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卷 乡野星火
------------
序章
天顺十三年,六月初六。
“大有媳妇,再加把劲。”六月的天万分燥热,久旱的天气更是让人心烦意乱,金坛县果树村的一间破旧的小屋门窗紧闭,光线昏黄,刘婆婆擦了把额前的汗,神色紧张地鼓励着产妇。虞大有嘴唇发白,在门外听着自家媳妇声嘶力竭的喊叫,搓着手来回走,边上一个两岁的小女孩看着父亲焦急的模样,有些懵懂。
良久,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从里间传来,虞大有再也等不得直接掀开门帘进去,刘婆婆的声音从屋里传来,“你怎么进来了,着什么急,翠莲给你生了个小闺女!”
小女孩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撇下自己就走了,疑惑间却听到门外淅淅沥沥的声音,她迈着小步费了很久的劲才把门打开,一阵凉风吹了进来,细微的雨丝飘洒在她的脸上,小女孩舔了舔嘴唇上的水珠,吮着手指开心了起来,“雨,雨……”
不远处的太和山上,九霄上清宫的太元宝殿前,一个年轻的道人浑身湿透,跪在地上,身下的石砖已经有了层浅浅的积水,手中抱着的襁褓虽是拿衣服上撕碎的布条凑合拼出来的,却是一点湿意也无。
“师尊,徒儿无能,没有保护好师兄和师嫂。”
大殿上站着个白衣白发的老道人,听了年轻道人的话悠悠叹了口气。
“时也,命也,为师早便算到云风夫妇二人该有此一劫,却终是没有躲过,只是这个孩子倒是在意料之外。”老道人前日的卦象中明明是夫妇二人殒命,胎死腹中,谁料这个孩子竟然挺过了这一劫活了过来。
年轻道人抹了抹眼泪,抽噎道,“是师嫂,临去前硬是剖开了自己的肚子,把孩子取了出来。”那血腥惨烈的一幕在年轻道人的脑海中印下了深刻的烙印,怀胎九月的年轻妇人眼神涣散,生机时刻就要断绝,愣是咬着唇吊着口气,亲自用匕首将肚子剖开把腹中的孩儿取了出来,看着手中的孩子,妇人露出了解脱的微笑,随即便溘然长逝。
“瑶铮以铮字为名,心性坚毅非常人可比。看来正是瑶铮在生死关头凭着强大的信念,才为孩子拼得一线生机。”老道人唏嘘着接过徒弟手中的襁褓,看到怀中白玉般的女孩,却猛地浑身一震,脸上露出不可置信之色,“怎么可能!”
老道人双手颤抖,沉声问道,“云帆,这个孩子出生在几时?”
云帆见师尊神情严肃,也不敢怠慢,当初情况危急,他未曾留意孩子出生的时辰,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烈日当头,影子只在脚下,“回师尊,孩子生于正午时分。”
世上本不该有这孩子,这孩子却实实在在地避过了此劫,正午时分,子生母便死,老道人抬首望天,天上早已被一片阴云覆盖,一丝星光也无,雨淅淅沥沥下着,却给久旱的大地带来生机,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雨也是正午时分开始下的。
“要变天了啊。”老道人悠然长叹,抱着孩子进了内殿,“我给此女赐名念初,将其收归门下,作为我的关门弟子。从今日起我不再是九霄上清宫的掌门,一切俗事交予凌华师弟打理。”
------------
第一章 进财之喜
“大姐二姐,我回来了!”五六岁的男童皮肤白皙,眉眼清秀,穿着灰色的麻布衫,背着个小竹篓,兴冲冲地朝里面喊着。
虞贤把竹篓放到院墙根底下,抹了把脸上的汗,从井里打了桶水上来,拿粗陶碗往里舀出一碗来,咕咚咕咚喝了下去。清凉的井水下肚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舒爽的感觉传达四肢百骸。虞贤拿袖子擦了擦嘴,推门进了屋。
屋里坐着两个少女,大一点的十岁左右的模样,长得跟男童有七八分的相似,皮肤白嫩,脸颊微红,艳若桃花,眉如远山,眼如秋水,小巧的鼻头如梅间初雪娇俏莹白,殷红的小口水润有光泽,头发黑亮如缎,虽然穿着灰扑扑的麻布衫掩去了三分颜色,但即便如此也教人一眼望去便知这是个美人坯子。
比起这长得俊俏的姐弟二人,另一个七八岁大的女孩看起来就黯淡无光了。黑黢黢的脸蛋虽然也算是光洁无暇,但在这个追求“肤若凝脂,面若桃花”的年代,再精致的五官也被暗沉的肤色拖累了。若不是姐弟三人眉眼相似,倒要叫旁人怀疑这个年龄偏小的女孩是不是抱养来的了。
