难困境中奋起的英雄贤士,在盛赞他们卓越的品性和非凡的精神力量的同时,更看重的是逆境对他们成才的激励作用。所有他才高唱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还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就是对英雄的呼唤。然而英雄有大有小。古来最伟大的英雄莫过于部族首领、帝王将相、伟人领袖、圣哲前贤、民族精英,他们或领导部落、邦国崛起于一隅,享受独立、自由与尊严,使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来侵略与欺凌,或者是发出了呐喊,用自己的思想与言行唤起了当时与后世民众的觉醒,从而使身体与灵魂获得了解脱。正所谓:醍醐灌顶,当头棒喝。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古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将一些伟大的人物说成是天生圣人。像《西游记》中,孙悟空被称为是天生圣人。然而有人说他天生不假,怎么会是圣人?殊不知古人所谓的圣人,不全是指学问高深,思想达到某种境界,或者是品德修养达到了某种高度的人才称为圣人,而是含有英雄的意思。吴承恩的意思就是:老天诞下的一个大英雄。天生神物,圣人则之。语出《周易•系辞上》:“神物”,指蓍龟。“则”,《广雅释诂》:“则,法也。”天创生出神奇的蓍草和神异的灵龟,圣人根据它创造了卜、筮。这里的圣人是指有特殊创造能力的人。然而上天怎么能诞下英雄呢?这里就是要人们懂得,只要能遵循天道,或者是顺应了天道,也可以造就英雄。这个天道其实是指自然规律。古人非常重视天人感应,他们认为人间能感应到天上,天上也能向人间示象。只要人们能够根据上天的暗示做出了重大业绩的人,就能够成为英雄。

    然而聪明的中国人将这种神秘的天象与远古的易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现象。比如古人认为:中国的辽阔领域可以与天上的分界相对应,这种天象与人事相对应,又能相互感应的理论源自《河图》与《洛书》,这也是中国人所有哲学思想的源头。这样古人就把人间地域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西方、东方、南方、北方、中央,而每个方位对应的天上又分别由天上的一位首领掌管,他们就是天帝,分别是西方白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而这五大天帝又受命于上帝,这位上帝就是中国人观念中宇宙的主宰,也是人们通称的天。

    中国古人又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划分为五大类,它们分别是金、木、水、火、土,而这五大类别之间又是相生相克的关系。正因为它们之间的生克制化原理,才构成了宇宙这个大空间的平衡、和谐与运转。所以《管子·心术上》讲:“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把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类别之间的生克制化原理就用在国家对应的区域之上,从而出现了奇迹。

    西周末年,周宣王因为“檿弧箕服”的童谣,最终导致亡国,后来平王东迁,将首都定在了洛邑(洛阳)。从此东周开始走下坡路,秦国崛起。古人认为是天意,其实从五行的原理就可以看出:周朝必然要衰落,秦国必然要崛起。因为洛阳从地域上分析,属于中央土,土能生金,也就是说周朝帮扶了秦国的崛起。因为平王迁都后,把崤山以西的土地就封给秦襄公。秦国也随后被封为诸侯国,从此慢慢地发展壮大起来,这与历史事实完全相符。

    然而秦国统一天下,又因杀伐过度,一定要遭受不祥,就势必要遭到报应,于是又有了新的谶言:“亡秦者胡也。”秦国的灭亡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了。这样看,因为秦、楚结怨太深,重要是因为秦国诓骗楚怀王客秦,后来又死在了秦国。试想一个国家把另一个国家的元首骗去弄死,这势必会激起受害国的举国之愤,因此楚国上上下下对秦国有切齿之痛,是为国仇大恨。后来秦国攻打楚国,所投入的兵力也最多,所耗费的时间也是最长。因此预言大师南公才说出了一句可怕的谶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个谶言依然如同一个魔咒,始终萦绕在楚人的脑海之中。然而有谁能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呢?秦始皇三十七年,嬴政在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巡行途中不幸去世,这就引出了另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刘邦。此人如何就了不起呢?先看看他的出生就知道了。

    公元前二百五十九年,在嬴政出生后的两年,在西周泗水郡沛县丰邑的中阳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有一天,一位母亲因为外出遇雨,就到泡水河上的一座桥下去避雨。正好他的丈夫也去找她,突然看见桥上大雾弥漫,雷鸣电闪。仔细一看,只见浓雾之中有一条蛟龙在盘旋翻腾。一阵云翻雨覆之后,蛟龙就消失不见了。丈夫急忙去看,只见妻子如同从梦魇中惊醒一般,她感觉到自己好像是怀孕了。十个月后,她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开创大汉基业的刘邦。《史记》、《汉书》以及历编《丰县志》、《徐州府志》都有这样的记载,后人就把这座桥称为龙雾桥,并建庙立碑。直到宋绍圣三年,丰县杜县令因为大旱,还到龙雾桥祈求下雨,蛟龙因此显灵,又下了一场滂沱大雨。人们就重修龙雾桥和桥北的龙雾庙,并把这件事情记载在碑文上面,古迹至今尚存。

