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第一章 遥远的年代
今天下午课间时间,班主任喊我到他的办公室去一趟。心情忐忑的我以为班主任找我一定是为了学习上的什么事而专门找我单独谈话的。没想到,当我跟着班主任刚走进老师办公室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就从他的办公桌上拿起一个大大的牛皮纸信封递给我,“这是你的信件吧?”
我不置可否的不知是摇头还是点头,只见班主任老师有点不耐烦的对我说道:“你看看,收信人是你的名字,你还犹豫什么?”我只好有点将信将疑的从班主任老师的手里接过牛皮纸信封,用手一捏,感觉到里面是厚厚的一叠钱,我可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况且我也根本就不认识什么人,我是不可能收到别人给我寄来信件的。
我慌忙将信将疑的拿着信件走出老师的办公室,刚跨出班主任老师办公室的门槛,我就急急的拆开信封,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到底是谁给有寄来的信件,里面厚厚一沓像纸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当我慌忙中拆开信封的时候,我才如释重负而又惊喜万分的发现,刚才所有的疑惑都是多余。原来这个信封里邮寄给我的是两个月前我参加省青少年地质夏令营时,当时的辅导员老师给我拍的照片。
那是遥远的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故事。那一年我上初中二年级,在暑假休业式结束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叫我进他的办公室并递给我一张通知单。这张通知单上写着让我在某某时候到某某招待所准时参加省青少年暑期地质夏令营。我从来就没有参加过什么夏令营,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夏令营,我更不知道夏令营到底是干什么的!我天真的以为夏令营一定是一个暑期文化学习培训班。当我从老师的手里接过这张通知单的时候,只见班主任老师对我语重心长的说道,你是我们学校唯一的一名参加这个夏令营的学生,也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给我们学校唯一的一个名额,希望你在这个夏令营里得到学习、得到锻炼,等到下学期初三中考的时候,拿出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这么多老师对你的殷切希望!
我是一个靠着“望天收”而顽强长大的孩子,我没有享受过“浇水、施肥”这些人工的哺育,我只是一个依靠着老天风调雨顺的恩泽或干旱少雨的煎熬而坚强长大的孩子。记得,从小到大,我从未接受过父母任何的教育,贫瘠的生活、繁忙的农活根本就无法让我的父母对我进行任何有关的教育。说句实话,即使让我的父母对我进行教育,那也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我的奶奶在生下我的父亲仅仅三个月的时候,奶奶就去世了,没有了奶奶的抚养,父亲也如小草般吃着百家饭顽强的活了下来。而当时我的爷爷为了生活常年在外替人做长工,一年到头的血汗钱竟然置办不起一顿大年的年夜饭。
如此窘迫贫瘠的环境造就了父亲从小就是一个没有受到任何家教的孩子,即便到了现在,父亲做事依旧没有任何的章法,一切全凭自己兴趣使然。母亲的家境也是这般境地,在母亲几岁的时候,我的外公就去世,不久外婆也相继离世。那个时候的穷人家的孩子,能够不夭折而健康长大,那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我没有见过我的奶奶,我也没有见过我的外公和外婆,我只见过我的爷爷,一个慈祥善良的老人。只可惜等我长大以后能够有能力孝敬我的爷爷时,我的爷爷也离开了人世。
我家的这种情况是那个久远的年代里的普遍现象,我的教育没有得到父辈任何的恩泽。我记得,我的父亲和母亲从未教育过我,哪怕是一句极为简单的警告,我的父母也从未对我说过。
这怨不得我的父母,活着是那个年代里人们的最大祈望,就是只要能够活下去就是天大的事,至于教育,那纯粹是和我的父母,包括我以及我的兄弟姐妹毫不搭边的事!延续了千年的传统,让教育成为了我的爷爷辈、父辈那几代人或更久远的人们的奢望,这是一份遥不可及而又无法实现的奢望。
记得在我的小时候,我总是羡慕别人有爷爷奶奶的宠爱,有外公外婆偷偷塞过来的一小块很小很小的糖块,那种用花花绿绿的油纸包裹起来的糖块,晚上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偷偷添一口,感觉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是,我没有这种机会,我没见过我的奶奶,我也没见过我的外公和外婆,他们都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他们都早早的离开了他们永远也放心不下的他们的孩子。
