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一:无德天子烽火戏诸侯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一首《西江月》,述说千古王朝,风云迭代,任他富贵权倾,任他荣华享尽,任他霸业雄途,架不住岁月无情化尘埃,世人记住的只是一段往事,那往事为鉴,再复指引后人。
阅尽残篇断简,细评千古英雄。功名富贵笑谈中,回首一场春梦。
昨日香车宝马,今朝禾黍秋风。谁强谁弱总成空,傀儡棚中搬弄。
再一首《西江月》,残篇断简说三代。自风伏羲与风里希相合,开启华夏人文先始,继神农氏尝百草,及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并征服东夷、九黎族实现一统中华,世人尊称其为“三皇”,再历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五帝,那舜帝传位与禹,遂开启了第一个世袭王朝“夏”。那夏朝历经471年,经历“太康失国”,又历“少康中兴”,及至桀即位,荒暴不得人心,终引起商汤讨伐,自此夏朝亡,商朝立。那商汤吸取暴桀的经验,励精图治,广施仁政,开创一段新兴,但再英明帝王,终有不肖子孙,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无奈多次迁都,及至武丁即位,因其曾在民间生活过,深知百姓之苦,故兢兢业业振兴大商,开创一段“武丁中兴”的局面,奈何好景不长,在武丁逝世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未能得以延续,商朝日益衰败,再至帝辛,宠幸妲己,枉信奸佞,广施残政,终引姬发起兵伐纣,自此商汤天下500余年终结束,又开启了一段新的王朝——周朝。那周朝自周武王姬发起建,定都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及至周懿王,戎狄入侵,暴虐华夏,周懿王深受其苦,不得已迁都犬丘(今咸阳),此后,周朝天子不断受扰于外侵,战祸不断,及至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
自古乱世出英雄,这一段故事就是从周幽王说起。
且说公元前781年,周朝第十一位君主,周宣王姬静归天,化为虚土。周宣王死后,其子宫生继位,是为周幽王。
周宣王在位时也是连年征战,百姓民不聊生,外有强敌入侵,内又连年灾害,执政又伤其肱骨,滥杀忠臣,留给周幽王宫生的却是一片内忧外患的国土。
而周幽王本就是一无执政之能的庸才,乃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即位后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无那明君之德却又枉做圣君之事,多次起兵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
或许连上天都有些看不过眼了,降下一系列天灾作为惩罚其不作为,无疑给此时的周王朝,雪上加霜。周幽王继位一年左右,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乱世不仅仅出英雄,也出忠臣。有个大臣名叫褒珦,见这新任君主每日沉淫酒道,歌舞笙箫,于国事不顾,遂决定劝谏幽王。自古以来,一旦对君王用上劝谏一词,多是表明君王必有失德之事,若遇明主尚且好说,若遇昏君,多是性命不保,不见那比干之死为史鉴,褒珦焉能不知?可当今国事为重,自家生死为小。遂向周幽王多次劝谏,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可那周幽王本就是个昏君,岂能听得进去,因此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这褒珦在监狱里一关就是三年。
这褒珦乃家族族长,族长入狱,族人自是千方百计要把族长救出来。褒珦之子褒洪德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终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使人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假称自家之女献于幽王。
那周幽王一见褒姒,顿惊为天人,万分喜爱,马上立她为妃,纳了大臣的女儿,自然要释放老岳父,因此褒珦被释放并官复原职。
周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那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但却冷若冰霜,整个一个冷美人,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奈何褒姒终日不笑,或许是被送入宫中伺奉昏君心中悲苦。为此,这周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利益相驱,自有人献妙计。奈何终不能博美人一笑,周幽王为此大发雷霆。这时上卿虢石父,向周幽王献了一计,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台是何物?那本是用来发现敌寇侵犯边疆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这烽火乃是由柴火熏烧狼粪发出狼烟而成,浓而聚,烟高不散。周天子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今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再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看见狼烟,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那附近的诸侯见了烽火,便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
这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这本不应发生,也本不应被采纳的一条无厘头计策竟被采纳。
那昏庸的周幽王抱着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是好猫的心态,试着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并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却惊煞了各地诸侯,那附近的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遂急忙整兵出发前来救驾。
