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一 青铜古棺的絮语
------------
第1章 楔子
我的老家在龙岭山区,白骨坡。
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阴山山脉的末端,交通闭塞,地势险要,建国以前不属于任何一个省。
现已开发为旅游景区,名字也改成了白庄。
只有那些上了年岁,黄土盖过脖领子的原住民,还记得“白骨坡”这个村名,还口口相传着“白骨坡”由来那个凄凉的传说……
在大宋年间,科举盛行。
村里住着一对孤儿,男的叫方远,女的叫月儿。
两人从小相依为命,经常到后山砍一些竹子,做成竹笛,拿到城里去卖,换取微薄收入。
休息的时候,吹吹笛子,画画曲谱,日子虽然清苦,但快乐十足。
那年初秋,科举考试临近。
对于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来说,三年一度的科举,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方远自然不会错过。
一介穷书生,也有状元梦。
临行前,方远对月儿许下承诺:“等我回来,许你一世心欢!”
两人平时以兄妹相称,其实早已心生情愫,多年来相互依偎,没人说破那张窗纸,这算是方远第一次委婉的告白。
月儿含羞点头,回以告白:
“待你归来,伴你烛火依旧。”
意思是,能否考取功名不重要,只愿日夜陪伴你左右。
既然已经表白恋情,两人便合作写下了一首曲谱,相约科考归来之日,洞房花烛之夜,你执竖笛,我吹横笛,共奏一曲深情合欢。
次日,方远背上行囊,带着家里仅有的盘缠,远赴千里之外的都城。
步行一个月,风餐露宿,艰难抵达考场。
方远虽为草野之民,但才华横溢,一手飘逸的书法,一篇革新立意的文章,都让他成为了本届考生中的一大亮点。
可是,来自大山里的淳朴少年,哪知外面世界人心险恶,表现太过亮眼,必然会触碰到某些官宦子弟的利益。
可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方远的文章,最终被评判为具有严重的反动倾向,天降横祸!
反动,是死罪,是皇权之下最严重的罪名,重则诛九族,轻则杀头以儆效尤,最轻的也要牢底坐穿,被酷刑折磨而死!
庶民的命,不如一棵野草。
消息传回老家,已是三个月以后了。
月儿日夜盼望着方远的归来,盼着花烛笛声共缠绵,哪曾想,盼来的却是一道晴天霹雳。
三个月了,方远恐怕早已尸首分离赴了黄泉!
听闻噩耗的那一刻,月儿如雷轰顶,直接昏倒在了路旁。
乡亲们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避而远之,冷眼漠视。
从那以后,月儿每天仍会到后山折一些竹子,做成竹笛,拿到城里去卖,生活似乎并未发生任何改变。
只是每到日落,山坡上就会响起缥缈的笛声。
一个身份卑微的弱女子,在纷乱的年代里寸步难行,只能孤独地守望在山坡上,将内心无尽的痛楚化作音符,诉给自己听。
日复一日……
恰逢边疆战乱,民不聊生,大牢里的犯人统统被发配到了边疆去充军,方远正在其中!
虽说充军也是九死一生,但起码没有立刻血洒断头台、喊冤赴黄泉。
只可惜消息不灵通,传回老家的时候,已过了半年之久。
寒冬已至。
这时的月儿,虚弱憔悴,一身单薄衣,就像一朵凋零的野花,重复着单调无望的生活。
她依旧每天坐在荒凉的山坡上,伴着落日的余晖,吹奏凄凉的笛声。
这天忽闻喜讯,恍如做梦!
竟一口鲜血将笛子染得血红……
月儿倒在山坡上,再也没能站起来。
村里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月儿背下了山坡,发现月儿已经气息衰竭,香消玉殒,无力回天了。
弥留之际,短暂的回光返照,月儿知道自己将要死去,竟然讲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愿望。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960
3961
3962
3963
3964
3965
3966
3967
3968
3969
3970
3971
3972
3973
3974
3975
3976
3977
3978
3979
3980
3981
3982
3983
3984
3985
3986
3987
3988
3989
3990
3991
3992
3993
3994
3995
3996
3997
3998
3999
4000
4001
4002
4003
4004
4005
4006
4007
4008
4009
4010
4011
4012
4013
4014
4015
4016
4017
4018
4019
4020
4021
4022
4023
4024
4025
4026
4027
4028
4029
4030
4031
4032
4033
4034
4035
4036
4037
4038
4039
4040
4041
4042
4043
4044
4045
4046
4047
4048
4049
4050
4051
4052
4053
4054
4055
4056
4057
4058
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