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卷
------------
引子
这个故事大概是真的,因为是一位很严肃的学长告诉我的。学长讲出来的时候,周围虽有几人,但大都心不在焉,还记得这个故事的,怕是只有我一个人了。当时的情形,学长看在眼里,便把一篇手记交给了我,其意如何,自然明白。
所以,根据学长的手记,我写下了这段文字,希望它能被更多人知晓,至少,也要使自己更长久地记住它。
在切入正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这个故事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感同身受。当然,就算无法有所感触,想来也定是鄙人的文笔问题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一座小城,没错,它离我们很近,甚至于就在我们眼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有的似乎只是美好,好像所有人都没有烦恼,都活得很幸福。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小城,似乎只能是宁静、祥和、安谧的,小城里的学生,似乎都是无忧无虑、活泼开朗的,好像并不会有什么值得“感同身受”的事。
但是,偏偏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就有这么一座小城,叫竹溪,它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虽然表面上是那样没错。在这座小城里,就有这么一个学生,叫林文,他也不像每天七点到七点半或是其他时候媒体报道的那样——表面看来亦是如此。竹溪,林文,前者普通而鲜为人知,后者更是个普通得不为人知的名字,在此普通之地,在此普通之人身上,上演着的,也只是寻常的事而已。所以,普天之下,大概有很多人,都和这位林文一样,只是不自知罢了。
叫竹溪的小城,应该不止一座;叫林文的人,又何止万数。据学长说,这竹溪,乃在中国中部偏南,具体省份也无从知晓;这位林文,生卒年也不详,只知道是个零零后,大约生于2001年,甚至而今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他留在这世上的,似乎只有几篇文章和几首诗词。其中有一首,通篇白话,却也是最难解的;若不知道具体事迹,怕是没有人知晓它什么意思:
书行远远乡,强欲寄高堂。
结游傍佳树,独步倚危墙。
诚感治府易,佯观割麦忙。
候音未至久,不复少年郎。
那么,在这位少年郎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又为何要将这些事称为“遗事”,看了后文,应该就能明白了;只是——。
竹溪,到底在哪儿啊?
------------
第一章 幼年
那大约是2001年的一天,下午三时左右。
竹溪县医院的产房里,多了一位早产的准母亲,以及一位在门口等待着的准父亲。周围一片嘈杂,似乎充斥着医院来来往往的整个世界。
突然,产房里一声婴儿的啼哭盖过了所有的喧闹,林大生眼圈红了,咬紧牙关,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却仍流下了不知是欣喜还是悲楚的泪水。
产房的门打开了,一个护士抱着孩子走了出来,四下张望着:“林大生,你老婆生了!”
林大生忙擦擦眼泪,接过孩子,谢过了护士。正欲细看,护士却又将孩子抱了过去:“这孩子还得先由医院看护着,你先去看看老婆吧。”
林大生连连点头,望着孩子远去,这才想起产房里的妻子,忙快步走了进去,单膝跪在床前问道:“月娥,你怎么样?没事吧?”
秦月娥虚弱地点点头,问他:“看过那孩子,像你还是像我?”
林大生笑着撒了个谎:“都像,都像。”
秦月娥也笑了笑,又想起一件事来:“你给孩子起个名吧,叫啥都行。”
林大生脸红了:“我哪会起名啊?”自然,他早就想好了。
秦月娥还是看着他,不说话。
林大生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就叫林文吧,以后有文化,长大了才有出息。”他顿了顿,又低下了头:“别像我一样……”
秦月娥抬起一只手,又放下了。两人都没再说话,但林文这个寓意深远的名字,却已经取定了,且将会伴随这个孩子的一生,或是前半生。
就像林大生自己说的那样,他没读过什么书,没有文化,平日里非常羡慕那些读书人。而秦月娥,大约是九一级的初中生,在这座小城里,本可寻个好差事,嫁个体面人。奈何命运弄人,毕业后一两月就患了眼疾,险些丧命,几年后情况才减轻,但仍时有发作。母亲托人相亲,倒相中了家境一般、忠厚老实的林大生。两人成婚后,秦月娥从娘家借来本钱,让林大生拿去做生意。林大生不懂生意经,她便让他专管跑腿干活,自己负责交际谈价钱,两人一起管账。两年下来,收入倒不少,林大生也学到了很多,于是交际开始由两人共同负责。就在第三年,秦月娥怀孕,八个月后早产,生下了林文。
秦月娥以为,林大生之所以给孩子起这个名字,真的就像他说的那样。只是,起这名字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恐怕只有林大生自己才知道了。他不明说,秦月娥也只有自个意会,就理解成了这般意思。
于是,她从坐完月子起,就把之前学过的那一点东西,再温习了一遍。等到林文三岁时,就开始教他识字,就这样一直到小学毕业,把自己脑子里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了孩子。
