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卷一 周纪一 (1)
威烈王
威烈王二十三年。
威烈王打破常规,第一次任命大夫为诸侯。他们分别是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和韩虔。
就这件事,司马光评论说:臣听说天子职权的体现莫大于礼,礼的体现莫大于名与分,什么是礼?礼就是国家的纪纲。君臣之间是为分,公侯卿大夫是为名。之所以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都只有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却只能奔走服役于一人,这不就是因为以礼作为纪纲的缘故吗?因此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驭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在上者指使下属,就如同人的心腹运用手足,树的本根指挥枝叶,下属服从上级,就如同手足卫护心腹,枝叶庇护本根。然后才能够上下相保,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因此说,天子的本职就在于守礼。文王制易,以乾坤为首。孔子所著的系辞说,天尊地卑,乾坤定位。高低有序,贵贱自然自定。这说的是君臣之位,就如同天地一样,是不可以随便的调换位置。春秋的时候,贬抑诸侯,尊重王室,王室虽然微弱,但论序在诸侯之上,由此可见圣人对于君臣之道无时无刻都在遵守。他们总是以为,作为天子,只要没有桀纣之暴,即令没有汤武的仁德,也应该严守君臣的本分,守节伏死。假设以微子来取代纣王,则成汤天下不会灭亡。以季札为吴国的国君,则吴太伯的后代就不会灭绝了。这两个人之所以宁亡国而不为君,就是因为他们以为礼的大节不可乱。因此说,礼最重要的环节是一个分字,礼用来分辩贵贱,裁定亲疏的顺序,而这一切的顺序以名与器来决定,名器已定,则天下万物杂而不乱,各有统属。如今名与器皆亡,礼又怎能独自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有大功于卫,不愿接受封地而希望卫侯答应他朝拜时用诸侯的仪仗,孔子以为不可,因为名与器是礼之大节,不可轻易与人。卫君待孔子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老百姓将无所措手足。诸侯的仪仗,作为实物,微不足道,但是国家的名器,如果任其胡来,则无上下之序,因此孔子珍惜它。世上的事往往都是由小成大,圣人的眼光远大,能够从细小处看到以后坐大的后果。我们平常人目光短浅,总是等到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了才想起去补救,从小处着手,则用力小而功效显著。若等坐大了再去处理,就会收效甚微了。易经上说,覆霜坚冰至。书上说,一日二日万几,就会日积月累,尾大不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唉,自从幽厉矢德,周道日衰,纲纪崩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已经十分丧失七八分了,然而文武所创基业,犹能绵绵相继,是因为周氏的子孙犹能坚守礼的名分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初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曾向襄王请求葬礼用王室的制度,襄王不许说:“这是区分君臣之位的王法,相信叔父也不希望乱了上下秩序。不的话,叔父自有封地,尽可以自己使用王室的礼仪,何必向我请示呢?”文公于是惊惧而不敢违背周王的命令。就是这个原因,以周之地,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不多于邾莒,却能够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兵,这是因为名与器尚存的缘故啊。至于季氏在鲁国,田常在齐国,白公在楚国,智伯在晋国,他们的势力都足以逐其君而自立,然而却是不敢,这岂是他们的力量不足抑或于心不忍呢,他们是怕奸名犯分引起天下公愤。如今晋大夫凌藐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实之以名分,使他列于诸侯,是连区区名分都不能守而拱手让人了。先王之礼,到此也就丧失殆尽了。或许有人以为当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不想答应也不行。其实大是不然,当时虽然三晋强盛,如果悍然不顾天下之诛,就不用向天子请示而自立了。这样,他就为悖逆之臣,当时天下若有桓文之君,就会奉礼义而征讨于他。但如今他请于天子而天子答应了,就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谁还有理由来讨伐他?因此,三晋得列于诸侯,并不是三晋坏礼,而是天子自坏,从此君臣之礼既坏,天下人争相以智力相雄长了。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灭。生民之类,泯灭几尽。实在令人痛心。
当初,智宣子将立智瑶为后,智国说:“不如立智宵。智瑶有五贤过人,但有一不屑随之。”
宣子说:“你说说看。”
智国说:“智瑶的五贤是:其一美质长大,其二射御足力。其三技艺毕给,其四巧文辩思,其五强毅果敢。但有一点,他的为人却是甚为不仁。一个人以五贤凌人,却以不仁作为行事的准则,试想有谁能够担待他?如果立智瑶为嗣,智氏必灭。”
智宣子不能听智国的劝说,还是立智瑶为后。智国见状,求太史另立别族,太史使其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简子将置后,不知当立谁,就用竹简写下了两道训诫,让他们认真的熟记。过了三年向他俩问起,伯鲁不知所云,他的竹简早已丢失。再问无恤,对答如流,向他要竹简,则从容自袖中取出。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为后。
赵简子又使尹铎营造晋阳城,尹铎请示说:“主公是要将晋阳建成一座华丽的城镇呢,还是希望将来能成为国家的保障?”