    不管是秦始皇,还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刘沛公,他们都是从西周衰世走出来的同一代人,这就似乎在冥冥之中已经注定:秦始皇五十岁驾崩时,四十七岁的刘邦就要接过上天赋予他的伟大使命,来管理和治理这个伟大的帝国了,因此他才从泗水亭长的任上起兵。刘邦做沛县亭长的时候,他为县里押送一批壮丁去骊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刘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骊山也会按罪被杀,于是就到丰县西的涸泽地带干脆把所有的壮丁全都放走了,并且对他们说:“你们都走吧,我从此也要消失了!”这些人中有愿意跟随的壮士就有十多个,只因意气相投,就喝了个大醉,然后准备上芒砀山落草避祸。一个人到前面探路,突然跑回来说:“刘亭长,前面有一条大蛇挡道,吓死人了,我们改道吧?”刘邦趁着酒劲道:“大丈夫独步天下,怕什么虫蛇?”就走到前面,拔剑将蛇斩为两断,然后一脚踢开十四寸,从中间走了过去。他们走了一会儿,就到前面休息。这时队伍中有一个人走在后面,他一会儿就跑到刘邦的跟前说,他看见了一个老太太在路边哭泣。就问她为什么这样伤心。她说:“我儿子被人杀了啊!”就问她儿子是干什么的,被谁杀了。她回答:“我儿子是白帝子,变成蛇挡在路上,被赤帝子杀了,所以很伤心啊?”听的这个人认为她胡说八道,就折了根树枝准备揍她。老太太就突然不见了。

    人们听得这样的事情,都震惊不已,可是睡醒的刘邦却什么都不知道。当时的人们都听说始皇帝说过:“东南方有天子气”。所以经常出巡来镇压。刘邦就怀疑这事儿跟自己有关,因此赶紧向芒砀山奔去了。从此人们就对刘邦越加敬畏了。徐州丰县斩蛇沟,古称“丰西泽”。《三家注史记》记载:“括地志云:斩蛇沟源出徐州丰县中平地,故老云高祖斩蛇处,至县西十五里入泡水也。”《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丰西泽,在(丰)县西一十五里。汉高祖斩白蛇於此。”吕雉和其他人后来寻找丈夫,在人迹罕至之处就找到了他。刘邦觉得奇怪,就问是怎么回事。吕雉说:“你住的地方上头总有云气凝结,所以我们总能找到你”。沛县的人听说后,归附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后来刘邦入关灭了秦朝,这正应了赤帝子斩白帝子的预言。然而大蛇也不能白斩,后来王莽(蟒)断汉,十四年后刘秀才建立了东汉。一个好端端的王朝被分为东、西二汉,这正应了刘邦斩蛇的果报。

    六国最先反秦的大英雄应该首推张良。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张良先到东方拜见沧海君,找到了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了一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经过缜密的谋划,他们就在博浪沙做出了惊天的一击。可惜误中副车,行刺未遂,致使雄图破灭。张良从博浪沙走脱,来到下邳。一日外出来到圯桥,遇见了一位白发老者。老者约他第三次见面后授他三卷兵书,又告诉他:十年后时局一定有变化,丰沛一带必有王者兴,要张良选择英明的君主去辅佐。

    十年后果如斯言,各地义军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一批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但因势单力孤,就去投奔楚王景驹,在半途中邂逅了刘邦。从此风云际会,张良就替刘邦出谋划策,最终打进了关中,消灭了秦国。所以苏东坡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张良不愧是古今第一谋士。

    秦始皇驾崩,他的小儿子胡亥继承了帝位。胡亥也很贤能,这从赵高撺掇他篡权夺位时说的话中能看出。李斯列传中记载:“赵高因此扣留了始皇赐给扶苏的诏书,而对公子胡亥说:“皇帝去世了,没有诏书封诸子为王而只赐给长子扶苏一封诏书。长子到后,就登位作皇帝,而你却连尺寸的封地也没有,这怎么办呢?”胡亥说:“本来就是这样。我听说过,圣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圣明的父亲最了解儿子。父亲临终既未下命令分封诸子,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赵高说:“并非如此。当今天下的大权,无论谁的生死存亡,都在你、我和李斯手里掌握着啊!希望你好好考虑考虑。更何况驾驭群臣和向人称臣,统治别人和被人统治,难道可以同日而语吗!”胡亥说:“废兄立弟,这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而惧怕死亡,这是不孝;自己才能浅薄,依靠别人的帮助而勉强登位,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如果做了,天下人也不服从,我自身也会遭受祸殃,国家还会灭亡。”从这些话语中可以判断,秦二世胡亥也是一位贤者。而他最终成为一代昏暴之君,这完全与他的老师赵高有关。