这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那个社会的一种正常现象。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家庭是完整的,几乎每家都有早逝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几乎每家都有早早夭折的孩子。我没有外公外婆,我也没有大舅,当我问起母亲我为什么只有二舅、小舅,而没有大舅时,母亲叹口气说道,你的大舅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没有东西吃,早就饿死了。从此,我不再在母亲的面前提及大舅的事。
班级里也有几个同学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都在的,听父亲说,这些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都在人世的人家,他们都曾是地主老财、保长富农之类的人家,虽然现在和我们一样贫困,但是在过去他们可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裕人家。父亲接着说道,这些人在过去时,吃穿不愁而又有书读,他们当然长寿。
是的,我们村庄里有几个地主老财的后代,他们和我的父亲年龄一般大,但是,他们都识文断字,而我的父亲大字不识一个。这些地主老财的后代依旧保持着高贵典雅的气质,而我的父亲即使我给他买最好的衣服穿在身上,我的父亲依然是那副佝偻着腰,一副永远也挺不起来的样子。
我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我犹如我的父亲那般就如一颗小草在顽强的生长着。不过,我和我的父辈最大的不同在于我接受了教育,我的兄弟姐妹也都接受了教育,教育已经成为了我们普通人的一项义务而非奢侈品。
------------
第二章 难听的名字
我非常讨厌我的名字,真的,我的名字是我的父亲给我起的,父亲给我起的名字既不好听,而且没有任何的意义。不仅如此,我的兄弟姐妹的名字也不好听,也没有任何的意义,我的同学们大都也是属于这样既不好听又没有任何具体意义的名字。
学生时代的我,总是非常郁闷苦恼我的父亲为什么给我起了这样的一个名字。不过,现在我懂了,名字只是个代号,父辈那几代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活下来并繁衍后代,以至于让我们这个家族生生不息、欣欣向荣。除此以外,父辈也就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了。理想或许有,但是理想是什么?理想远不及让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活下来重要。读书写字本已是一件遥不可及的奢侈品,那么对于一个孩子的名字就显得更随意,阿猫、阿狗都行,弟兄多的人家干脆连阿猫、阿狗都懒得称呼,前后左右的街坊邻居们干脆都使用一个统一易记的名字:小大、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以此类推。
我的名字不好听,我父亲的名字也不怎么好听,但是让我感到郁闷的是,我爷爷的名字很好听。我爷爷兄弟四个,除了名字中间一个字表示家族的辈分以外,最后一个字分别是:枝、繁、叶、茂,如此好听好记而又富有意义的名字为什么爷爷的父亲能够给爷爷他们起出来,而我的父亲却给我们弟兄姐妹起的名字如东一榔头、西一棒似的,除了不好听且又没有任何的意义。
是的,名字只是一个人的代号,但是名字真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一个人的名字至少表示这个孩子的父亲对于自己孩子的殷切期望,一个父亲一定会把自己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和殷切的期望全都融入到自己孩子的名字中。
爷爷的名字很好听,爷爷说,他们那个年代孩子起名字是很讲究的,他们的父亲都会在孩子出生以后找当地有文化有名望的人替他们的孩子起个好听的名字。是的,爷爷出生的那个年代虽然贫穷,但尚属安宁,在那个久远的年代里,人们依旧奉行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读书是那个年代里人们的普遍愿望,读书也是那个年代里人们的唯一出路。但是,在那个久远的年代里,我的爷爷是读不起书的,读书是少数有钱人的奢侈品。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我的爷爷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我的爷爷却能够知道许多道理,《三字经》、《百家姓》这些传统知识典籍,爷爷甚至会背上几句。我知道,在那个崇尚“唯有读书高”的年代里,人们口口相传、茶余饭后总是能够让人们知道点这些传统知识典籍的。
父亲的名字就很不好听,好像是随手拈来似的,爷爷说,父亲出生的那个年代依旧贫穷,但是和爷爷出生的那个年代相比,当时的人们不仅贫穷,而且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到处都是流离失所而逃难的人。爷爷在讲述那些逃难的人们时,爷爷不说“逃难”这个词,爷爷而是说“逃荒”。在父亲出生的那个年代里,能够活命,能够平平安安的就是人们最大的幸运,哪还有心思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好听的名字?
