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向家有后名宣黎
萧索的秋风中,一群衣衫褴褛的人,慢慢行进在荒草杂生的山路上,山坡上的树木,大都快落光了叶子。( )给 力 文 学 网这一群人,无论男女老少,看起来,大都面带菜色,穿得都很破烂,有的拄一根木棍当拐杖,有的背着露出了破棉絮的薄薄的铺盖卷儿。
队伍中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显得很特别,穿着一双草鞋,破旧的找腰裤很短,两个膝盖处都磨出了两个大窟窿,一个明显尺寸很大的背架上面,绑了一个大大的犁田用的犁头。一看,这个分量,对于长途跋涉而又明显饿着肚子的少年而言,显得过于的沉重。
“母,我走不动了!”少年回过头来,对跟在他身后不远处,一个大约三十六七岁,背着一个约莫两三岁小女孩的妇女说道。“母”,是当地旧时对娘亲的称呼。
这位妇女,中等身材,瓜子脸,两只大麻花辫子末梢,用两根褪了色的红布条扎紧了,显得清瘦的脸上,已经有了汗水,虽然脸色苍白,但是掩不住眼角眉梢的俊俏和风韵,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同于一般小户人家的气质。她停下脚步,冲走在队伍最前头一位穿麻布长衫、拄一根木棍当拐杖的文弱男子说道:“有德他爹,娃儿走不动了,我们歇一脚吧!”
男子也立定,转身平息了一下呼吸,点头说道:“好吧!”他冲队伍后面的大伙招呼道:“大家都歇一脚吧,走不动了!”听到他的招呼,大家都各自放下行李,东倒西歪地在路边找地方,或坐或躺,歇了起来。
走在队伍前头的文弱男子叫向耀宗,背孩子的女人是他的妻子,叫桂淑贞,那位十二岁的少年是他们的儿子向有德。
这是旧历丙子年,农历1936年秋的一天,发生在东川省宣汉县一个小山区的场景。
东川省东北部有一个农业大县,叫宣汉县,其属地乃西汉宕渠县地,东汉置宣汉县,“宣汉宣汉”,乃宣扬汉朝之国威是也。隋在宣汉属地置东乡县,故至今宣汉县城名曰东乡镇。宣汉县,位于东川盆地东北部的大巴山南麓,川、渝、鄂、陕结合部,多山,梯田点缀其间,间以河川、堰池、水库,自然风物自有一番巴渠特色。
三条河流穿境而过。哪三条河流?谓前河、中河、后河。中河和后河交于古前锋镇,今名普光镇,此乃古巴国都城所在地。河水挥波东逝,至清溪南折,与前河汇于东乡镇,于是,三条河终于汇成一条河,始称洲河,再往南至达县,曰罗江,直下重庆,乃嘉陵江支流。
旧历丙子年,就是公元1936年,自明代以降,世居于前河五宝镇华井场的向氏宗族穷塾师向耀宗一家,因不堪官府勒索和当地豪强欺凌,加上当年蝗灾势大,导致饿殍盈野,于是随着同宗一部分族人,携家拖口逃荒,想前往中河,以谋一条活路,这就发生了前面那一幕。
耀宗带着一个听说是祖上传下来,也不知道值不值钱的一个罄,因为是祖上传下来的,就一直舍不得扔,妻子桂淑贞背着年仅三岁的女儿向珍珍,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向有德背着全家唯一可能是最值钱的家当――一把耕田的犁头,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辛苦跋涉,辗转打听,一路朝厂溪镇燕窝村寻来。最后,同宗其他族人落脚相邻的黑石寨,耀宗一家四口单单落脚燕窝村的马家坪。耀宗在吃得起一碗饭的人家里做一个穷塾师,淑珍在财主家里帮着东家带孩子,做缝缝补补和洗衣服的活路,换得一点儿米粮艰难度日。
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经历了民国、解放后的风风雨雨,耀宗早在1959年开始的自然灾害和大饥荒中去世,妻子淑贞治家有方,仍然身体康健。女儿珍珍远嫁他乡,当年才十二岁的小有德也已经有了一儿三女,且已经各自成家。不过有德妻子王氏也没有挺过这三年最困难时期,在一次外出归来的路上,因连病带饿而撒手人寰。
