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遇水灾

    老伴去世没几年,60多岁的易老汉就罹患重病,身体异常虚弱,整天只能躺着,连下床的力气也没有。

    偏偏赶上百年不遇的旱灾,自上年入秋到翌年夏天,老天爷连续几月不下雨,方圆几十里的河沟全部干涸,地里的庄稼也都旱死了。原本指望收回小麦解决饿肚子的问题,如今这点儿希望也破灭了。

    更糟糕的是,秋庄稼始终种不上,老天爷好像感觉愧对这片干旱地区,麦收后雨一直下个不停。柳埠头村南的三夹河,洪水日日暴涨、湍流激荡,不时窜出河道,向南北两岸涌来。面对越来越大的洪水,村民们惊慌失措,纷纷向外逃去。

    看着不断流进屋的浊水,一直卧床不起的易老汉顿时紧张起来。他想:水若再涨下去,整个村庄就要被淹,这里恐怕不能再住,得抓紧时间逃命!

    正在此时,门口走过一个摇摇晃晃、个头不高的小男孩,他是易老汉最疼爱的小孙子——易振族。看到宝贝孙子,一直卧床不起的易老汉精神一振,于是攒足全身力气,使劲大声喊道:“振族,振族,过来一下!”

    小男孩听到爷爷屋里传出呼喊声,赶紧钻进漏雨不止的茅草屋,面带疑问、有气无力地问:“爷,你喊我?”

    望着可爱的小孙子饿成这样,老汉狠了狠心说:“振族,过来一下,我这里有吃的。”听说有东西吃,小孩子无精打采的眼里,立即闪烁出光芒,他前跨两步,来到床前拉着易老汉手说:“爷,有啥好吃的?”

    易老汉艰难侧过身体,将手伸进被窝颤抖着掏出一块儿黑窝头,只有小孩拳头那么大,因空气太潮湿,上面已长满绿毛。

    抽回孩子拉着的手,易老汉哆嗦着揩净黑窝头上的绿毛,用力掰开一半递给孙子。小男孩接过窝头就往嘴里塞,不一会儿功夫就吃进了肚里。看到孩子吃得香甜,老汉开心地流下热泪,他轻声问道:“振族,窝头好吃吗?”

    听到爷爷如此问,孩子高兴地说:“爷,窝头太好吃了,剩下的那块儿也给我吧?”

    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易老汉也无法满足,他感觉十分愧疚,于是强打精神、一脸苦笑地说:“傻孩子,黑窝窝头有啥好吃的,白面馍才好吃!不过,咱们现在连这点儿东西都不容易弄到。这个小黑窝窝头要是都给你吃了,爷爷吃啥?你爹妈、大伯大娘、二伯二娘,还有哥哥姐姐,给他们吃吗?”

    孩子非常聪明,挺起虽然还小但依然明显的胸膛说:“爷,我知道了,咱们家乡遭了灾,家里没粮食,窝头不能光给我一个人,大家都饿,得全家人分着吃。”

    易老汉听后欣慰地点点头,他为有这样的孙子感觉骄傲,过了一会儿他接着说道:“振族真是好孩子,吃饱了肚子,那就替我干点儿活吧。去把你爹、大伯、二伯喊过来,就说我有事和他们商量。”

    孩子听后立即跑了出去。从背影明显可以看出,饥饿的人肚子一旦被填饱后,马上就能精神许多。

    不一会儿,易老汉的三个儿子就来到茅草屋里,他们从大到小分别叫兴民、兴嘉、兴众,振族是兴众的小儿子。

    仨儿子到齐后,易老汉躺在床上说:“咱们这儿灾害不断,家里已没了粮食,大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河水恐怕还得涨。再过段时间,咱庄恐怕就要被淹了,不如逃荒去吧!”

    兴民说:“的确是该走了,水把河沟都灌满了,马上就要溢上岸。”

    兴嘉问:“可是,现在到处都是水,咱们往哪里逃呢?”

    兴众说:“南边是三夹河,肯定过不去;河里涨那么大水,东西两边肯定也没有好地方可去,咱们只能往北跑。”

    听了儿子们的对话,易老汉气喘吁吁地说:“兴众说得对,是应该往北。北边距河远,大水过不去。宜早不宜晚,你们赶紧回屋收拾,咱们马上走。”

    根据父亲提议,兄弟三人各自回去收拾物品。当他们携妻子带子再来茅草屋时,却发现老爷子已断了气。湿漉漉的被子上,还搁着振族吃剩的那块儿黑窝头。父亲如何死的,已没机会搞清楚了,只是他没逃过这场灾难,让三兄弟异常伤心。他们知道,命悬一线的老人宁肯自己饿死,也不舍得吃那块黑窝头。一家人强忍悲痛,将父亲背到祖坟,在母亲坟旁挖了个坑,连同睡觉用的东西,一块儿埋了进去。

