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山
------------
第一章 闻婴
山中小道,美景如画。
一布衣少年,抬头望着山腰间自己的草庐,那草庐虽简陋,此时却在夕阳霞光的余晕中散发着微微的光芒。
他脚程极快,不出一柱香的工夫,就快走到了山腰。
突然,那少年停住了脚步,他似乎听到了低低的啜泣声,声音极微细,有如山风刮过,或某些体形微小的动物在草丛中掠过一般。
这荒山景致虽美,却远离闹市,少有人迹,少年在这里住了不知多少年,一共也只见过几个樵夫与云游的行脚僧从山脚边经过而已。
少年将扁担紧紧攥在手中,有好几次都完全分辨不清方向,站在原地等了一阵,才又寻声慢慢寻找。
一阵强劲的山风刮来,少年终于在被风刮开的杂草深处找到了声音的来源,一个长条状的棉布包裹。
少年心里一惊,连忙上去蹲下查看,果然,这是一个襁褓,一个婴孩被包裹了厚厚的不知多少层棉被,只露着紧闭的眼睛和小小的鼻子在外面。
少年慌忙抱起了这婴孩,笨拙地调整了几次姿势,最后像抱枕头一样将襁褓横在胸前,用手指夹起扁担,匆匆赶往草庐。
草庐依山而建,本是一个宽阔的天然山洞,少年在这里铺了地,砌了墙,添置了几件自己制作的床、桌、几、案,简朴却干净。屋前,还搭了一个宽敞的草亭,草亭中放着一桌一椅,旁边还盘了一个精致的灶台。
少年匆忙地推门而入,将襁褓轻轻地放在床上,自己脱了外衣,方才坐在床边,
小心地一层一层打开襁褓,竟有七八层之多。一个穿着红绸衣的小婴孩便露了出来,粉藕一样的四肢一动不动,粉白的小脸庞也是毫无表情,刚才低低的声音也再没有了。
仔仔细细地检查完孩子,少年像是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孩子没有受伤,只是气息微弱,估计是饿狠了。
少年用两条棉被盖住孩子,飞快地在锅里煮了米粥。灶火烧得极旺,米粥的香气很快就飘了出来。
少年盛起米粥上的清汤,耐心地吹着,端进了屋子。他略略绑了绑襁褓,将孩子倒入一边怀中,用另一边的手托着碗,送到婴孩的小嘴边。
婴孩柔软,少年的动作极小心,极轻极柔,米汤汁一点点地进入婴孩的口中,婴孩便开始用小嘴吸吮,只是力量很弱。
少年见婴孩有反应,再倾斜了碗,将更多的米汤汁送进他嘴里,不料婴孩一口呛出,将之前喝下的米汤汁一并都吐了出来。
少年忙放下碗,拍着小婴孩的背,待他平缓下来,方才细细的、一点点地重新将米汤汁喂下。小婴孩轻轻打了一个嗝。少年轻柔地更换了吐湿的小被子,将沉沉睡去的婴孩放到了床上。
少年拿着换下来的小被子,悄悄掩上了门。自己拿了木盆,又打上水,坐在门前开始搓洗小被子。少年心里的疑惑越来越多,“这是谁家的孩子?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婴孩像是被人从山顶上扔下来的,要不是草深林密,恐怕会出事,但也不像是有人故意要害这孩子,裹了一层又一层,不就是怕摔坏了吗?这荒山本就没有人烟,又怎会冒出一个婴孩?
夜色笼罩在山间,虫鸣声远近起伏。少年理了理被山风吹得有些凌乱的发丝,点起了一盏小油灯。
不知是从何年何月起,也不知为什么,少年就在这座荒山之中生活,一个人打柴、种菜、洗衣、建屋、织布、缝衣、浇园、耕作、写字,对这山中的一草一木都分外熟悉亲切,除了山中的虫、鸟、兔、松鼠一些小动物,从未直接与其他人见面,更没有交谈过。
说来也奇怪,这山里并没有大型猛兽,山泉清冽、瓜果丰富,四时如春,也无严冬酷暑,着实是个生活的好地方。
只是,只有他一个人,不知岁月几何,亦无人共享美景,有的时候,稍有些孤寂。他虽然很喜欢现在的生活,却似乎一直在心里隐隐地期盼着什么。
如果这个孩子,因为什么变故被父母或其他什么人丢在了这荒山上,是不是可以留下这个孩子,相伴左右。
但若有人不小心或不得已或仇家故意将婴孩抛下山,婴孩的父母亲人现在正心急如焚四处寻找,又该是怎样的肝肠寸断,生不如死呢?