解放后,一家人由以前的居无定所,租别人的房子住,到分了一个岳姓地主的房子,算是有了自己的住房。房子在马家坪上首,一个叫大坪山的地方,大坪山往上,就是这一带的最高峰――大坪寨。
有德儿子叫向敦才,和汤家沟官家独女官娴媛喜结连理。1972年农历3月18日,娴媛临盆,产下一子。说也奇怪,孩子一出生,一直“哇哇”大哭个不停,奶水也不吃,急得大家团团转。曾祖母喜得曾孙子,本来高兴得不得了,一见这个情形,着急上火,想了很多办法,也不见效,转来转去,一不小心一脚踢在了墙角放着的罄上,罄发出了一阵清脆悠扬的声音,没想到这一踢不要紧,一直大哭着的曾孙子一下子就不哭了,好奇地想努力睁开哭肿了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娴媛一把将奶水充盈早已涨得生痛的奶头,塞进儿子小嘴里,儿子不哭不闹,吧唧着小嘴使劲**了起来。不一会儿,小家伙吃跑了,曾祖母在一旁,拿着那个罄敲着逗曾孙子玩,孩子就动着小胳膊小腿冲曾祖母笑。
敦才一家子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属地乃宣汉县所辖,有才不望儿子大富大贵,平头小老百姓但得平安一生足矣,于是给儿子取名“向宣黎”,“宣黎”,宣汉县的一名普普通通的黎民百姓之谓也。淑贞这时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喜得曾孙,高兴得合不拢嘴,当成心肝宝贝心痛不已。小宣黎更多的时候是曾祖母淑贞在照顾,晚上睡觉也一直跟曾祖母睡,那个罄也成了宣黎的宝贝,睡觉时总是抱在怀中。这个罄,就像一只大海碗,颜色深黑色,不是陶做的,也不是铁制的,说像青铜更接近些,什么年代的已经不可考,淑贞嫁给耀宗时就知道有这样一个罄,就连耀宗在世时也不知道是从祖上那一辈传下来的,只是因为它是祖上一直留下来的,所以就一直留着没舍得扔,留一个念想。
小宣黎在一家人又特别是曾祖母的细心呵护下,渐渐长大。由于一家人的**爱,自小养成了胆大心细、调皮捣蛋的性格和习惯,但是对自己的亲人,又特别是曾祖母,他却是非常的尊敬和听话。
耀宗解放前是一直做塾师的,耳濡目染之下,淑珍也认识几个文字,她更是识得大体,说是知书达理,放在那时的农村妇女中比较来说,是一点不为过。于是,在小宣黎发蒙之年,力主把他送到了燕窝村小学,读书去了。当地人称小孩子到了发蒙读书年纪,被送去读书叫做“穿牛鼻眼儿”,淑贞是亲自拄着一根龙头拐棍,慢慢迈着她那一双三寸金莲,把小宣黎送进了小学堂交给了老师们。小宣黎就是这样被“穿了牛鼻眼儿”的。
小宣黎虽然调皮捣蛋,是马家坪出了名的孩子王,但是读书却是出奇的认真,虽然读书之余照样在村里闹腾的鸡犬不宁,但是学习成绩一直是班上第一名,老师表扬啊什么的学期末拿个奖状什么的不要紧,直把曾祖母乐得,逢人就夸自己的宝贝曾孙聪明。
转眼到了小学三年级,一天上学临走,曾祖母淑贞把小宣黎叫到跟前:“幺儿,你来,祖祖给你好东西!”“幺儿”是当地长辈对晚辈的昵称,而曾孙子喊曾祖父、曾祖母无一例外都喊“祖祖”。小宣黎斜背着一个黄色的帆布小书包,一跳一跳来到祖祖跟前,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看着淑贞,问道:“祖祖,啥子好东西啊?”
“你看这是啥子?”淑贞从怀里掏出一个小袋子,塞在小宣黎手里。
小宣黎打开一看,高兴地喊了起来:“是好吃的冰糖,多谢祖祖!”他把冰糖拈了一颗大的放到祖祖嘴里,说:“祖祖,你也吃一颗!”淑真忙夸他道:“幺儿真懂事,路上慢一点,别摔着了!”