当然,家教重要,上学更重要。林大生不懂县里学校的好坏,秦月娥却晓得。幼儿园就算了,上小学时,她就让丈夫托人找关系,把林文送进城里最好的学校——竹溪一小。这所学校据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执教的都是些老教师,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秦月娥想着,再怎么说,自她读书时到现在,也不过二十多年,学校是不会有大变的,把孩子送进去,错不了。林大生见妻子这般有信心,也就把林文送了进去,让他在那里度过六年的小学生涯。
秦月娥的想法,在三十年前,二十年前,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都没错。但四年前,这所学校还真有了大变。所谓竹溪一小,有一小,自然就有二小、三小、四小,这秦月娥是知道的。但她却不知道,在十四年前,也就是她还在养病的时候,县里还有过五、六、七小,都是县上领导一时兴起兴办的,让很多闲居在家的知识分子有了就业机会。自然,师资是没有得到保证的,还没送走几届学生,就没人去读了。领导傻了眼,学校是办不下去了,可也不能让这么多人失业,就有人出了损主意,把这几所和另外几所合并一下,还能凑合办下去。就这样,一、二、三小光荣牺牲了,只有四小幸免于难。那时秦月娥正忙着教孩子,没空关心这些事,而时间一长,也就没人提起,她自然也就不知道了。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读者看到这儿可能觉得有些奇怪了:前面说了主人公是林文,怎么尽说他爸他妈呢?别急,这一千来字的前缀还是必要的,现在就把视角转向我们幼小的林文小朋友。
林文此时年纪尚小,父母的意思,他也不明白。他也和很多小孩一样,喜欢吃糖人,永远也吃不够。他也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样,淘气,爱玩,也有一帮同玩的小伙伴。整天也会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街边撵黄狗,工地玩泥巴,一群小土匪就差上房揭瓦了。别的孩子都会玩到尽兴,他也想,只是母亲总会准时找来,把他带回去上课,他也只能恋恋不舍地回去了。
林文记得,第一次母亲来找他,他不肯回去,秦月娥便好言抚慰道:“阿文乖,妈妈带你回去,路上买糖人吃。以后都要跟着妈妈回家哦。”他点点头,跟着母亲回家了。
第二次,母亲找他回家,他还是不肯。这回可没有糖人了,秦月娥只说了句“乖,回家了”,就抱着他回了家。他趴在母亲肩上,望着仍在玩耍的伙伴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毕竟年幼,那一点点滋味,很快就被家里的晚饭给冲散了。
第三次,母亲又找来了,他看着伙伴们,又想要糖人,便耍赖不回去。秦月娥却板起了脸,沉着声道:“回去。”他摇摇头,秦月娥便伸出手,在他屁股上打了一下,虽说不重,可毕竟才三四岁,又是第一次挨打,林文不由得“哇”地一声哭了出来。秦月娥心软,还是拍拍他的头,说:“走,妈妈带你去吃糖人。”他却止不住,由母亲领着,一路哭着去了。
当然,自那以后,林文便知道该跟着母亲回去了。只是从那时起,秦月娥买的糖人也少了些,大概是不想让孩子小时就浸在甜里。至于林文,还是该玩就玩,该上课时才上课,倒也算是无忧无虑,悠哉悠哉,自在快活。。
就这样过了四年,林文七岁了,也该上小学了。正如前文所说,他要被送进秦月娥眼中最好的竹溪一小就读。他的故事,也从现在才正式开始。
------------
第二章 进学
“竹溪一小。”开学前一天报名时,林文看着校门上这四个字,小声念了出来。
秦月娥也看着校门,轻声对他说:“阿文,从今天起,你就要在这里念书了。这可是全县最好的小学,你可得用功啊。”
林文眨巴眨巴眼,天真地问道:“妈妈,那最好的中学呢?”
秦月娥一愣,随即笑道:“等你好好念完小学,就可以去最好的中学啦。”林文点了点头,便牵着母亲的手,走进了学校。
林文不知道,自己刚才问的那句话分量有多重。大概就是从这时起,秦月娥意识到了一点:小城终究只是小城,要想孩子有出息,还得送到大城市去。在之后的几年里,她一直坚定着这个想法。当然此时,她还得带林文去报名。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1717
1718
1719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1725
1726
1727
1728
1729
1730
1731
1732
1733
1734
1735
1736
1737
1738
1739
1740
1741
1742
1743
1744
1745
1746
1747
1748
1749
1750
1751
1752
1753
1754
1755
1756
1757
1758
1759
1760
1761
1762
1763
1764
1765
1766
1767
1768
1769
1770
1771
1772
1773
1774
1775
1776
1777
1778
1779
1780
1781
1782
1783
1784
1785
1786
1787
1788
1789
1790
1791
1792
1793
1794
1795
1796
1797
1798
1799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