    赵高出身卑微,秦始皇听说他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舆,还让他当胡亥的老师。由于赵高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就很快博得胡亥母亲的赏识与信任。当赵高犯下死罪时,蒙毅不敢违背律法,按律定赵高死刑。赵高却巧言令色,最终使秦始皇赦免了他并官复原职,从此与蒙氏结下梁子。胡亥即位后,二世在赵高的极端唆使下制造了一连串骇人听闻的杀人事件,导致秦国宗室的子弟全部被诛灭殆尽,这也是秦始皇大肆征集童男童女出海求仙的果报。

    《诗经》大雅篇中有:“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首诗原本是讽刺周王的诗作,这里来讽刺秦二世,也是最好不过。二世养尊处优,只顾吃喝玩乐,把国事全部交给赵高。赵高就如同是上天派来灭亡秦国的元凶,不遗余力地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后人还写诗赞赵高说:“赵高赵国诸王孙,求为秦贼肢体残。赵高名在列仙传,何得仙家滥其选。索引戋言颇辩冤,鹿马计胜长平战。日中白虹匿无迹,王孙本是邯郸客。颇死牧废无英雄,山河西吞惜无策。颠覆咸阳志已酬,组糸子婴维尔力。”还有:“当年举世欲诛秦,哪计为名与杀身。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大贾灭嬴凭女子,奇谋兴汉讵萧曹。留侯锥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把他说成是替六国复仇的英雄,纯属无稽之谈。就算赵高是赵国人,但从祖上造父算起,已经是祖孙十八代的事情了。赵高的祖上又是怎样来到秦国的呢?无可籍考,这怎么能说赵高是为赵国报仇呢?如果这样去推,嬴姓与赵姓本来是一家,因为他们都是蜚廉的后代,而赵高亡秦,这是不是同宗相残?赵高充其量就是一个玩弄阴谋诡计又心狠手辣,纯属易牙、竖刁、开方之类的阴险小人、恶人,最终是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货。

    秦国当年派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灭楚,领导楚军抵抗秦军的就是楚国的名将项燕。楚军虽然进行了艰苦卓绝地抵抗,但最后还是战败了,项燕也兵败自杀。但是他的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在楚地传颂。作为项燕之子的项梁自然对秦国怀有深仇大恨,始终在密谋如何报仇雪恨。过了十几年,陈胜突然发难,从此就点燃了六国复仇的火焰,也点燃了项梁的复仇之火,他便与侄儿项羽发动了军变,悍然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后来又请来居巢人范增当军师,范增便建议立楚王后人为王,才有号召力。项梁就在民间找到了楚怀王之孙熊心,仍然立为楚怀王。从此楚民很受鼓舞,起义浪潮风起云涌。

    然而楚人仇秦至深,还有其文化的宣传与渗透,使得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意识空前高涨,那就是力谏楚怀王坚决不要客秦的屈原。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他悲愤至极,自沉于汨罗江殉国。他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其精神、人品以及在文学上的贡献皆为楚人及后世的人们所景仰,他那追求真理、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始终影响着每一位楚人及后人的心。李白也叹道:“屈平词赋悬日月,霸王台榭空山丘。”所以楚人在这样的文化熏陶和影响下,对秦人自然是不共戴天,也就是说除非伟大的人间王——始皇帝永远健在、掌舵,就没有人敢造反,否则群雄觊觎,相机而动。

    总之,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建立的大秦帝国却是功垂万代,泽被后世。现在的有识之士都普遍认为:没有秦始皇,就没有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还有人拿现在的欧盟作比较,说欧洲如果老早就出现一位像中国的秦始皇,就不会有今天四分五裂的局面了。从这个比较更能衬托出秦始皇的伟大,可见大秦帝国对于中华民族大一统雏形模式是多么的重要。可惜这个帝国维系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始皇帝的晏驾,继位者的昏庸无道,陈胜和吴广突然发难,他们点燃了被李开元教授称为后战国时代的烽火狼烟,帝国又重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尔后刘邦和项羽联手、秦师败绩、秦关陷落、帝业沙崩,这为后来刘、项争夺天下埋下伏笔。同时也为刘邦建立下一个持续四百年的大汉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孙皓晖说:“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大秦帝国确实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个最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又非常的短暂,只有短短十五年,就被楚国的大军击破,帝国也随之灰飞烟灭。这就注定要刘邦来完成帝国的再次统一,他于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从彭城起兵,剑指关中。天道要灭秦,再看五行也是如此。沛公从南方起兵,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攻进了武关,秦国彻底亡了,这也正好验证了火能克金的五行原理之说。下面就是一部讲述英雄前贤在苦难面前,不畏强暴,奋起抗争,最终战胜邪恶,除暴安良的故事。
------------