小宣黎捡了一颗小的冰糖,放进自己的嘴里,然后把小袋子放进了自己的衣服荷包。他跟淑贞挥了挥小手,说道:“祖祖,我上学去了。”然后一蹦一跳地走了。
原来是小宣黎的三个姑姑回家看奶奶,给奶奶买的冰糖,淑贞舍不得多吃,用一个罐子装好了,放在碗柜里,给自己的宝贝曾孙留了下来。
时值农历三月天,正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虽然不到四月,但是巴山南麓的三月间,春意正浓。满山遍野的映山红,一丛丛一丛丛地,竞相怒放,蜜蜂在路边的各种鲜花上采蜜,蝴蝶翩翩飞来飞去,各种鸟儿在树林里竞相卖弄自己的歌喉,婉转地唱起了不同的曲儿,仿佛要来个百鸟歌唱大比赛。
层层叠叠的梯田里,麦苗返青,春风一吹,麦浪此起彼伏,金黄的油菜花,把清香送出老远老远。最多的果树要数梨树,开出白雪也似的梨花,成片成片,年代久远的梨树,两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住,老树虬枝,抽出新绿,绽出雪白,争这**。樱桃已过花期,已经结出了小小的绿色果子,杏树、桃树不甘落后,争先恐后的怒放,把一个大巴山脚的小山村,渲染的姹紫嫣红。山坡上,水牛、黄牛和白的、麻的、黑的山羊,安静的吃草、卧在草地上静静地反刍,这春天,让人有点陶醉了!
小宣黎跟着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路嘻嘻哈哈、嘁嘁喳喳的笑着、闹着,追逐着,小跑着,向学校去。小宣黎感受着这和煦的微风,感受着这浓浓的**,看着漫山遍野浓得怎么也化不开的绿色,他想起语文课本里学过的唐诗,不由得依样画葫芦,编起了诗歌,编一句再反复的斟酌、念叨几句,怕忘了。诗曰:
**浓浓山花笑,宣黎上学蹦蹦跳。
我想学得真本领,好把祖祖恩情报。
越念,小宣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有“诗才”,心想,我也会作诗了,我也成了诗人了!不由得对着大山喊、对着一路的溪沟大喊:“哈哈,我也会作诗歌啦,我也会作诗啦!”
到了学校,他趁老师上课之前,把自己刚才作的“诗”写到了本子上,左看右看,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看看语文书,发现诗歌都有一个题目,于是,他给自己的第一首诗歌加了一个标题,就叫《献给祖祖》。
小宣黎放学一回家,老远就直喊:“祖祖,祖祖,今天我作了一首诗了,是专门给你写的。”他一到家,就迫不及待的念给祖祖听,祖祖边听边笑得合不拢嘴,一直夸奖小宣黎道:“我的幺儿有出息了,会给祖祖作诗了,真聪明,这么小就懂得孝顺,好好好!”末了,还拿过宣黎的本子,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后来不由得两眼一红,洒下几颗泪来:“幺儿啊,要是你耀宗祖祖能活到今天,看到了你能作诗了,他该是多么高兴啊,要晓得,他解放前还是个教书的呢!”
小宣黎见自己亲爱的祖祖触景生情掉泪了,赶紧很懂事的跟祖祖说:“祖祖别难过了,我会好好读书的,学到很多知识,等我以后长大了,也像耀宗祖祖那样,当老师教书去!”淑贞赶紧收起眼泪,连说好好好,赶紧又给宝贝曾孙拿好吃的去了!