那几路诸侯一路狂奔,来到了骊山脚下,却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定睛一看是周幽王和妃子褒姒坐于高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见诸侯人马已到,遂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心中怒火中烧,但王命不可违,怀怨而回。
美人褒姒本就豆蔻年华之龄,尚有孩童之心态,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那一笑,当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周幽王简直是看呆了,遂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
既然找到博取美人一笑之法,周幽王为此数次戏弄诸侯们,起初,诸侯们还担心京城有变,不得不来,但一而再再而三的戏弄,让诸侯们心中对这个昏庸的君王失去了信任,再有狼烟,诸侯们也不来了。不知道民间传说的《狼来了》的童话故事是不是据此改编,人与人之间一旦失信多次,却再难挽回信任,此理上合一朝国君,下通黎民百姓。
那大夫褒珦,见周幽王终日沉迷女色,这女色恰又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献给君王的,心中有苦说不出,没多久便郁郁而终。
这烽火戏诸侯,诸侯不来了,自不能再博美人一笑,那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册封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
那申候恰就是之前前来护驾的一路诸侯,申侯得到这个消息,被这昏庸的君主气得是火冒三丈,不能坐地等死需先发制人,遂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
假事变成真事,那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多次受了愚弄,恰又得知此次事件完全是由周幽王咎由自取,伤了诸侯的心,还要背离祖宗之法,废太子并讨伐申候,因此都不予理会。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
周幽王无奈只好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但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有大臣献计,以火焚烧前宫门来迷惑犬戎兵。周幽王闻言大喜采纳了这个建议,遂安排士兵点起前宫门大火,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
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褒姒由堂堂妃子变为压寨夫人。
当真是:
命运有趣亦无趣,投胎转换技术活。降生皇家享天威,狼烟仅为妃子笑。
怒惹诸侯引番兵,再燃烽火无人行。失信失德失人心,无才无德命归西。
此时,诸侯们渐渐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援。犬戎将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遂急忙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携带褒珦,纵火退却。
那犬戎攻破镐京,杀死昏君周幽王退走后,几路诸侯聚在一起,以申侯、鲁侯、许文公等为首的大诸侯,商议一番,决定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
是以新天子姬宜臼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即位,是为周平王。
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遂于公元前770年在秦国军队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并任命在郑武公担任司徒同晋文侯共同辅助下治国。
周平王进行国都东迁时,因秦国国君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时,作战得力,立有大功,而且还派兵护送天子迁都,于是提升秦襄公为诸侯,赐封给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今陕西省凤翔县),并说:“西戎凶恶无道,掠夺我们岐、丰的土地,只要秦国能攻打并赶走西戎,并攻占这些土地,那这些土地就归秦国所有。”并与秦襄公盟誓。
这有了天子之诺,遂产生了强大动力,不久,秦国攻占岐山以西地区,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
由于大片故土丧失,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此刻的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因此大大衰落。
天子弱,诸侯强,势必王令不能行。
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小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
也可以说,这一迁都,却迁出了华夏史上有名的春秋战国时代。
------------
章二:智慧子鱼尽心辅君王
且说那其中一路诸侯国,宋国,以宋戴公开始,随天子东迁,护卫一方疆土,及至八代国主宋恒公继位,开启一段长达31年的治理统治。
那宋恒公膝下有长子子目夷,字子鱼,这子目夷极为聪慧仁义,深得宋恒公喜爱,但目夷非是王后所生,故不是嫡长子,而是庶长子。在那个时代,重嫡不重庶,目夷因此无缘成为太子,而其异母弟兹甫乃王后所生是嫡子,所以被宋恒公立为太子。目夷虽未被立为太子,但其心胸广阔,未有任何计较,与弟弟兹甫关系十分融洽,兹甫也十分敬佩目夷。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三十年冬天,宋桓公患重病,欲托付后事。
太子兹甫知兄长目夷之德,再三请求让庶兄目夷作为君位继承人,并主动向宋恒公荐说:“目夷兄年长而且仁爱,父王应该立兄长为国君。”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