开篇诗

    诗曰:

    英雄肯使等闲过,

    荣辱兴亡感慨多。

    高举酒杯浇块垒,

    仰观星斗转陀螺。

    功如日月垂寰宇,

    人似江河逐逝波。

    百二秦关依旧在,

    两千年事叹悲歌。
------------

第一章 坐咸阳嬴政称皇帝

    先秦时期,自从秦穆公图强以来,国运日益兴盛。后来经过历代秦君的励精图治,尤其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到了秦庄襄王的时候,秦国的力量又有所上升。庄襄王名叫异人,曾以人质居于赵国,是个懦弱无能之辈。富商吕不韦看中他奇货可居:那就是能利用他实现由商从政的大愿,于是把自己的爱姬嫁给他。后来生下一子,因为出生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的正月初一,就取名为政。后来异人又在吕不韦的帮助下返回秦国,登上了王位,这就是秦庄襄王。庄襄王就立吕不韦的爱姬为皇后,嬴政为太子。嬴政十三岁时,庄襄王猝然病故,嬴政便代父嗣立为秦王。那时候,秦国的疆土已经拥有巴蜀、汉中、宛、越、郢、南郡、河东、太原、上党、东到荥阳。这时吕不韦担任宰相,号称文信侯。嬴政年幼,尊吕不韦为仲父,国事由他处理。当时有个荀况的学生名叫李斯的前来西秦效命,得到吕不韦的赏识。这时蒙骜、王齮、麃公等人相继担任将军。

    秦王嬴政即位后,国家连年用兵,战争不息。在这其间,秦王的弟弟成蟜造反,失败后被杀。第二年,嬴政举行了加冕仪式,开始亲政。他亲政后,母亲的情夫嫪毐又发动了叛乱,嬴政当机立断,派兵剿灭了他,杀了所有的同党。吕不韦因嫪毐事件被牵连罢相,母亲流放到雍地。韩国又派水利专家郑国来秦国修建郑国渠。事后发现这一举措实际上是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力。秦王十分震怒,于是下了逐客令,驱逐所有的外国人。李斯也在驱逐之列。

    李斯见自己被驱逐,就给秦王写了一篇《谏逐客书》,阐明统统地驱赶外国人就是把有才能的人赶往别国,这样秦国就难以驾驭诸侯了。秦王看了这篇文章,非常高兴,就取消了逐客令,让李斯留了下来。这年有个叫尉缭的人也来到秦国,他向秦王献了一系列计谋,都被秦王采纳。可是尉缭却说秦王是个刻薄寡恩,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因此长怀去意。秦王知道后,就强行拜他为国尉,让他执掌军务大权。随后秦国继续向东方用兵,王翦的功劳最大。嬴政十三年,桓齮率军大举攻伐赵国,一年后再破赵军。就在这年,韩国的奇才韩非来到秦国。韩非和李斯是同学,韩非要阻止秦国攻打韩国,而李斯要灭韩,就将韩非害死在狱中。紧接着秦国大举攻伐赵、韩、魏三国。赵军大败,韩国的南阳被秦国夺去。魏国见秦国咄咄逼人,也献出土地请和。由于秦国在东方的战争接连取胜,就开始了统一六国的伟大战争。这也是中国古代分裂时间最长而进行的一次统一战争。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196 7197 7198 7199 7200 7201 7202 7203 7204 7205 7206 7207 7208 7209 7210 7211 7212 7213 7214 7215 7216 7217 7218 7219 7220 7221 7222 7223 7224 7225 7226 7227 7228 7229 7230 7231 7232 7233 7234 7235 7236 7237 7238 7239 7240 7241 7242 7243 7244 7245 7246 7247 7248 7249 7250 7251 7252 7253 7254 7255 7256 7257 7258 7259 7260 7261 7262 7263 7264 7265 7266 7267 7268 7269 7270 7271 7272 7273 7274 7275 7276 7277 7278 7279 7280 7281 7282 7283 7284 7285 7286 7287 7288 7289 7290 7291 7292 7293 7294 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