------------
第二章 神秘的龙洞
第二章神秘的龙洞
一天傍晚,家住汤家沟的宣黎的大舅舅官思邈来了。给 力 文 学 网他是个赤脚医生,背着一个用了好多年的,四角的包皮都快磨损光了的大医药箱,走村串户。方圆几十里地,哪家有个感冒发烧、头痛脑热、生了毒疮、长了鸡眼的,都帮着看,儿科妇科外科内科不分科,只要是病,碰上了就治。
大舅舅不但开方给药给病人治病,还能起课占算看黄历,看相摸骨测八字。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啦,建房子打地基啦,迁祖坟修“山”啦什么的,要看个日期,也经常有人找他测算测算。科学加迷信带上宗教,中医西医双管齐下。
这天大舅舅来到宣黎家,一是因为一路看病走到这个方向来了,天黑投宿,二来是宣黎妈好久没回娘家了,顺路来看看妹子,三是因为宣黎曾祖母年岁已高,平常也多有劳烦大舅舅检查一下身体。
宣黎一看到大舅舅,高兴地扑了上去,叫了一声“大舅舅好”,就抢过他的药箱好奇的摆弄。正好那一天宣黎大姑父庞炳坤,还有村里请来的两个表叔,来家里在给敦才家里改木料,就是用大锯依着墨斗打好的墨线锯成板材,也称“改锯”,加上宣黎爸敦才,四个人忙了一天,还有很多没锯完。
有了客人,宣黎妈娴媛忙着烧晚饭。晚饭时,一大桌子菜,让客人推杯换盏喝着酒,几杯酒下肚,话就说开了。
宣黎大舅舅思邈四十多岁,身材高大,络腮胡,浓眉大眼,说话大嗓门,性格豪爽。他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多,也很能喝酒,二两烧酒下肚,便口舌生花,摆起“龙门阵”来,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前算八百年,后算五百年,龙门阵是三天三夜也摆不完”。酒席上,大家边吃边喝,一边山南海北的聊开了,什么时事历史掌故新华厂溪两个镇子的稀奇事哪个村子里小媳妇又红杏出墙啦,特别是大舅,几杯酒一喝,说得是天又大海又宽。
只见大舅舅拿着酒杯子跟大家走了一巡,然后给淑珍杯子里斟满了酒,对她说:“奶,你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你过的桥比人家走的路多,吃的盐比人家吃的饭多,比别人见得多识得广,我倒要问问你,你们这里那个龙洞到底有人进去过没有,我听说有人进去过,并且在崇岩山有个出口,是不是真的?”
宣黎姑父接口道:“这个事情我听说起过,好像龙洞是有人进去过,听说里面很潮湿,还有流水,里面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的平坝,迷宫一样盘旋的土墙,就像龙曾经在那里盘旋过一样!”
这时宣黎曾祖母说道:“去是去过。我第一次去龙洞,这还是丙子年逃荒过来那年。当时刚来这里,实在没地方住,听说那里有个洞能遮风避雨,就去了那里。刚去的时候很害怕,里面黑咕隆咚的,很深,不敢太进去。这个龙洞很奇怪,大热天感觉很凉快,冬天反而感到很暖和。但是很明显,这里有人曾经来过,有人住过的痕迹。洞口外面往西,从下面直通上面崖顶,还有人凿出了石梯。”
这时宣黎很好奇,问祖祖道:“祖祖,你晓得是哪个住过吗?”
曾祖母继续说道:“我们后来听马家坪的人说,在我们来之前的好些年,有红军住过。那时白匪军跟红军有时打仗,红军人少,白匪军人多,红军打不过时,就往他们住过的龙洞撤,白匪军追来不敢进洞,也不敢在洞口守,怕红军打冷枪,就也撤走了。这样的情形,听说发生过很多次。”
宣黎好奇心特别重,又问祖祖道:“那后来红军呢?”
这时大舅舅接话了:“红军后来去哪里了我晓得,我们这一代的红军都是属于王维舟的红三十三军,后来随着红四方面军长征到了陕北了,都走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5138
25139
25140
25141
25142
25143
25144
25145
25146
25147
25148
25149
25150
25151
25152
25153
25154
25155
25156
25157
25158
25159
25160
25161
25162
25163
25164
25165
25166
25167
25168
25169
25170
25171
25172
25173
25174
25175
25176
25177
25178
25179
25180
25181
25182
25183
25184
25185
25186
25187
25188
25189
25190
25191
25192
25193
25194
25195
25196
25197
25198
25199
25200
25201
25202
25203
25204
25205
25206
25207
25208
25209
25210
25211
25212
25213
25214
25215
25216
25217
25218
25219
25220
25221
25222
25223
25224
25225
25226
25227
25228
25229
25230
25231
25232
25233
25234
25235
25236
2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