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烛火
------------
序言:人生的出发与终点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萌生了写作的想法,或许是小学造句的时候,或许是初中作文被老师念的时候,亦或许是高中的散文笔记本被同学传看的时候。总归当写作这样的想法萌生后,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终于锻造成了我的梦想,成为我人生的出发与终极目标。
梦想是坚持不懈的!
十年前的我,顶着西安的酷暑与寒冬,在工作之余历时三年多,终于完成了一部近三百万字的小说。然而一切的汗水与艰辛,变成了小偷光顾后的一无所有。我近乎疯狂地跑遍了西安城的大街小巷,希望能够从哪些二手电脑收售店,找到存储着文稿的电脑或是优盘,随着时间的流逝,希望终成渺茫之后的泡影。我想文稿丢失后的那一个月,该是我这辈子最魂不守舍的日子。我在悲痛中沉睡,昏天暗地不辨白昼与黑夜。
写作是痛苦和煎熬的,母亲至今一提起来就会劝我,再也不要做这熬心耗神的事了。可她却不明白,痛苦是有的,煎熬也是有的,更多的是快乐,还有苦过之后的回味甘甜!
我已经经历过最痛苦的日子,这或许是老天对于我的考验和磨练,让我能够拥有一颗更强大的内心,在面临所有的打击时,都能够以平常心去面对,都能够静下心去思索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我知道自己只是大千世界的一粒尘埃,只是茫茫人海的一点平凡,然而再渺小的生命,也会努力绽放生命的色彩斑斓,也想闪耀自己的灵魂光芒。是的,我们很平常,可我们也是这个世界的独一无二。
如果说写作是我一直坚持不懈的梦想,那么这部小说《人间草木心》就是我梦想道路上必须要跨越的高山。它既是障碍,也是基石。
我一直没有过年少轻狂,也没有过浮躁夸张,十年后似乎和十年前的我一样。然而又怎么可能一样?时代在日新月异,人生在不断成长,十年后的今天或许我更有状态与能力去为梦想坚持不懈,去跨越我人生道路上的高山。
《人间草木心》主旨是书写茶人群体的书,也是用现实主义的笔调去刻画跨度近三十年的时代变迁,以及在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个小人物的成长故事。小说以时间为轴,起始于一九八八年,以主人公成长的阶段,大致分为三卷:
第一卷“烛火”,是主人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描绘的是家庭对于人生的意义。烛火是轻灵跳跃的,也是温暖的,烛光里的记忆是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温馨画面。烛火很容易熄灭,就像脆弱的童年,它们需要的是呵护;
第二卷“灯火”,是主人公的青年时代,描绘的是学校及社会对于人生的意义,灯火是朦胧闪亮的,可以是黑夜迷途里的指引,也可以是花花世界中的诱惑。灯火真实而又虚幻,像是少年的心,徘徊于现实与幻想之间;
第三卷“炉火”,是主人公走向中年时代的故事,描绘的是事业,爱情,婚姻对于人生的意义,炉火是热切沉重的,厨房里的柴米油盐,客厅里的家长里短,茶案上的风花雪月等等。炉火人的担当与责任,是内心的最终回归。
这是《人间草木心》的三个分卷命名和简单介绍,小说是按照故事的发展有序进行,烛火,灯火,炉火并没有特别的指向性和标注性,三卷的内容中都会有出现,一切都是为全书服务。
人们常说一个“茶”字,就是在描绘人在草木之间。而人间草木心的定名,不仅仅是在书写茶人的草木之心,更是在书写每一个心怀天地自然的人。“茶”字是人在草木之间,也是人在自然之间。
我从两三岁起接触到茶,来自家庭环境成长下的饮食习惯更让我三十多年一直伴随着茶香。儿时的茉莉花茶,少年时的绿茶,红茶,黄茶,乌龙茶,青年时的黑茶,普洱茶。到了如今,茶叶已然是融入到我的人生,我的生活,无法割离。茶对于我来说,是童年时代,也是家的美好记忆。
茶为国饮,据传发乎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由此而发端的数千年茶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是包罗万象,不拘一格的,人们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也说“琴棋书画诗酒茶”,它是大众饮品,也是高雅享受。茶的境界,也是人的境界,无论喝茶品茶,咀嚼的是自己当下的人生。