赵简子说:“当然希望将来能成为国家的保障。”
于是尹铎减损户口,轻徭薄赋,晋阳城人心归向,人人愿为赵氏一尽死力。赵简子对无恤说:“他日赵氏有难,不要小瞧了尹铎的功劳。也别以晋阳为远,一定要奔向那里。”
智宣子卒,智襄子智瑶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在兰台宴饮,智伯嘲戏韩康子,并侮辱其臣段规。智国知道了,就去进谏说:“主公应该提早防备祸患,否则大难将至了。”
智伯不屑地说:“大难将由我而构,我不为难,谁敢为之?”
智国说:“不然。夏书上说,一人三失,怨岂在明?没有人能知道别人的图谋。君子能从小节上约束自己,才不会有大祸临身。今天主公一宴而羞辱人的君相,又不知防备,只是说,别人不敢兴难。这也太过分了。蚂蚁蜜蜂,都能害人,何况人的君相呢。”
智伯不能听。
智伯向韩康子求地,康子不想给他,段规说:“智伯好利而刚愎自用,不给他,将要起兵伐我,不如给他。他喜于得地,一定还会向别人索取。别人不给,她就会举兵相向,我们就可以静待事态的发展,见机行事了。”康子说:“好吧。将万家之邑给了他。智伯大为高兴,就又使人向魏桓子求地,桓子不想献地。相国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
桓子说:”他无故索地,就是不能给他。“
任章说:”他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我给他地,智伯一定高兴,就会产生骄纵之心。他骄纵就会轻敌。而诸大夫惊惧就会抱成一团,互相亲敬。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能长久,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骄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公不如权且给他,以骄其心。然后我们可以择交而图智伯。为什么要以我们自身的力量而与智伯对抗呢?“
桓子说:”很好。“同样割给他万家之邑。
智伯又向赵襄子无恤求取蔡地的皋狼之地,赵襄子不给他。智伯大怒,帅韩魏两家的家甲围攻赵氏。襄子将要出奔,问手下人:”我该到哪里去呢?“
从人说:”长子城在就近,而且城墙坚厚,可以去那里。“
襄子说:”民众精疲力尽才使城墙完工,又以疲惫之躯坚守它,人们谁会为我尽力?“
又有人说:”邯郸的仓库充实,可以去那里。“
襄子说:”那都是搜刮的民脂民膏,老百姓穷困潦倒,谁肯为我卖力?“我们应该去晋阳。那是先主临终时一再嘱托要去的地方。尹铎为政以宽,必得民和。于是就带领手下出奔晋阳。三家以国人围城,并决晋水灌城。城墙眼看就要让大水淹没了,城中百姓却绝无叛意。智伯与韩魏二君在水中视察。智伯说:”我如今知道水原来可以灭亡人的国家了。“
桓子以肘碰韩康子,韩康子俯首会意,他们知道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这两处可是他们的国都。当下各自心惊。
息辟对智伯说:”韩魏一定要造反了。“
智伯说:”你怎么知道?“息辟说:”从他们的表现看出来的。当前的形势是,我与韩魏连兵以攻赵,赵亡,下边就轮到韩魏了。这是他们的忧虑。今日主公与他们相约胜赵而三分其地,赵城将拔而二君无喜志,不是将要反的征兆吗?“
智伯一笑置之。第二天,将息辟的话告诉了二人。二人说:”这一定是这个人想要为赵氏游说,故意使主公怀疑我们二家而放松对赵氏的围攻。不然的话我们怎么能够不看到即将到手的利益,而去行那危难不可行的事呢?“
二君告别出来,息辟进去说:”主公怎么将我说的话告诉了二人?“
智伯说:”你怎么知道?“
息辟说:”臣见他见了微臣仔细打量,然后低头疾走。是因为他们知道臣看透了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
智伯说:”我已经和他们击掌为誓,永不二心,你就不要再说什么了。“
息辟见说不服智伯,恐祸及身,就向智伯请求出使齐国去了。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城见韩魏二君,说:”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围攻赵氏,赵氏亡,接下来就是韩魏了。“
二君说:”我们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恐事未遂而谋先泄,马上就会有祸事。“
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君之口,而入于臣之耳。更无外人知道。又有何伤?“
于是二君与张孟谈约定举事的日期,送张孟谈回城。赵襄子趁夜派人杀掉守堤的军士,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两军分两翼夹击,赵氏军兵迎面痛击。智伯大败。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只有智国因为改姓为辅,得免于难。