“二姐,你真是神了,我今天去后山西面捡蘑菇,竟然让我发现了这个,我趁二虎子没注意的时候偷偷摘的,没叫他知道呢!”虞贤语气有些得意,小心翼翼地从衣服里拿出一个布包,展开布包掏出一物,陶碗大小,其盖如伞,其色金黄。
“二姐,这就是你说的灵芝吧?”虞贤捧着那物,屏住呼吸,紧张地看着黑脸少女。
“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虞夏眼神恍惚,口中喃喃道,见虞贤一脸期待地看着自己方才回过神来,“没错,这灵芝年份还可以,拿去县城上卖应该能卖好些银子。”
虞贤猛地摇头,一脸倔强,“我不卖,这灵芝是给二姐治病用的。”二姐从小就聪慧,什么东西都是一遍就会,可偏偏自小就体弱多病,动不动就头疼晕眩,别家的孩子四五岁就下地干农活,虞夏却几乎都是足不出户的,前两天她非跟着要上山挖野菜,半天回来就脸色煞白,晕了过去。
看着弟弟认真的神色,虞夏心里十分柔软,她伸手摸了抹虞贤的脑袋,“傻弟弟,灵芝治不了我的病,你把灵芝卖了,多给我买些好吃的补身体,这样我身体才能好起来。”
虞春也劝弟弟,“你二姐说得没错,那个张大夫不是说了吗,是药三分毒,你二姐的病在于先天气虚,吃得好了比吃什么药都管用。”
虞贤瘪了瘪嘴,高涨的热情一下子就冷了下来,“好吧,卖就卖。”到底是孩子心性,一时间的不开心立马就抛到了脑后,“二姐,你怎么知道后山的西面会有灵芝呢?”
虞夏调皮地眨了眨眼,笑着说,“我猜的。”见到弟弟失望的表情,她又解释道,“你先前说后山摔伤过好多人,现在没人去那儿了,最近雨水也多,蘑菇这类东西就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灵芝也姑且能算是蘑菇的一种,后山西面太阳晒得比较少,比较利于蘑菇之类的东西生长,我让你去后山本来也只是想你能多采些蘑菇回来而已,谁知道我们小贤运气那么好,竟然摘回来颗大灵芝。”
“原来是这样啊。”虞贤恍然大悟般点了点头,一脸崇拜的表情,“二姐,你真是太厉害了。”
其实虞夏刚刚那些话只是随口编给弟弟听的,自她出生起总有种奇特的感觉,自己不是自己,她的脑子里有其他的东西。小时候那些意识还尚且模糊,随着她日渐长大,脑子里莫名其妙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清晰,更为奇特的是,从来没读过书的她竟然认识上面的每一个字,只是语句太过玄奥,她看着也是一知半解。今早她看到虞贤的时候见他前额阔亮,双眉凝聚,鼻头润白,有进财之喜,虞夏悄悄拿竹筷为他卜了一卦,卦象显示西北,后山正好在北面,所以她早上便提了一句往山的西面看看。
这是虞夏第一次运用脑子里的东西,那些玄而又玄的文字在虞贤的实际经历中得到了证实,虽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脑子里会有这些东西,但目前看来并非是坏事。
果树村虽然依山傍水是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但毕竟是个小乡村,这时候的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倒是虞大有家因为虞夏自小体弱多病,一天有三餐饭。此刻夕阳斜照,虞春算着爹娘该回来了,便起身叫弟弟妹妹好好呆着,自己准备下厨房做饭去。
“大姐我帮你烧火吧。”虞春虽然身为长姐,但是说到底也只比虞夏大了两岁而已,这个姐姐从小便疼爱弟弟妹妹,有什么活都抢着干,同村的孩子每天在外面疯跑玩耍的时候,虞春却是安安静静待在家绣着花陪妹妹,随着虞夏慢慢长大她也明白了长姐对自己的付出,心中十分感念,所以有什么活都尽量帮着姐姐做。
虞春了解妹妹的心思,也没拦着,倒不是她想妹妹帮忙,只是张大夫说过妹妹整天静卧静坐在一处也不好,容易得什么褥疮,虽然她这个年纪还不明白褥疮是什么,但她知道那肯定是一种不好的病,“那行,小贤你帮你二姐抱几捆柴到厨房,我先洗菜。”