《人间草木心》是一部长篇小说,预计总体字数在百万字以上,这是一个在时间中打磨的创作过程。书中关于现实的描绘,都是来源于生活,却又虚构于生活。对人物,故事,环境等等的塑造也是按照小说的主旨需求,进行的艺术形象创作,无关政治和任何个人和团体。至于小说人物对茶的观点,见解,也是根据人物的性格,成长环境,文化水平等等综合考量后,所进行的小说情节语言设定。因此,请勿对号入座。这是一本书,讲的是有关人生,有关茶人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电影,一场戏,或许素材是来源于现实,然而没有人会把电影,戏剧当现实。
作者文若,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少小顽皮好动,越成长越安静。自幼食素,至今已成习惯;不抽烟,不喝酒,唯好喝茶;读书无所成,却时时卷不离手。常怀作家梦想,却因书稿丢失事件一蹶不振,陆陆续续写了些有头没尾的故事。如今以创作《人间草木心》为起点,重新再出发。长久未能动笔,难免书中会有疏漏,愿诸位师友海涵见谅。
最后,以一首杜撰的诗作为序言的结束语,也是整部书书名的出处。
《人间草木心》
南方有嘉树,人间草木心。
天地润清浊,岁月藏古今。
入世涤风尘,出世悦禅音。
淡水烹苦烈,素叶嚼甘辛。
一壶春秋在,举杯漫光阴。
浮生沉百味,悠然度清贫。
------------
第一章 瑞雪丰年【1】
玉池村有近两百户人家,大都是姓言。其余孔、孟、韩、王、张各姓,少则三四户,多则八九家,且都是数代在此生活的本地人。外来户只有一家,姓牛。据说是毛爷爷的老乡,从遥远的湖南辗转迁到这里的。
玉池村地处陕西宝鸡,要从湖南迁徙过来,的确可以称得上是遥远了。牛老爷子给孙辈们讲述自己带领全家北上的过程时,神情是激昂的。老牛家这一路不知跨过了多少艰难险阻,先入湖北,后到河南,再至甘肃,最终定居在陕西。
牛老爷子官名牛传清,老伴王氏,单名一个莹字。老两口共带着九个孩子,四男五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这一大家子人刚落户到了玉池村的时候,老两口的大儿子牛勇丰也才成婚不久,儿媳妇是湖南老家那边过来的,姓熊。
老牛家起先是住在村后的半塬上,在直立的黄土崖壁上先后凿了四孔窑洞,那个年月的日子里,一家人真是没少吃苦。待到他们搬到塬下,住到新盖的平房里时,已经是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初了。
1984年的时候,牛传清和老伴王莹的二儿子牛勇厚也结了婚,儿媳妇叫田娥,娘家在陇县田家庄。儿媳妇田娥的肚子很争气,转年就给老两口添了个孙子。孙子的小名叫云云,满月的时候,牛传清按照家族字辈,正式起名叫“耕耘”。
过了没两年,儿媳妇田娥又怀上了,等到第二年孩子出生的时候,竟然是一对双胞胎男孩。此时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已经实行,但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说,相对还是宽松的,毕竟这一次性生了两个,就算是牛勇厚和田娥夫妇,也是始料未及。
同样始料未及的还有孩子的爷爷牛传清和奶奶王莹,老两口高兴之余,担心的就是两个孙子的户口问题,好在费了一些周折之后,事情得以解决。牛传清松了一口的同时,给这对双胞胎孙子取名叫“耕读”,“耕牧”。
时至1988年的冬月间,冬至刚过,大雪就下了起来,一连下了好几天,茫茫大地早就是一片素白的景象。原本便是天寒地冻的日子,雪又下个不停,眼下正是冬闲的时候,人们都不怎么愿意出门,若非村子里偶尔传来几声犬吠,那种静谧的感觉,着实会让人内心升起些许孤独和恐惧的感觉来。
老牛家在塬下是独门独院,房子是陆续盖起来的,先有了四间主屋和一间紧靠主屋的厨房;后来添了两小间下房作为新的厨房和粮食间,原来旧的厨房就被用做放杂物以及关骡子和马的牲口圈;再后来又在牲口圈的旁边搭建了一座柴棚,除了放柴火外也放架子车。当周边的一圈矮墙砌好,围出了一个院子,虽说还未建起院门,但也有了一户人家的样子。
“汪汪……汪汪!”
院子里的狼狗小黑狂吠了起来,拴狗的铁链被扯动得“当啷”作响,牛传清正准备站起来出去看看,就听见脆生生的说话声音,那是他快四岁的小孙子牛耕耘。
“小黑!不叫了,乖乖的,卧着去!”
狼狗小黑似乎很听话,呜呜了几声,就停了吠叫,钻进了窝里。院子里接着传来对话,听声音是村里的言文明。
“云云,你爷爷这里有人玩牌么?”
“没有……!”
耕耘的话音未落,就见他爷爷房门外的厚帘子朝外掀开了一道口子,头发有些花白的牛传清探出身来接了话音道。
“文明啊!雪下这么大,不要站在雪地里了,进屋里头坐一下。”
“牛叔,你这里没有人耍牌,干坐着也没有意思。再说这天也太冷了,我还是回家上炕睡觉去算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