关于智氏之败,司马光评论说:”智伯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才胜于德的缘故。才能与德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俗之人往往不能分别。统称为人的贤能。这是他们之所以不能正确的体察人才的原因。聪察强毅称为才,正直中和是为德。才能,是道德赖以存在的基础。道德,又是才能的指挥者。生于云梦的竹子,是名满天下的利器。然而不经过一番加工,就不会无坚不入。产于棠溪的金属,是制造利器的原料,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就不能成为利器。因此,才德兼备的人才称得上圣人。才德俱亡,便是愚人。品德胜过才能的人,可称为君子。才能高过品德的,称为小人。大凡取人之术,假如得不到圣人君子,宁得愚人也不要得小人。这是为什么?君子挾才以为善,小人挾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善无不至。挟才以为恶,恶亦无所不至。愚人虽欲为不善,智力都不能胜任,就如乳狗搏人,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成其暴,用之则是与虎添翼,其危害是很大的。德是人们所敬仰的,才则是人们所喜爱的。喜爱容易亲近,敬仰容易踈远。因此察人的人多数都弊于才而忽略了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才导致了破国灭家。岂是只有智伯一个?所以啊,治国治家者,若能准确的分辨出才能与品德的区别,有选择地加以利用,又怎么会出现国无贤臣的状况呢?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便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智伯报仇,就诈为刑徒,私带匕首,入襄*中塗厕。襄子去厕所时心动,使人搜索,得豫让。左右想要杀他,襄子说:“智伯死无后,而此人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位义士。放了他,我小心防范就是了。”
于是就放了他。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在街市上行乞。他的妻子已经认不出他了。但他的朋友见到他就认出了他,流着泪对他说:“以君之才,完全可以先臣事赵氏,然后趁机下手,何必自残如此。”
豫让说:“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想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这样是很难得手。但我就是要这样,以此来警示后世为人臣而有二心者。让他们感觉羞愧。”
襄子出行,豫让预先藏于桥下。襄子过桥马惊,心疑,使人搜索,得豫让,就不再赦免他,当时就杀了他。
------------
卷一 周纪一(2)
赵襄子因为自知伯鲁因为自己才不能被立为后,心下感愧,自己有子五人,却不肯立为后。先将伯鲁的儿子分封到代地,称为代成君,早卒。有子赵浣。襄子就立赵浣为后。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361
9362
9363
9364
9365
9366
9367
9368
9369
9370
9371
9372
9373
9374
9375
9376
9377
9378
9379
9380
9381
9382
9383
9384
9385
9386
9387
9388
9389
9390
9391
9392
9393
9394
9395
9396
9397
9398
9399
9400
9401
9402
9403
9404
9405
9406
9407
9408
9409
9410
9411
9412
9413
9414
9415
9416
9417
9418
9419
9420
9421
9422
9423
9424
9425
9426
9427
9428
9429
9430
9431
9432
9433
9434
9435
9436
9437
9438
9439
9440
9441
9442
9443
9444
9445
9446
9447
9448
9449
9450
9451
9452
9453
9454
9455
9456
9457
9458
9459
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