在那个贫穷而又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父亲靠着给地主家放牛、姑姑靠着给别人家做童养媳总算活了下来。每每想起当年给地主家放牛的时候,父亲总是感叹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父亲得不到任何的教育,不仅是父亲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就是和父亲同一年代的大多数人,他们几乎都得不到很好的教育。父亲也总是会对我讲起我们这里谁谁谁家是外地逃荒而落户于此的。
父亲的名字不好听,但是不至于那么难听,而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以及我的同学,他们的名字不仅难听,而且是特别的难听,光是某某军、某某兵、某文革就一抓一大把。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我们几乎抛弃了所有古典的东西,那个时候的我从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菜根谭》《朱子家训》等等这些脍炙人口修身养性这方面的读物。我的童年都是听着家家户户小喇叭里的歌曲起床的,记得小时候的课文也是诸如“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这类的文章。当时的人们砸烂旧社会、喜迎新中国,一切都在如火如荼、日新月异的建设中。
一切都是新的,父辈给我们起名字当然也是新的,这毫无章法、毫无意义的名字就好似随手拈来似的,难听至极。人们已经忘记了什么叫做传统,人们似乎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人们随意性极强的给自己的孩子起个名字,人们只要高兴就好!
我感觉当时的人们对于名字的重要性意识不足,或许是因为当时各家各户孩子多的原因吧。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里人们争相生孩子,后来当我问及父亲为什么那个时候大家都喜欢生那么多的孩子时,好久不见脸上有笑容的父亲此时终于绽开了幸福的笑容,并且无比自豪的炫耀道:“幸亏生了你们弟兄姐妹六个,不然我家就真的揭不开锅了。”
听了父亲的话,我是一头雾水,不生这么多的孩子,反倒家里揭不开锅?这到底是什么逻辑!坐在父亲旁边的母亲解释道,那个时候都是吃计划口粮,生产队给小孩和大人每年分的粮食是一样多的,所以,孩子越多的人家分的粮食就越多,其他所有的农副产品也都分的多,如此这样的政策就让当时的人们毫无节制的多生孩子了。
是的,那个时候人们以多生孩子为荣,那个时候大人的口粮竟然依靠才出生的孩子。毕竟孩子小吃的不多,而大人整天干体力活竟然和刚呱呱坠地的孩子分的同样多,这是当时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是的,我就出生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几乎都是兄弟姐妹五六个的。给如此这么多的孩子起名字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不识丁的父辈们只好那么随意、那么信手拈来的给自己的孩子们起名字了,谁还会有时间去挖空心思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好听而且很有意义的名字呀!
------------
第三章 层封的记忆
我终于发怒了,面对着这些或嬉笑或嘲讽或嫉妒我的这些同学,我一把冲过去从他们的手里抢过这些被他们肆意嘲笑的照片,并把它们一张张撕的粉碎,此时的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是的,今天的我彻底被激怒了!当我从老师手里接过油皮纸信封,刚跨出老师办公室的门槛时,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这个让我很是疑惑的信封。我真的不知道谁会给我寄来这样鼓鼓的一封信件,我的手感让我感觉到里面应该是厚厚的一沓钱。可是,谁会寄这么多的钱给我呢?再说,钱是可以通过信封邮寄的吗?
当我拆开信封,原来里面装的是两个月前的暑假,我参加省青少年地质夏令营时,辅导员老师替我拍的照片。这是我见过的最热情、最有爱心的一位辅导员老师。记得在为期十天的夏令营时,这位年轻的辅导员老师总是精力充肺的给我们照相片,不管是到哪个景点或哪个矿区,这位辅导员老师总是一边忙前忙后的指挥着我们按照顺序参观游览,一边拿起相机不停地给我们拍照。
我是我们那所中学唯一一个参加这次夏令营的一名学生,其他的同学也都是各自学校的翘楚。如此这样的精英组合当然不会让辅导员老师为了纪律问题而费神烦心。每到一个地方游览参观或是晚上回到招待所,我们根本就用不着辅导员老师费心,同学们总是都很自觉地遵守纪律。所以,给我们每位同学照相倒成了这位辅导员老师的最重要的工作。
我不知道这位辅导员老师为什么要如此费神费力的替我们免费照相,或许他只是喜欢照相吧。记得当时除了这位热情似火而又精力充肺的辅导员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以外,还有一位省地质学院的老教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一群对于地质学几乎一窍不懂的我们,这位满头白发的老教授总是在我们到达一个个景点或矿区时,总是深入浅出的给我们讲解这些岩石或矿藏的形成史以及各种我们听的一头雾水的专业术语。不过,即使我们听不懂,我们依旧是那么兴趣盎然而又满脸兴奋的样子。