    河水越涨越大,顺着周边田野里的沟沟壑壑,象毛细血管里的血一样,正从四面八方迅速向村庄涌来。

    一切已经无可留恋,必须尽快离开这里。

    三夹河洪水泛滥,位于下游的泌河,水位跟着上涨。只是其他地区降雨不大,下游汉江的水位起伏并不明显,中国第一大江——长江的水流自然没有太大变化,这片小范围灾害,在历史上并不曾留下太多痕迹。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母亲河——长江,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三夹河是条不起眼的小河,作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支流的支流,很少为远方人所知,甚至连下游的泌河,知道的人也不多。新中国成立后,泌河贯穿的辖区,被划成县级行政区域——泌洲县。

    “扰扰红尘人似织。山头石,潮生月落今如昔。”

    三夹河得名于源头处三户不同姓氏的农家,因此也叫三家河。历经千百年发展,两岸衍生许多自然村。这里虽无“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描写得那般令人神往,但在这片普通土地上,也时常上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红尘故事。

    滚滚红尘似水流,

    而今到泌洲。

    乡村秋夜起风雨,

    情义飘然远去千万里。

    公序良俗应犹在,

    只是人难守。

    江山如画谁堪有,

    一泓水载不动一叶舟。
------------

外出逃难

    柳埠头村形成于明末清初,位于三夹河北岸,经济发展缓慢,村庄规模一直不大,村民不足百人,世代以农耕为生。二百多年来,易老汉祖辈数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此地过着简朴、贫穷的生活。

    将父亲埋葬后,易家兄弟携妻带子,踏着泥泞,沿乡间土路匆匆向北、一路讨饭求生而去。外出逃荒路上,随处可见衣衫褴褛之人,显然都是出来要饭的。易家逃难者也加入这支队伍,男子挑担推车走在前,女人拖儿带女跟在后。连续多日没东西吃,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均都有气无力。道路泥泞不堪,一天下来,也走不了太远的路。

    黄昏时分,他们累得连步子都迈不动了。看着面黄肌瘦的媳妇,兄弟仨倍感无奈,望着无精打采的孩子,心中更有种无法言说的刺痛。满脸菜色的一家人停下脚步,放下行李四处张望,前方不远处的小村庄,映入他们的眼帘。

    灾害频仍,战乱匪乱时有发生,三夹河流域人烟稀少,路上除了难民,很少看到其他行人。兄弟三人没来过此地,头晕眼花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到了哪里,眼前村庄叫什么名字,他们更是无从知晓。

    前方村庄非常小,站在这边透过树木和房屋望去,能清晰看到那边的稀疏庄稼。既然有了村庄,就过去看看吧!一家人迈着艰难步伐走进村子。

    易老汉的子孙刚进村,就迎来村民们疑惑的目光。这里显然也刚下了雨,满地泥巴,到处都是水坑,河沟淌着浑水。村民们立在村中道路两旁,盯着这群破衣褴衫的男女老少。

    易兴众脸上挤出一丝笑容,上前问道:“老乡,向你们打听一下,这里是什么地方?”村民们互看一眼,无人回话。过了一会儿,一位老者大声回答说:“我们这里是小郝庄,你们从哪里来,准备做什么?”

    易兴民听后,跟着回答道:“老乡们好,我们是三夹河北边柳埠头村的人,因为连降大雨,河里发洪水,把村庄淹了,我们没办法只能逃出来。”

    易兴嘉接着央求道:“各位老乡,家里有吃的吗,能不能给点儿?我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孩子们快挺不住了。”

    小郝庄村民纯朴善良,又热情好客,当得知这群不速之客饿着肚子,几个家里也很贫穷的村民连忙回家取来吃的,给逃难者临时充饥。

    垫了肚子后不再心慌,易家人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通过交谈,他们得知村民均系姓郝,世代在此居住,村庄已百年有余。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933 3934 3935 3936 3937 3938 3939 3940 3941 3942 3943 3944 3945 3946 3947 3948 3949 3950 3951 3952 3953 3954 3955 3956 3957 3958 3959 3960 3961 3962 3963 3964 3965 3966 3967 3968 3969 3970 3971 3972 3973 3974 3975 3976 3977 3978 3979 3980 3981 3982 3983 3984 3985 3986 3987 3988 3989 3990 3991 3992 3993 3994 3995 3996 3997 3998 3999 4000 4001 4002 4003 4004 4005 4006 4007 4008 4009 4010 4011 4012 4013 4014 4015 4016 4017 4018 4019 4020 4021 4022 4023 4024 4025 4026 4027 4028 4029 4030 4031 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