虞大有家男丁少,虞贤才五岁,还没到顶事的年纪,现在正是农忙季节,虞大有夫妇早早起来便下农田插秧去了,本来虞春也要去的,但是一来二妹需要照顾,二来虞大有夫妇在田里干活需要人做饭给送去,所以虞春便留在家做饭,虞贤虽然调皮,也知道这个时候尽量为家里出份力,才喊上同村的玩伴二虎子一块儿上山去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虞春虽然才十岁的年纪,但是厨房的活却是早已做惯了的。她从井里打了水洗好菜,抱着篮子进厨房拿出斜靠在灶台上的砧板和大菜刀麻利地切好,“小贤今天采回来的蘑菇有好几种呢,咱们做个素炒蘑菇吧,然后再炒个油菜,做个昂刺鱼汤。”
------------
第二章 质朴真情
身为农家人虽然难见荤腥,但是虞大有家这伙食算得上是比较讲究的了,一般人家每天就糙米饭就咸菜,然后来碗野菜汤就解决了。虞大有家虽然吃不起猪肉鸡肉,但是这些年鱼虾倒是没少吃,乡下人吃饭但求一饱,虞大有家也不是贪图口腹之欲,主要还是为了给虞夏补身体。
热了锅倒上菜籽油,等菜籽油冒烟虞春把蘑菇倒了进去,山里刚摘的蘑菇极其鲜嫩,快速翻炒几下锅里便出了不少水,蘑菇的香味混合着菜籽油的味道飘了出来,撒上盐粒继续翻炒,最后撒上葱花出锅,到出锅前后不到半刻钟的时间。
虞春从缸里舀水拿着老丝瓜瓤把锅刷干净,又把油菜跟昂刺鱼做了,鱼汤刚一出锅,另一口锅里米饭也熟了,端菜上桌,虞大有夫妇背着农具回来了。
“什么味道这么香。”刚一进院子虞大有便闻到空气里飘着鲜美的味道,干了一天的农活他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杨翠莲把草帽挂在院墙上,从井里打了桶水洗脚,在烈日下干了一天农活虞大有早就热得不行,脱了衣服接过妻子手里的桶打了水直接往头上淋,淋完也不擦,打着赤膊就在饭桌旁坐下了。
现在的天气已经很炎热了,果树村的人们很少在屋里吃饭的,都是把饭桌搬到院子里,敞着院门,让风吹进来,还能带来点凉气,不过弊端也有,就是必须在太阳落山前吃完,不然的话就要挨蚊子咬了。
“爹,咱家的秧都插完了吗?”虞贤一边扒拉着饭一边问虞大有。
其实虞大有家也就两亩田,在果树村家家户户五六亩的平均水平下算是很少的了,像那些大户家里都是几十亩地包出去给别人种收租子的,那种就是人人羡慕的吃穿不愁的富户了。早年虞大有家也是有五亩肥沃的土地的,只是为了给虞夏治病加补身体,这些年陆陆续续卖了三亩。两亩地虞大有夫妇二人其实很快就能插完,但是每年农忙的时候他们都要先去帮虞夏祖父祖母插秧,然后才插自己家的。
虞夏祖父虞老爷子虞德彪住在村西,跟大伯一家住在一起。虞老爷子的父亲是秀才出身,在果树村当过一阵教书先生,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后来村里有条件的人家都去隔壁陇河村的东虞族学读书,无奈之下才关了书塾,从此家境便慢慢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9126
29127
29128
29129
29130
29131
29132
29133
29134
29135
29136
29137
29138
29139
29140
29141
29142
29143
29144
29145
29146
29147
29148
29149
29150
29151
29152
29153
29154
29155
29156
29157
29158
29159
29160
29161
29162
29163
29164
29165
29166
29167
29168
29169
29170
29171
29172
29173
29174
29175
29176
29177
29178
29179
29180
29181
29182
29183
29184
29185
29186
29187
29188
29189
29190
29191
29192
29193
29194
29195
29196
29197
29198
29199
29200
29201
29202
29203
29204
29205
29206
29207
29208
29209
29210
29211
29212
29213
29214
29215
29216
29217
29218
29219
29220
29221
29222
29223
29224
2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