几番思忖,少年定了定神,决定这几天稍稍下山去打听打听,看看周围的山里有没有人家遗失了孩子。
从少年有记忆以来,他就不曾离开过这里,不知为什么,他既不想外面的人来打扰他,又似乎渴盼着什么人来找他。
------------
第二章 出山
天色微曦,星河耿耿,少年和衣躺在床边睡得正沉,睡梦中还将小婴孩圈在怀里。突然,臂膀上传来轻微的响动。少年睁开眼,却见那婴孩扑闪着眼睛望向他,小手小脚在不停地晃动,只是力量还是很小。
见少年醒了,那小婴孩竟张了张嘴巴,无声地笑了。于是四目相对,两相笑靥,一种温情如潮水一般涌入少年的心里,不由得亲了亲小婴孩的额头。婴孩却扑扑两声,放屁带拉屎,又弄脏了小被子。
少年起身,替婴孩清理干净,又去门口洗干净刚刚弄脏的小被子,晾在竹竿上。煮好米汤汁,喂婴孩喝下,又装了些米汤汁在竹筒里。
少年用一条结实的布带把婴孩绑在了胸前,又把山风吹干的小被子收起来一并放在包袱里带走,还扯了些柔软的细布给婴孩作尿布。一切收拾妥当,少年带上斗笠,背上扁担,摸了摸小婴孩,转身关上了草庐的门。
下山的路是走得很熟的,山下的迷雾也是熟悉的。这迷雾阻挡了外界的来人,就连他自己好多次也被迷雾阻碍了前路。但后来少年发现只要他闭上眼,似乎就能从迷雾中看到前行的路。
少年托了托小婴孩,闭上眼,走上了一条狭窄却清晰的道路。这路很长,少年一直在走,这路笔直,少年从来没有在迷雾中走过这么久。
小婴孩发出了低低的声音,少年赶忙睁开眼,四周仍是迷雾重重,什么也看不清楚。少年将米汤汁喂给小婴孩喝,又给他换了一块尿布,重新绑到身体上时,小婴孩又恬然睡去。“这孩子倒是乖。”少年重新闭起了眼,这一次没有走多久,便看到了路的尽头,然而路的尽头之外,却什么也看不到了。于是,少年在路的尽头睁开了眼睛。
竟然是一座小镇。
面前的牌楼上写着“兀南镇”,却是从未见过的好看的字体。
少年并不知道这个镇子,却也缓步走了进去。
时值晌午,镇子里熙熙攘攘,热闹非常。酒楼茶肆,胭脂首饰,店铺林立,酒旗飘飘。少年似有些不适,在人群中身体有些僵直。少年异样的服饰也引起了周围人的指指点点。一位卖茶水的街边老妇人对着少年道:“坐一会儿吧,看着像是赶远路的。今天是寒食节,可没有热茶啊。”
少年踌躇了一瞬,便依言坐下,并轻轻抚了一个婴孩的背。那老妇人拿了一大碗粗茶水,放在少年面前,热情地问道:“这位小郎君好生俊俏啊,生的娃娃也一般俊俏,真是龙生龙、凤生凤。”
少年的面色不变,心里却想,怎么这些人说的话他虽能听懂,但是语调很是古怪。少年低头看了看睡熟的小婴孩,又喝了两口茶水,少年想要开口询问这老妇人有没有人家丢了孩子,却张了半天的口,发不出声音来。
老妇人看着少年一脸的询问,便等着,却没想到这少年竟是个哑巴,随口道:“真是可惜了的,这么个好郎君,竟是个哑的。”少年摸了摸自己的喉咙,心想,可能是太久不与人说话,都忘记怎么讲话了。便以手指醮了茶水,在桌子上写字,竟是一笔漂亮的小篆。
那老妇人看向少年的眼光更加可惜了,叫来旁边算命的道士来看,道士也不知道少年写的是什么,对老妇人说:不识得啊。两人向少年摇摇头,少年留下了一小把红豆作为茶钱,老妇人更是欢喜了。
镇子不大,少年一会儿就走完了镇上最繁华的一条街,看到了一家门头不大的书院,便走了进去。十几张桌几摆放在堂屋之中,应该是作教室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