当时这位来自省会地质学院的老教授说的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他很是感慨的对我们说道,你看看,你们多么幸福呀。为了这次活动,你们的地方政府把你们的吃住安排在市里最好的招待所,回去以后,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宾馆酒店之类的,最豪华奢侈的能够提供吃住的地方就是地方政府所属的各个招待所了。这些招待所按照先后顺序被标注为第一招待所,简称“一招”,以此类推,还有“二招”、“三招”。。。。。。我记得当时我们所住的就是市里最好的第一招待所。
招待所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招待所已经被后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酒店宾馆所取代。很是可惜了那些曾经带给人们辉煌的招待所,这些招待所大都是民国时候遗留下来的建筑而改建的,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却异域风情十足,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它们大都被拆迁征用不见了踪影。
上个周末我特意去看了我们这里唯一没有被拆掉的一个招待所,当时的市第三招待所,简称“三招”。它满是沧桑,早就人去楼空,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仍然孤寂的矗立在那里,它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标明它现在的身份是省级文物保护建筑,在这块石碑的背面记录着这座建筑曾经的辉煌。
墙上爬满爬山虎,窗脚楼顶长满杂草的这座民国时的建筑曾经是我们当地最有名最奢华的一个大旅馆,后来成为民国时我们本市的市政府所在地,最后又改建成为我们本市市政府的第三招待所。可是,现在它的功能早已退化,曾经的民国时期的市政府办公大楼就此打上一个句号,摇身一变而成为了现在的省级文物保护建筑。
照相机,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奢侈品。即使是奢侈品,我也未曾看到过别人拿着相机到处拍照。在那个年代,照相机是一件谋生的工具,谁拥有一台照相机就等于谁拥有一份体面而又收入高的工作。我上学所在的初中部就有一间照相室,是由我们一位爱好摄影的英语老师兼职,而且对外营业。这位英语老师既是教初三英语的老师,他又是这间学校出资的照相室的小老板。
当时的照相机使用起来极为复杂,如此复杂的技术让一般人是不容易学会的。相片是在圆筒状的感光胶卷上成像的,没有现在这样的自动对焦技术,一切全凭着照相师傅的手工操作,如果焦距对的不好,或者光线掌握不好,照出来的相片就会模糊不清楚。光会拿着相机拍照,那还是远远不够的,照相师傅等一卷胶卷照完,就会躲在一个漆黑的不能见光的黑屋里取下胶卷,然后同样在如此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里完成胶卷的冲洗。只有经过这样的一番操作才会形成已经成像的胶卷,最后还要拿着这些成像的胶卷到市里大型的照相馆把胶卷刷成照片。那个时候的照片都是黑白的,人们如果多花点钱,就可以通过染色的方法把这样的黑白照片变成不伦不类的彩色照片。
现在的人们已经人人都会照相,哪怕是个三岁小孩也会拿起手机打开相机功能帮你拍个不停。现在的人们在照相时,无须对焦、无须考虑光照,一切都是自动的。现在的人们除了婚纱照需要去冲刷照片以外,人们再也无需冲刷照片了,一切的美好都被保存在自己的手机里,可以随时翻看。
现在的家庭再也不会像原来的家庭那样,把照片框当成是家里最为炫耀的一件摆设。当时的家家户户几乎都会用玻璃和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的方框,在里面放上照片,然后小心翼翼的把它挂在墙上,只等着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作一番无比自豪的炫耀!
久远的年代总会留下这些点滴的记忆,层封的记忆一旦被打开,就如春天的小雨润泽心田,温馨而甜美。是的,那个时候,虽然贫穷依旧,但是除却贫穷,美好的值得回味的东西实在太多,犹如那座尚未被拆迁的招待所,总是让你百看不厌!
------------
第四章 讨厌的同学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190
1191
1192
1193
1194
1195
1196
1197
1198
1199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1215
1216
1217
1218
1219
1220
1221
1222
1223
1224
1225
1226
1227
1228
1229
1230
1231
1232
1233
1234
1235
1236
1237
1238
1239
1240
1241
1242
1243
1244
1245
1246
1247
1248
1249
1250
1251
1252
1253
1254
1255
1256
1257
1258
1259
1260
1261
1262
1263
1264
1265
1266
1267
1268
1269
1270
1271
1272
1273
1274
1275
1276
1277
1278
1279
1280
1281
1282
1283
1284
1285
1286
1287
1288
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